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0;2.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金华猪肉质细嫩鲜美,是我国著名的地方猪种,但金华猪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均低于外来猪种,为了提高金华猪的生产性能,上世纪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为金华市农科院)培育出金华猪新品系,新品系保留了原金华猪的优良特性,同时在生产性能上有较大的提高,新品系为金华猪的品系杂交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由于猪肉的口感和香味等特征与脂肪酸有密切关系,而且人体摄入脂肪酸的品质和数量与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评价金华猪品系杂交猪脂肪品质,有必要对其不同部位脂肪酸特性进行研究。
1.1试验动物 金华猪BA型肥育猪8头均来自于金华市农科院金华猪选育场,平均屠宰体重79.6 kg,瘦肉率56.5%。
1.2屠宰测定 屠宰前1 d对肥育猪称重,试验猪在屠宰场屠宰,采集胸腰结合部位的背最长肌(测定肌内脂肪)、皮下脂肪层、板油和猪油(由板油熬制)各200 g左右。样品采集后放入冷藏容器中送检。测定项目为碳八至碳二十四之间的脂肪酸组成。
1.3脂肪酸测定方法 用GC-MS联用仪定性分析脂肪酸甲酯,采用内部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
1.4统计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Yij=μ+mi+eij。
Yij=第i个脂肪部位第j个试验猪检测的脂肪酸数据;
μ=总体平均数(未校正总体平均数);
mi=第i个脂肪部位的效应;
利用SAS软件进行最小二乘均数法比较。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极显著。
2.1胸腰结合部背最长肌肌内脂肪、皮下脂肪、板油和猪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比例的最小二乘均数(LSM)及标准差(SD)见表1。
由表1可知,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含量为最高,背最长肌肌内脂肪、背膘、板油分别为47.53%、41.40%和42.73%,十六烷酸(软脂酸、棕榈酸)分别为25.97%、22.52%和21.60%,十八碳烷酸(硬脂酸)分别为13.88%、18.84%和18.24%,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分别为3.648%、8.968%和9.130%,十四碳烷酸(豆蔻酸)分别为2.516%、3.018%和3.005%。其余均低于1%。
2.2金华猪各部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的最小二乘均数(LSM)及标准差(SD)见表2。
表1 不同部位各种脂肪酸组成及其比例测定结果(LSM±SD,%)
注:同行多重比较P<0.01,用大写字母,0.01
表2 不同部位各种脂肪酸种类及其比例测定结果(LSM±SD,%)
注:说明同表1
由表2可知,不饱和脂肪酸高于饱和脂肪酸,猪油饱和脂肪酸高于肌内脂肪、背膘、板油(P<0.01),肌内脂肪、背膘、板油和猪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偏低。
3.1从测定结果可知,脂肪酸高于1%以上的为C18∶1(油酸41.4%~47.53%)、C16∶0(棕榈酸21.6%~25.97%)、C18∶0(硬脂酸13.88%~19.56%)、C18∶2(亚油酸3.648%~9.01%)、C14∶0(豆蔻酸2.52%~3.98%)和C16∶1(棕榈油酸2.54%~3.15%)。这6种脂肪酸分别占测定总脂肪酸的比例,肌内脂肪为96.2%、背膘97.9%、板油97.8%和猪油98.4%,表明金华猪脂肪中以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豆蔻酸和棕榈油酸这6种脂肪酸组成为主。
3.2肌内脂肪油酸含量为47.53%高于背膘、板油和猪油(P<0.01),板油油酸高于背膘1.33个百分点(P<0.01)。油酸可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却不降低有益胆固醇,营养界把油酸称为“安全脂肪酸”[1],高油酸可以使产品具有较长的保质期 ,并具有更好的风味[2],因此从油酸角度营养效价排列顺序应为肌内脂肪>板油>猪油>背膘。
3.3板油亚油酸含量为9.079%高于肌内脂肪和猪油(P<0.01),板油亚油酸与背膘差异不大(P>0.05)。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在调节血脂水平,促进细胞生长,抵抗癌症,增强胰岛素,降低脂肪,免疫调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因此亚油酸含量的高低是衡量猪脂肪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金华猪板油和背膘是较为理想的膳食脂肪。
3.4α-亚麻酸在样品中含量均较低,但板油和背膘中的α-亚麻酸均高于肌内脂肪(P<0.01)。α-亚麻酸(ALA)是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二碳五烯酸(DPA)的前体,通过内源转化可以在体内合成上述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对于n-3LCPUFA摄人缺乏的人群可以起到一定代偿作用[3]。因此金华猪板油和背膘有较好的营养价值。
