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投龙简:一段家国传奇

2018-07-03 09:29文/李
藏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物玄宗长生

文/李 飞

(一)

大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五十三岁的玄宗在生日来临前一个多月,在长安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道教斋醮仪式,随即派出队伍,往天下名山洞府投送龙简,祈求长生。

投简祈福的活动,远在道教形成之前的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南朝臻于成熟,唐初则随道教跃升国教而成为国家大典。成熟的投龙活动,源于道教天地水三官信仰。仪式的目的,既有对政治合法性的追求,也隐含着对天子不死登仙的强烈诉求。唐代帝王多热衷于此,据不完全统计,从高宗到代宗的百余年间,即举行投龙仪式近三十次,龙简被投向了东岳、中岳、南岳、济渎和淮渎等洞天福地。玄宗当政的开元、天宝年间,更是有唐一代崇道活动的高峰期。

参加这次投龙活动的人员应是经过挑选的,共五人,其中道士二人、官吏二名、随从一名。主事的是道士孙智凉,他的名字在不同文献里又作孙智良、孙智谅,音同字异。这位来自江西的高士供职于皇家道观肃明观,据《江西通志·道释志》的记载,开元间他被迎至京师时,已百二十岁,由精通道术的高寿之士来完成祈求长生的投龙仪式再合适不过了。另一名道士叫涂处道。两名官吏,内使张奉国、判官王越宾,都是八月生人,即与玄宗同月而生,这应是有意的安排。一行人自长安出发,风雨兼程,逶迤向南,他们的目的地是衡山朱陵洞。

根据道书的记载,结合考古发现,投龙仪式所投送的不仅仅是金龙、玉简,尚有玉璧和金钮,缠以青丝,一并投到名山洞府中,作为升度之信,奏告天、地、水三元。因此,该仪式又称投龙简、投龙璧等。这些信物各有寓意,质地亦不局限于金玉。每次投龙,用金龙、玉简、玉璧各一件,金钮九枚。金龙,用金或铜做若龙形,负责将写有告文的玉简送抵三官府。简一枚,有金、银、铜、玉、木等不同质地。简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辰;宽二寸四分,象征二十四;厚二寸,象征乾坤二仪。简文五行,代表五行之数。简上告文载简主,及其希望金龙载达天、地、水三官的美好祈愿。金钮代表歃血,青丝代表割发。

(二)

此次投往衡山朱陵洞的,是一枚铜简,长35.9、宽12、厚0.8厘米,略合于道书所载之数(唐一尺约合30.3厘米)。正面五行写道:

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诞。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位忝君临,不莸朝拜。谨令道士孙智凉,赍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

背面则记载了参与其事的其他人员:

内使朝散大夫行内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国张奉国,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道士涂处道,判官王越宾,壬寅八月七日。傔人秦延恩。

简上所书的“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太岁戊寅”,即开元二十六年(738);“戊戌朔”,意指六月初一的干支为“戊戌”;“廿七日甲子”,是七月二十七日干支为“甲子”。这个时间,可能是举行斋醮仪式的时间,简上的文字应该在此时即已铭刻好。而投龙之地南岳衡山,由于路途遥远,可能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抵达并准时投下龙简。投龙的时间,兴许就在玄宗生日当天,这可能是他在生日前一月即举行仪式的原因。类似的纪年方式也见于发现于嵩山的武金简。文献记载显示,道士孙智凉除了投龙衡山外,开元年间还曾往他的老家吉州玉笥山、抚州华盖山两地投龙,其中华盖山投龙也是为玄宗祈求长生。现在无法考证,这是同一次斋醮仪式后同一队人马前往不同地点投送龙简,还是不同时间的活动,又或者斋醮仪式之后玄宗曾派出多队人马前往不同洞天福地投送龙简,以求得长生。据碑铭记载,天授二年(691)四月,武即遣人往五岳四渎投龙,不同地点的投龙活动可能是同时进行的。

