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川省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以康定市俄达门巴村为例

2018-07-03 03:05钟太刚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牧民景区绿色

钟太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新时代下的“绿色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通过积累绿色资本、建立绿色产业和构建绿色生态体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转变发展观念、掌握致富技能和拓宽致富渠道,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新方式。[1-4]绿色扶贫的主要方式有生态产业扶贫(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5],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交易(包括碳汇、水权等)[3],移民搬迁[2]等。当前正在开展实施的旅游扶贫、光伏产业扶贫和移民搬迁扶贫成为了绿色扶贫的重要支柱,[6]而旅游扶贫凭借经济增收、生态保育、激发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等功能,逐渐成为绿色扶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四川实施绿色扶贫以来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得贫困地区旅游合作社增加2 000多家,乡村旅游总收入2 015亿元,增长22%,从事旅游业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增长13.5%,直接或间接带动83.56万贫困群众受益,448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数据来源:留星.美丽乡村绽放“旅游花” 百万人将吃上“旅游饭”[N].四川日报,2017-04-21(009).。《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指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异地搬迁116万人,建设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0个、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1 000个。近几年,有关四川旅游扶贫的研究大量出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机制[7-8]、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的构建[9]和参与行为意愿[10]、不同旅游发展模式的扶贫效应[11]等方面,研究区域多集中在四川藏区,并且研究对象是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或区域,缺乏对旅游扶贫“新生儿”的研究。本文试图以康定市俄达门巴村为例,剖析俄达门巴村旅游扶贫模式的效益,弥补在旅游扶贫“新生儿”研究方面的不足,并进一步围绕如何成长壮大展开探索,更好发挥绿色扶贫引领示范效应。

1 俄达门巴村旅游扶贫现状

俄达门巴村隶属于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全村共有163户733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45人,属高原纯牧区,牧民收入单一,是典型的高寒藏区贫困村。该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发展区位、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开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景观等旅游产业和发展牦牛奶产业、路沿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在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等政策支持下,康定市政府引进旅游投资公司,于2015年4月10日双方正式签订开发协议,组建景区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启动俄达门巴村——木雅圣地景区全面建设工作,以此为契机开启俄达门巴绿色扶贫篇章。木雅圣地景区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项目建设分三期完成,景区规划核心区面积为9.8km2,南北纵深7.5km,东西跨度4.5km,海拔3 600m~4 400m。景区于2016年8月7日开始试运营, 2017年4月28日正式运营。景区充分利用俄达门巴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打造成甘孜州第一座以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景区、全国第一个以木雅藏族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旅游区。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有望年底挂上4A牌照。截至2017年10月,景区接待游客2万人次左右,收入500万元左右;预计旅游市场成熟后,年接待游客将达到25~30万人次。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多倍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尤其对于四川藏区这个经济和环境均不具有优势的地区,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比传统产业更加显著。[12]如表1所示,从开展旅游扶贫以来,俄达门巴村民收入实现翻番,并且乡村风貌发生巨大变化。

表1 2014—2017年俄达门巴村贫困户年度收入明细表

数据来源:由俄达门巴村提供数据。

俄达门巴村的旅游扶贫实践,首先是优化整合现有的自然、人文、土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牧民定居房等闲置资源,把各类资源变成自然人文风景和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变资产”的转变。其次,景区开发建设始终坚持绿色开发理念,在道路建设和景点打造过程中并未破坏原有风貌,另外牧民和牲畜也未搬离景区,牧民生产生活仍在景区正常进行,从而实现“牧区变景区”的转变。最后,村内空置房屋、河湖、草原等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到景区公司,公司与村集体按照固定比例对景区收入进行分红,并实行逐年增长机制,实现“牧民变股民”的转变。如图1所示,俄达门巴村引进企业,通过“政府+公司+贫困村”的绿色扶贫开发模式,带来贫困村的“三个变化”(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并打造成高原藏区脱贫攻坚示范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新村。

