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亦有茶马道

2018-07-03 09:30文/巴
藏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洪武马匹岩画

文/巴 娄

贵州高原,黔山大地,既出产茶,又出产马,茶马文化十分发达。

古代贵州大部属四川、云南管辖,所产茶叶因此被称为“川茶”、“滇茶”,是向“西番”购买马匹的主要物资。贵州本身又出产马,是中原向边疆买马的市场之一。贵州所产马匹属西南山地型,是国内主要的良马品种,定名为“贵州马”。因为主要产于贵州西部,也称“黔西马”。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有“贵州马”大约35万匹,其中毕节市10万匹左右。该市有草山、草坡1000多万亩,马匹仍以放牧为主。关于“牧马”,《史记·西南夷列传》说:“随畜迁徙,毋常处。”《唐书·蛮传》说:“蛮土多骏马。”宋代,“黔西马”见诸史籍。北宋大观初年,每年于“播州”买马50匹。南宋推行茶马制度,规定每年买马750匹。元代在“亦奚卜薛”(意为“水西”,今大方、黔西一带)养马,与西南各省一并为全国十四个牧区之一。明代,贵州以贡马出名。《明实录》记载,“洪武十七年十月乙酉,景川侯曹震言:‘四川、贵州二都司于西番、建昌、罗罗之地(按即彝族聚居的乌蒙山区)易马四千二百五十匹,请分给陕西、河南都司将士’。”《大明一统志》载:“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洪武四年,于此获正白色马为献,首高九尺,长丈余,不可控驭。诏典牧者囊沙使复行苑中,乃驯。时行夕月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不动。赠名‘飞越峰’,且命绘成形藏焉。”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曾作《天马赞》,其中有句:“振鬓鸣,万马惊,闪流电,逐飞星,九霄仿佛从龙行,但闻潇彻风雨声。”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在《无题》诗中写道:“龙马先朝出养龙,御前赐名飞越峰。人间神骏宁无种,天上孙阳不易逢。”所谓“养龙”,即今息烽县养龙司(史称养龙长官司)。上述记载充分说明,贵州不仅盛产马匹,而且品种优良。

◎图2.兴义出土的东汉铜车马

◎图3.明代杨辉墓出土的牵马俑

◎图5.红洞岩画农耕图

明代大量需要军马,贵州为此做出了贡献。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七年五月辛丑,定茶、盐、布匹易马之数,乌撒(按即今贵州威宁—带)岁易马六千五百匹。马一匹,给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盐如之。”“洪武十七年七月丁巳,诏户部以锦布往贵州,命宣慰霭翠(按即奢香之夫)易马,得马一千三百匹。”“洪武十七年十一月丙子,宣宁侯曹泰自贵州水西市马还,得马五百匹。”“洪武十七年十二月甲寅,贵州都司送所市马四百匹至京师。”“洪武十八年正月癸酉,四川、贵州二都司送所市马一万一千六百匹至京师。”“洪武十八年十二月丁巳,贵州、乌撒、宁川、毕节等卫市马六千七百二十九匹。”“洪武十九年二月已丑,赍白金二万二千六百五两,往乌撒等处市马,得马七百五十五匹。”“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丙戌,乌撒军民府土酋叶原常献马三百匹、米四百石于征南将军西平侯沐英、靖宁侯叶升,以资军用。”“洪武二十一年九月辛卯,贵州水西土官霭晖等进马,诏赐钞三百四十锭。”

关于马价,史料有载:“马一匹给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盐如之。”按“赍白金二万二千六百五两……得马七百五十五匹”计算,每匹马约合30两银子。换言之,必须用30两银子,或者30匹布,或者100斤茶叶,或者100斤盐巴,才能购买1匹马。贵州素有“斗米斤盐”之说,1匹马能换100斤盐巴,极大地刺激山民养踊跃马。因此,贵州岩画多见山民放马的场面。

贵州岩画,马最多见,故有“马马崖”、“画马崖”、“七马图”等岩画。为什么贵州岩画少见甚至不见牛羊屡见马匹?这与贵州家畜饲养习俗有关,而饲养习俗则是由自然环境、社会需要和经济利益决定的。贵州是个大山区,交通不便,山民离不开马。贵州出产的山地马,既可代步,又可运输,是山民理想的交通运输工具。贵州盛产小型马。只有这种体型矮小的山地马,才能适合崎岖山地的需要。贵州岩画上的马,个体都非常小,诚为贵州山地马的真实写照。

贵州养马历史悠久。龙里巫山岩画上的马(图1),据考古学家考证,画于两汉时期。在汉代出土的文物中,出现过马的形象,主要有赫章可乐汉墓出土的陶车马砖,兴义万屯汉墓和兴仁交乐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不过,兴义、兴仁出土的铜马不像本地出产的山地马,倒像阿拉伯马(图2),可能是别的地方铸造的。遵义杨辉墓出土的明代彩陶骑马俑,全是小个子,地地道道的山地马(图3)。

◎图6.贞丰七马图岩画

◎图4.马马崖岩画(临摹)

贵州山多崖壁多,为人类在崖壁上作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已发现六枝桃花洞岩画,兴义猫猫洞岩画,安龙七星洞岩画,关岭“马马崖”岩画和牛角井岩画,开阳“画马崖”岩画,贞丰“七马图”岩画,紫云打鼓洞岩画,长顺龙家院岩画和狮子山岩画,册亨郭家洞岩画,镇宁乐纪村岩画,丹寨银子洞岩画,息烽大塘口岩画,西秀毛栗坡岩画,龙里巫山岩画等数十处。绝大多数岩画都画有马。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过着游移不定的放牧生活。关岭“马马崖”岩画对此有生物描绘。“马马崖”因画有众多马匹而得名。现仍明显可见8个人、4匹马、1条狗、1只鸟及其他一些图像(图4)。纵观整个画面,似为一幅放牧图:年轻力壮的牧民,跃马扬鞭,奔跑在前。其后马群紧跟。男孩追随大人外出放牧,情态欢跃。妇女留在住地,不能上山的女童,陪伴家人,作舞蹈状。

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早已从事农业生产。古代农耕情形在长顺龙家院“红洞”岩画上清晰可见。“红洞”为一天然溶洞,因其内外画有大量红色图像而得名。此处岩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画有众多马匹外,还画有太阳、田园、人扛犁和其他农具等。人物头戴斗笠,农夫肩扛农具,四周大片田园,俨然一幅农耕图(图5)。

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高原上,驮马向为主要运输工具。贞丰“七马图”岩画正是山区常见的运输场面。“七马图”岩画绘于岩石嶙峋、山路崎岖的盘江支流花江河段崖壁上。黑线白描,画马7匹,朝同一方向奋力攀登。背上均有货架,十分接近现实生活(图6)。

贵州既然是茶马交易的重要来源之一,必有茶马古道存在。贵州茶作为“滇茶”、“川茶”的重要成员,在“茶马互市”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它是通过什么路线进入云南、四川然后再运往“西蕃”藏区的?即便不是干道,也可称为“支线”,如像大江大河,除了干流,还有支流一样。由此可见,黔山大地,同样也有茶马古道。

猜你喜欢
洪武马匹岩画
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春满人间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真正的动物保护:马匹专用“跑鞋”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