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如故

2018-07-03 09:24武明丽
藏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丹寨织锦头巾

图 文/武明丽

那年去流水村。地处偏远,在公路旁看似无人的山上。整座山只有鸟鸣虫叫风声树叶声。由山脚到寨子,爬好长一段路,才见得林间屋舍依依。村子小,以几畦田为中心点环顾,整个寨子都在眼里了。

有老妇屋前洗衣,九十多岁模样,花白头发束起拢进一方头巾,为遮挡烈日,头上又搭了块毛巾。围兜由织锦彩带系在腰间。是 家人装束。一只银环在耳垂上淡淡发光。看见我们,她立起身子,皱纹跟着笑漾溢开来。

我们站在梧桐树下,远远见一位妇人背着小孩走来,年约五十,头发同样撸得光光的,用头巾包着。藏青色斜襟右衽布衣,同色长裤,盘花扣,花布围兜。走近我们,她笑容友善,邀请我们到家里坐。一去才知,她是洗衣老妇人的媳妇。老人已经在门口小凳上坐着了,没了头上那块毛巾,露出和妇人一色的头巾,白底祥云纹,蓝边翘角,只是头巾上方不似妇人有金色饰环红缨络,也无箭一般斜插头顶的银簪。老人不懂汉话,笑着听我们聊。那媳妇腕间绞纹细银镯子,不停地牵扯我的视线。

那天她们一身虽非 家人最隆重的行头。但带孩子,洗衣,做饭,家门口闲坐,摆谈……这些事情,特意挽髻簪钗,收拾穿戴妥当来做,总是需要点精神力量的,何况是上了年纪的女人。

◎ 老人已经在门口小凳上坐着了,没了头上那块毛巾,露出和妇人一色的头巾,白底祥云纹,蓝边翘角,只是头巾上方不似妇人有金色饰环红缨络,也无箭一般斜插头顶的银簪。老人不懂汉话,笑着听我们聊。

◎远远见一位流水村 家妇女(妇人背着小孩走来,年约五十,头发同样撸得光光的,用头巾包着。藏青色斜襟右衽布衣,同色长裤,盘花扣,花布围兜。)

无论 家、苗家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精心装扮着过平常生活是惯有的事。

有一年,夏末,在高坡云顶草原。远远见一座小山移来,是好大一垛柴禾,一位苗家老妪弯腰背负着,腰与腿之间近乎成九十度。藏青裹头,白色发丝飘动。一双手青筋暴突,拉紧缚着柴禾的绳。她努力抬高眼睛,平视前方。重负下,是她的红毛衣、蓝白黑三色拼布短袖对襟衫。手腕上系着一条红色穿绳手链,耳际闪烁两弧银光。与我们擦身而过时,她侧头笑看我们,牙齿掉光,眼神却孩子一般纯真。天空低垂辽阔,白云漫天游走,天地苍茫间,她绚丽如花。

◎ 重负下,是她的红毛衣、蓝白黑三色拼布短袖对襟衫。手腕上系着一条红色穿绳手链,耳际闪烁两弧银光。

秋天的青曼苗寨。一位妇人在屋前和泥沙,没有着苗装,一头银丝挽得细致,发髻后别一柄梳子。头发少了,她无法在额前支一抹她这个支系苗族女人的标识性发帘。见镜头,她本能地挺直身子,放低铁萨。棕褐色皮肤,皱纹易见但还算不上深刻。她一面说“我不好看。”一面拢着风吹乱的鬓发。我无法称她老妇,眼前那张风韵犹在,妩媚尚存的脸。这个丰姿绰约的女子,由时光深处走来,让人看清相貌时,连她自己也没料到竟然就老了。这怅然,像拿在阳光下的雪糕,才过了一小会儿啊,再看时,手里就只剩下一截木棍了。她腕间一串饰品,在艳阳下幽冷地泛着光。

丹寨,龙泉山的五月,杜鹃花漫山蓬勃。苗家女穿着本民族服饰,银饰、织锦、绣花衣,群山因她们愈加姹紫嫣红。

又一年,在施洞苗寨。我见到牙齿都已经掉光的老妇人,一袭盛装,担着扁担走亲戚。还有驼背老妇,也是盛装,背着手,去往赴宴的途中。她们的头发都挽成髻,额头裹一圈彩色条纹织锦包头,再往髻上插一支毛笔状的银发簪。她们那身牛皮布衣,衣料经过煮染和千百次锤打,乌紫发亮。衣襟边沿、领子、袖子都有精心制成的织锦和刺绣。驼背老妇身上还添了件牛皮布长褂。

还有西江,凤凰,黄平……所到处,总能见到不吝装扮的少数民族妇女。

行为上,她们已做昭示:她们不认为容颜老去就该将自己活埋进暗沉暮气,无论发型还是衣饰。甚至她们离开人世,美丽的衣装也会与停止心脏跳动的身躯为伴。

她们的装扮,蕴含着本民族文化。一身穿戴装扮,传续信仰,是她们与族群相认,在世事更迭中,维护自己族群归属感的凭证之一,无声而坚韧。

◎ 丹寨龙泉山上的苗女

◎ 丹寨爬龙泉山的苗妇

◎ 丹寨抓田鱼的苗家女

看似精心的打扮,实则为民族群体的习以为常。这种根脉深固,由历史文化滋养出的来美,方可渗透进族群日常生活。于是,她们以这份美为伴,歌舞劳作,美丽终老。成泥作土,香如故。

猜你喜欢
丹寨织锦头巾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春耕大典
传承
四条头巾
贵州苗族蜡染文化在平面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轮值镇长
——丹寨万达小镇的独特IP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
丹寨扶贫创新模式探析
头巾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