图1 旅游扶贫“三个变化”及“三大效益”示意图

2 可持续发挥旅游扶贫效益的路径探索

俄达门巴村通过“政府+公司+贫困村”开发模式,采取“企业+资源”“新建+保护”“股份+资产”的发展方式,走出了“资源变资本、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的绿色脱贫之路,对四川尤其是“四大片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的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俄达门巴村的生态旅游助推绿色扶贫之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旅游服务配套与管理比较滞后致使满意度较低,旅游产品单一使得存在旅游淡旺季,游客多为“过境游”而非“目的游”,牧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的引领示范功能还需深入探索并完善发展路径。

2.1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天然强有力的磁吸融合作用。目前木雅圣地景区主要依托俄达门巴自然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在开园营业一年的过程中短板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景区业态比较单一,游览景观多为自然景观,缺乏游客参与式、体验式项目,同一二三产业融合滞后。为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2.1.1 发展“旅游+田园体验”

传统旅游主要是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新时代下“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旅游新要素将更为重要。[13]在满足基本旅游需求下,景区应把自然风景与高原牧歌生活紧密结合,合理引导牧民开展放牧、骑马、挤奶等与游牧生产生活相关的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传统地道的田园牧歌生活,实现一、三产业融合,更好带动牧民脱贫致富。

2.1.2 发展“旅游+特色产品”

高原藏区拥有天然无污染的牦牛肉、牦牛奶等牦牛周边附属产品,并且这些原生态的农畜产品营养价值极高,此外还有体现木雅藏族文化的独特饰品和器物等。景区应设置能让游客体验特色产品制作的活动,如制作牦牛酸奶、牛肉干、木雅文化工艺品等。乡政府和景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本地特色产品,把景点与特产融入营销中,实现全方位营销推广,同时完善景区物流配送体系,畅通游客本地消费与异地消费的渠道。景区开展“旅游+特色产品”的发展思路,将极大丰富景区业态,也将带动俄达门巴牧业产业的发展,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1.3 发展“旅游+生态教育”

景区要充分发挥俄达门巴村草原、河流、湖泊等自然风貌和牦牛、马、旱獭、高山杜鹃等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优势,打造“高原动植物园”,开展动物驯化体验项目,设置亲子教育体验游路线等;着力打造生态研学科普基地(包括生物识别、生态考察、摄影美术等),沟谷探险基地,露营基地等,丰富生态教育与体验项目,实现旅游+科普、旅游+研学等多元融合。

2.2 构建多元主体协调发展格局

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尤其绿色扶贫下的生态旅游包含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涉及多方利益参与主体。[14]木雅圣地景区是通过引进投资企业,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对接贫困村扶贫资源的“政府+公司+贫困村”的模式而开发建立的,为更好实现生态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的效益,政府、企业和牧民等多元主体需要进一步协调,推动建立各方长效利益机制,激发各参与主体活力。

2.2.1 景区公司应强化市场开拓竞争能力

木雅圣地景区属于旅游市场的新生儿,景区成熟度、知名度远不及海螺沟、木格措等景区,在旅游市场上面临着激励的竞争。景区宣传要突出木雅藏族文化、旅游扶贫示范、牧景融合一体等特色,如景区旅游解说体系设计应加强与扶贫的结合,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营销。景区不定期组织各类专题游活动,支持游客撰写深度旅游攻略;选取景区代言人,开通直播平台,建设景区公众号,搭建多样互动环节,推动景区“云旅游”建设,进而更好带动“实地游”。另外,景区公司还需要充分了解进入景区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景区与游客的互动,把游客变成推广者或再游者,进而不断提升景区品质和竞争力。

2.2.2 牧民应积极参与完善配套服务

目前,木雅圣地景区住宿、餐饮等服务配套只有中高端的嘉姆尊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宿和平价餐饮服务等比较缺失。政府要做好规划,景区需要提供便利和引导,让牧民更好参与到景区建设和服务中来。村组织要引导和支持带头人,尤其要创造条件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带领村民在景区内及景区周边318国道沿线积极开设特色藏式民宿、餐饮服务店、水果副食店和特色产品销售店等,以完善的景区周边配套服务让过境游客真正留下来,拉动周边消费。各类配套服务的发展将给牧民开辟更多增收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更好辐射带动周边村落。