虽然不少诗文记载了投龙礼的灵验,但渴望长生的玄宗并未如愿,他在七十七岁时便驾鹤西去。但他创造了一项纪录,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凡四十四年。他主政期间,唐朝走向辉煌,继而又过山车般在安史之乱后迅速走向衰落。

时光转瞬流过了一千年,来到清道光年间,时人在衡山水帘洞下的投龙潭中无意间淘出了这枚铜简(一同投入的其他信物尚未发现),为易大令所得,后被长沙唐荫云收藏。清人陆增祥在《八琼室金石补正》一书中记录了此事,并抄录了简文。同时的汪、稍晚的罗振玉等人的著作均曾提及此简。一段尘封的往事就此浮出水面。

但是很少有人见过实物,以至罗振玉曾以为“迨已久佚矣”。除1940年代有零星诗文行世外,该简石沉大海,不知所终。直到1990年代,学者王育成先生到贵州调查道教文物,不意于贵州省博物馆铜器类文物里重新发现了这枚铜简,并撰文加以介绍,南岳投龙简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 玄宗投龙简(正面)

(三)

为何消失多年的投龙简,却出现在贵州?这得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说起。1937年抗战爆发,此前已迁往南京的故宫文物又分三路西迁,南路八十箱由时任故宫古物馆科长的庄严负责押送。几经辗转,于1939年1月22日,迁入贵州安顺城郊的华严洞内暂存。直至1944年底,日军攻占独山,为安全起见,故宫文物又迁往四川巴县。这批文物在华严洞中一共保存了近六年的时间。

庄严先生在1971年撰写的《唐玄宗投紫盖洞简记》一文(收入氏著《前生造定故宫缘》)中,回忆了玄宗投龙简的一段往事:在将八十箱文物从南京疏散贵州之际,庄先生的同学,时任教育部所属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舒楚石,托请将该所珍藏的一件古物随同故宫文物装箱西迁,一并存于华严洞内,这件古物正是玄宗投龙简。不久,南京古物保存所被撤销。1944年冬,故宫文物北迁巴县,行前将代管文物移交安顺民众教育馆,其中就包括这件铜简。1953年,贵州省博物馆筹建,投龙简从安顺县文教科拨交入馆,保存至今。据载,南京古物保存所当时托付故宫的文物共有五箱118件。根据馆藏记录,1953年安顺县文教厅拨入贵州省博物馆的文物,也不独此简,它们是否都是南京古物保存所旧藏?

长沙唐荫云的收藏,为何出现在南京古物保存所?这仍是一个谜。但值得注意的是,率先记录此简的陆增祥、汪二君分别为太仓、仪征人,似表明19世纪末此简已流入江苏。抗战前夕,该简已被成立于1915年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收藏。1940年代行世的零星诗文,则是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马衡、书法家卢前诸先生获庄严寄赠的铜简拓本后的有感而发,对此,台静农先生的文章略有叙及。

◎ 玄宗投龙简(反面)

开元二十六年(738),一番法事之后,这枚铜简从长安出发,一路南行,开始了它长达1280年的旅行。也是在这一年,在玄宗生日前后,它栖身南岳朱陵洞内,一睡千年。19世纪中叶,它意外醒来,踏上东行路,由衡阳而长沙,先后被不同藏家所拥有,最后流入南京古物保存所。1937年抗战爆发后,它又随着故宫文物辗转西来,投龙一般投入安顺华严洞内,从此石沉大海,直至1990年代才又再次回归公众的视野。

这枚铭刻着玄宗名讳的铜简,铭刻着皇帝长生不死的渴望,铭刻着大唐的信仰;当它醒来的时候,看见了皇帝的谢幕,看见了曾经强大的帝国遭受外敌的凌辱,看见了枪声弹雨里文物守护者可敬可爱的脸庞。它书写着一段千年家国传奇。

猜你喜欢
古物玄宗长生
手工制作之长生花
狡黠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天一阁馆藏档案中的宁波市古物陈列所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如何才能做到回归课本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十长生王国安:开启韩后大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