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平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江苏海安 226600)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阅读目标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位置。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占了很大的比例,可见童话特有的价值受到了重视。低年级童话课文中大多采用反复结构,且以三次反复为最多。如《小蜗牛》一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小树林玩,去了三次,课文第2至第8自然段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出现了三次,写出了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蜘蛛开店》一课,蜘蛛开了三次店,三次挂牌“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一般有三种类型:词语反复、词组和句子反复、语段反复。童话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为把某些重要形象、重要特征等凸显出来引起儿童注意,经常运用反复结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种结构句式相同,方法相似,规律性强,便于进行迁移和运用,在童话教学中应当扣住这一特征来开展教学。
在童话教学中,很多教师问得琐碎,讲得杂乱,遇到对话就提问,遇上对话就表演,这样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童话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手捧教材,亲历文本,通览整体,在与文本面对面的过程中,抓住反复处用结构图梳理出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发展的主线[1]。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材中反复出现“向谁借?怎样借?对方如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如图1所示的结构图。
图1
在结构图中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故事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在《小猴子下山》一课,教材中反复出现“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就怎么做?”根据结构反复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如表1所示的表格整理提取的信息。
表1 《小猴子下山》信息
以此为切入点,揭示反复处在文章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更快更好地记住故事的大致情节。这样的教学不枝不蔓,教学内容清晰简洁,教学程序干净流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童话中的反复在文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一味地重复,而是紧扣文章主题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反复处的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进行反复朗读[2]。反复朗读绝非简单地读来读去,而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细嚼慢咽,从而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出反复中的情感变化呢?
例如,在《要下雨了》一课中,一是通过“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让学生了解到下雨前这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二则要让学生体会出小兔子一系列的心情变化:从疑惑不解、半信半疑、完全相信到最后的十分着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抓住小兔子“大声喊、跑过去、一边跑一边喊”等动词,人物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这些动词就是人物心理情感的外化。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我们在朗读中要让学生去品味动词,读懂动词背后的情感。
有些童话课文中写到的事物在反复中不断地变化,故事的情节不能先后调换顺序,因为里面表达的感情和意思在更进一层。例如,《七颗钻石》一课中的反复,表现在小姑娘自己不舍得喝水,却多次把水让给别的生命喝,也表现在“水罐”的多次变化——由木头到银到金到跳出钻石。这种反复形式,就形成了故事的“波澜”,因为水罐每次的变化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抓住反复中的变化来体会,学生就能感悟出不同的爱,广博的爱这一主题也就自然生成了。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一是通过对话,让学生了解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二则要让学生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中,体会出小壁虎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到最后的欣喜。这种情感的体味,不是靠理解分析,而是要让学生进入童话,融入童话,穿越成故事中的“小壁虎”,将教学过程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下。“小壁虎”会怎么想呢?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去感受,就能让角色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具有自己的特点,与故事产生“共鸣”,也丰富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运用是内化的关键,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的。茅盾先生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童话课文中的反复处常常是文本最精妙之处,是作者言语智慧的闪光。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不丰富,语言的内化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让他们在朗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仿说,不失为写话起步阶段的一种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童话故事中反复的规律,让学生仿照反复处的句式结构说一说。例如,《棉花姑娘》一课,2到4自然段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能发现反复出现的句式:____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_______ 说:“对不起,我只会捉__________ 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教师可提供几种捉害虫的小动物,如“壁虎捉墙角的飞虫,蜻蜓捉空中的飞虫,蜘蛛捉落在它网上的虫子”等,引导学生仿照句式练说。又如,《要下雨了》一课,反复出现的句式:“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呀?”“要下雨了,_______________ 。”教师可先补充“蜘蛛、青蛙、鸡”等动物在下雨前的一些行为表现,再引导学生运用句式结构来进行问一问,答一答,如:“蜘蛛,蜘蛛,你为什么结了个竖着的网呀?”“要下雨了,横着的网容易被雨水冲坏啊!”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反复出现的句式:小壁虎说:“________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________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__________________ 呢。”教师可出示小松鼠、猴子等动物运用尾巴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句式结构练说对话,在相互的问答中,获得新思维。课堂教学中,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仿说训练,是一种模仿学习。学生在自主表达时,会有创新点和生成感,学生对句式的结构会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练习仿说句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为今后由句而段,由段而文打下基础,也为语言交往中由词而句,而成章做好铺垫。
有人说,童话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反复结构方式,引领学生理清文脉、体味情感、练习句式、尝试创生,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充分诠释出童话的意蕴,感受童话的魅力,挖掘童话的价值,教出“语文味”,语文课就要干语文的“事儿”。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紧凑从容,教学才会实用高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1] 王崧舟.听王崧舟教师评课[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毅.语文课就要干语文的“事儿”[J].小学语文教师,2015,(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