肖凤娥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红火炬小学,广东广州 510100)
教育部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学校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文化基础领域中的文化底蕴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要靠一定的文化积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涵养学生;在社会参与领域中关于责任担当这个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增强青少年儿童对国家的认同、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而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中华经典阅读,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心灵,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因为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悠久文化,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提高育人效果带来启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也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教育改革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我们的任务就应当以坚定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主张重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相对,所以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应当从起始年级抓起,让学生从小浸润于经典文化的光辉之中,得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为学生一生的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使他们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而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著名学者朱光潜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史”。因此,多年来,我们红火炬小学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以大量阅读的方式,从浩如烟海的优秀古典书籍中选取具有现代意义的优秀作品,用具有民族精神的教科书,让每个学生热爱阅读,热爱经典,让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我们秉承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信念,在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文化创新,让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学校几十年如一日开展立德育人活动,通过建设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多渠道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让学生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养料,不断丰盈学生的生命,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渊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在培养学生精神文化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选择什么内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2]。学校通过慎重考虑,决定从圣贤典籍入手,从经典古诗文入手,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于是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低年级学习背诵《三字经》,中年级学习《弟子规》,高年级学习《论语》,辅之以大量的经典美文诵读,让学生从这些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字魅力经典中学习,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善良的品性。在学习时间上,我们开展课前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好每日的午读,每学期的背诵检查,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学生浸润于经典文化的光辉之中,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为其精神成长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
我们注重加强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营建书香校园的氛围。校园里建起了德育宣传长廊,在“爱祖国、爱集体、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壁画中,岳母刺字、凿壁借光、孔融让梨等传统故事,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浸润于心;在校园的走廊上,我们以“爱的旅程、我爱我家、成长历程、友谊长存”等主题,为学生建起了阅读长廊,让阅读陪伴学生成长;在教室墙壁的显著位置,精心布置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时刻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建立起学生的图书库,让学生有书读。我们与广州图书馆少儿部开展手拉手活动,在学校图书室设立了少儿图书广图专柜;我们取得新华书店东山书城、《现代小学生报》《少先队员》等单位的支持,添置了一批又一批图书,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来源。学校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为学生精心编辑一套《书海飘香》丛书,配合广东省阅读课题研究,开展南方分级阅读活动,让学生随课文学习。语文教师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精心挑选课外阅读书籍,按学校每个年级五个班的规模,为每个年级配备250本书,供学生一年内阅读。各年级内每月进行一次班级图书交换,保障学生有书可读,随处可读,随时可读。
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分享名家精品。这既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带好一班人,教育一批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教导处组织各科组开展优秀文章品读活动,每月推荐两篇优秀文章,人人阅读,共同赏析。我们在教师中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每周五下午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由行政人员领读,带领全体教师进行10分钟集体经典诵读,强化教师的经典诵读意识和个人的文化素养。为帮助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提高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学校还开展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古诗、古词、古文教育”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教师根据主题教学模式,总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在课堂上开展大量进行古诗、古词、古文教育的方法,实现了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例如,古诗词主题教学模式,就是在执教古诗词教学时,根据同一作者歌咏的对象和表达的情感的相同点作为主题,对教材进行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通过对比性阅读,在诵读、涵咏、领悟古诗词中,实现精神与语言的双重建构,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与精神相通的主题学习中获得提升。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寻求到了古诗词、古文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体会到了古圣先贤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体验到了那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刚健不息、志存高远的品质,学习到了孔子、孟子、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高洁品质和人生理想。学生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对本民族的感情愈加浓厚,文化底蕴和审美情绪更加深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取向,文化底蕴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
只有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才更有价值[3]。在阅读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一些良好的方法:
一是做好阅读记录。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海飘香”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一张张设计精美的小书签和好书推荐卡叫人赏心悦目;一份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使人赞叹不已;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读后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是提供各种读书展示平台,让阅读有成就感: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师生同台讲故事、课本剧、名人故事、我与书的故事等系列读书、说书、评说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了能力,爱上了书籍。把“读书”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读书成了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让阅读充满无限魅力,让阅读成了一种习惯,也让阅读伴随着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长。
三是定期评价,让阅读展硕果。学校建立了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评价制度。每年六一前夕,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读书艺术节评比活动,评选出阅读之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以评比来巩固习惯的养成。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省、市、区组织的撰写读后感比赛、儿童诗歌创作、小书虫、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表演大赛、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正是学校这种“让阅读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经典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了学生的智慧,陶冶了学生的品德和情操,更树立起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分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充实;炎黄子孙只有坚定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在世界竞争的舞台坚定不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季风.四书五经里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