3.5从本次测定结果分析,仅肌内脂肪中测出含有EPA和DHA,虽然测定含量比较低,但EPA和DHA对于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与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促进胎儿/新生儿神经系统及认知功能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3],在其繁殖、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4],其中DHA被称为人体“脑黄金”,这表明金华猪背最长肌内脂肪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3.6肌内脂肪C16∶0棕榈酸含量为25.97%高于其它部位(P<0.01),背膘棕榈酸22.52%高于板油21.6%(P<0.01),棕榈酸具有降低血清中胆固醇作用[2],猪油C18∶0(硬脂酸)为19.56%高于板油18.24%(P<0.01),硬脂酸部分地降低了胆固醇的溶解,同时可能会对胆酸的生成进行调节,从而降低血清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5]。表明高含量棕榈酸和硬脂酸总含量为40%左右的金华猪脂肪为理想的食用脂肪。
3.7猪油的饱和脂肪酸最高46.79%,高于其它部位饱和脂肪酸(P<0.01),表明金华猪板油熬制的猪油较硬(实验表明在4℃下存放1年仍保持雪白的颜色和浓郁的香味,感觉不出有变化)。
3.8背膘饱和脂肪酸45.28%高于板油43.75%(P<0.01),表明背膘脂肪较硬,适合加工香肠等肉制品。
3.9肌内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51.1%高于其它部位(P<0.01),板油单不饱和脂肪46.41%高于背膘44.97%(P<0.01),据资料表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表明背膘和板油均有较好的食用价值。
3.10板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为9.843%高于其它部位(P<0.01),背膘、板油和猪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8%,据资料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所有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具有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生长发育、调节免疫系统、抗癌、延缓衰老等作用、促进脑和视力的发育等重要作用[7],因此金华猪板油和背膘在膳食保健方面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3.11板油不饱和脂肪酸56.26%高于肌内脂肪55.85%和背膘54.73%(P<0.01),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性,因此金华猪板油和背膘熬制的猪油能存放较长时间。
3.12肌内脂肪、背膘、板油三部位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分别为1∶1.16∶0.11、1∶0.99∶0.22和1∶1.06∶0.23。国际上也已提出符合健康要求的膳食脂肪酸的比例,如SFA∶MUFA∶PUFA的比值约为1∶1~1.5∶1[8]。结果表明金华猪油的PUFA偏低,特别是n-3LCPUFA偏低,建议猪油和植物油按一定比例进行烹饪,以补偿猪油中PUFA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华猪背膘、板油为较好的膳食油脂,金华猪肌内脂肪含有EPA和DHA,具有进一步的开发价值。本次研究测定的脂肪酸碳链范围为C8~C24的中长链脂肪酸,对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短链脂肪酸的测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孙晓菊.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对乳腺上皮细胞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2] 张秀英,皇甫海燕,陈菁菁,等.高油酸油菜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CROP RESEARCH,2007,21(5):654.
[3] 高颐雄,张坚.α-亚麻酸体内转化为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5,40(9):27-31.
[4] 李妍,王静,李麒龙,等.EPA与DHA最新研究进展[J].2013,307(2):6-13.
[5] 陈银基,鞠兴荣,周光宏.饱和脂肪酸分类与生理功能[J].中国油脂,2008,33(3):35-38.
[6] 杨陈,胡超,黄凤洪.膳食脂肪酸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3(12):5-9.
[7] 王海燕,李睿.功能性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10(12):14-17.
[8] 黄玉华.膳食脂肪酸平衡性的调查与营养平衡调和油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