2.2.3 政府发挥引导功能及完善基础配套

木雅圣地景区扶贫示范效应、辐射效应的发挥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引导。首先,乡政府、帮扶单位、对口部门等可依托旅游扶贫示范村从政府层面积极宣传木雅圣地,推广俄达门巴绿色扶贫模式,进而推动景区发展。其次,政府应把扶贫资源积极与景区公司、贫困户和牧民进行对接,保证各方的利益均衡,进一步完善318国道沿线公共卫生间建设和加氧、停车、餐饮等配套服务。最后,政府部门包括村上组织要切实落实监管、监督职能,规范商家收费,营造透明公平的旅游消费市场环境,以优质服务配套提升游客满意度。

2.3 推进区域联动开放发展

2.3.1 优化旅游线路设计

随着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旅游业的发展将由点状独立发展向带状集群发展转变。木雅圣地景区属于旅游市场的“新生儿”,凭借“单打”力量将难以存活,要充分发挥地处“两环一带”节点上的优势,积极融入区域联动开放发展。景区要充分挖掘木雅圣地的特色,用自身优势实现同其他景点融合搭建。联动旅游线路设计可依托贡嘎山环线,打造海螺沟—情歌城—木格措—木雅圣地线路,也可打造木雅文化旅游线路,包括塔公草原—木雅圣地—雅江木雅风情节,还可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生态体验深度旅游线路,包括木雅圣地—泉华滩—莲花湖等。

2.3.2 整合旅游营销体系

个体旅游企业营销见效慢且投入巨大,应借势借力宣传自己,多景点整合营销。政府要发挥旅游营销主导作用,推动企业联合,实施整体营销、联合推广模式,聚力提升“圣洁甘孜”旅游品牌形象,突出各景点特色,实现旅游品牌捆绑抱团,并且要协调各方利益分享。旅游景区要积极主动出击,联合旅游线路上的各个景区,挖掘不同线路特色,突出差异性和个性化,推出体验式、参与式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聚力宣传。

3 结语

旅游扶贫凭借经济增收、生态保育、激发内生性和可持续性等功能逐渐成为四川扶贫的重要方式,各地的旅游扶贫之花也争妍斗艳,扶贫效益日益突出,但是旅游扶贫存在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等固有缺陷,谋划和经营技能不足则极易导致夭折。因此,本研究深入剖析旅游扶贫“新生儿”的孕育过程以及出生、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并着重从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和区域联动等多维角度提出解决措施和办法,一方面给木雅圣地景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帮助更好发挥绿色扶贫引领示范效应,更重要的是给四川其他旅游扶贫“新生儿”,尤其是同俄达门巴具有相似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旅游扶贫区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1]葛宏,吴宝晶, 欧阳放.绿色扶贫是环境与经济的双赢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1(10):37-40.

[2]曹康康.“绿色扶贫”的理论意蕴、建构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理论导刊, 2017(6):69-70.

[3]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精准扶贫课题组.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J].理论视野,2016(6):28-31.

[4]陈松涛.绿色扶贫为农村发展“造血”[J].人民论坛,2017(28):78-79.

[5]徐秀军.解读绿色扶贫[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5(2):78-79.

[6]张琦,冯丹萌.我国减贫实践探索及其理论创新:1978-2016年[J].改革,2016(4):27-42.

[7]耿宝江,庄天慧,彭良琴.四川藏区旅游精准扶贫驱动机制与微观机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6(4):157-160.

[8]李佳,田里,王磊.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6):116-121.

[9]王永莉.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7(4):92-96.

[10]卢冲,耿宝江,庄天慧,等.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J].旅游学刊,2017(1):64-76.

[11]李佳,田里.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6-102.

[12]李斌,董锁成,薛梅.川西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生态旅游模式与效益分析:以四川省若尔盖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8(3):51-54.

[13]徐克勤,田代武,张建永,等.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J].民族论坛,2016(1):96.

[14]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0-312.

猜你喜欢
牧民景区绿色
绿色低碳
牧民的遗嘱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摘牌』
“摘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商人买马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