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文 卢 艳 岳良举 罗 充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物教学是否缺少这样的眼睛呢?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科书中有许多编者精心挑选、色彩丰富的插图,但是由于利用不充分,它们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1]。据不完全统计,全套书约有572幅,其图形几乎占了教材篇幅的二分之一,然而迫于教学进度及考试的要求,许多教师几乎“遗忘”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插图中的体现。因此插图的讲解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却忘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审美的目光翻开教科书,再细赏那些被忽视的图片时,也许会发现一幅幅美丽的连环画就在眼前舞动,仿佛感觉到的不再是课堂的无趣,而是融入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画廊,这也使教材克服了过去文字描述的枯燥感和抽象感[2],让读者感受生命可敬的同时,也享受了美的熏陶。生物学本是生命现象和规律探究的学科,其插图的运用,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插图在授课中审美教学上的价值体现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概述,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解。
潺潺的溪水在叮咚的流淌,山间的青山绿树在风中尽情地舞动,每一种声音和每一个舞姿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希望,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世间万物,灵动的耳朵倾听万物之声,触碰生命绽放之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以下简称“必修3教材”,《稳态与环境》P45)就有这样的插图:小小的种子冲破了土壤的积压,慢慢地直立起来。平时的教学,也许大部分教师及学生不会注意它的存在,直接就会进入章节学习,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小的种子怎么会长出叶芽,然后破土而出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细想,不难发现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不起眼的种子可以破土触碰生命的曙光,长出根茎叶等器官,这就与该章节所要阐述的激素调节相互照应。因此该插图即体现了生命的坚强,也与本章节知识正相关,同时还可以从中体会得到想要感受阳光的温暖,就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冲破重重困难的决心,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学生、教师都该有的拼搏精神。
再如,讲到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必修3教材(《稳态与环境》P87)也有这么一副画面:“碧水、青草、牛羊……地平线之外一片苍茫。‘小小寰球’在宇宙中旋转,承载着它的生命之网[3]”(如图1所示)。
图1
图中牛羊无忧无虑地漫步于草原,清澈的溪水,碧绿的蓝天,生命在此孕育。插图展示、触碰的是大自然给予生命的希望,而这一切的美好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却是极其的密不可分,这便是本章节所要讲述的教学目标。
因此细品每一幅插图,触及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知识重难点,更多也许是从未有过的生命气息,发现生命久违的神奇美,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生命的美好不只在于它的存在,而是用有限的生命谱写无限的生活乐章。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以下简称“必修2教材”,《遗传与进化》)开篇就有这样一席话“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教授一席谈”,杨教授(我国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后研究水稻基因组的测序)曾这样描述生命“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就是生命,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命,对生命的赞美早已融入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我们能想象吗?生命这么复杂,这么美丽,而生命与生命的连接点竟这么简洁。这个连接点就是DNA和基因”[4]。旁栏的插图就是DNA双螺旋结构,色彩斑斓的图片体现了生命的本质来源于DNA这个神奇的结构,编码出的却是每一个生命的独特美。
交谈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水稻基因组序列的研究成果,该期封面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中的插图上还写着‘民以食为天’,这有什么深刻含义?”记者问。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插图展示,一道道阶梯似的梯田,绘出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我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种植水稻的历史有7 000多年,采用梯田种植水稻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充分利用水、阳光等自然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方面的聪明智慧。我们希望这幅蕴涵中国悠久文明史的图片,能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和谐[4]。”杨教授答。文字叙述和插图的配合,体现了插图的运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延伸,从中可以看出杨教授用插图向世人展示他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用赞美的眼光感受生命,用珍爱的心去触碰万物之声。在这讲究科技的发展时代,还能保持一颗对生命赞美、敬畏和珍爱的心,也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延续不仅在于学子们的肩上,也在各界人士的心中。
当然,作为教师在讲解该册教材时,可以先介绍一下这里所叙述的故事。图片的设计也和“遗传与进化”知识模块正相关,同时也提前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和珍惜之情,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对于以后的教学也会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科学的成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获得的,需要人们依靠不断地探究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完成,即便在无数失败的实验面前也不能轻易低头的意志美。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历时8年之久。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下简称“必修1教材”)的开篇讲述了我国生物化学家邹承鲁院士,他就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记者曾这样问过他“您觉得在那样一个年代,取得科研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邹院士回答“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光是那个年代,现在进行科学研究同样需要锲而不舍[5]。”一句简单的话语,却体现出了一位老人的坚定。本册教材的开篇是邹院士的肖像与结晶牛胰岛素的插图(如图2、图3所示)。
图2
图3
文中得知邹院士已有80多岁,但每天还坚持工作六七个小时。从肖像上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仍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的工作,这是一种忘我的坚定意志,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科学家的艰难求真的真善美,从而引起大家思考,作为青年的一代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或是学习呢?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一位意志坚定的杂交水稻专家。必修2教材(《遗传与进化》P101)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展示的就是“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的插图。本章节的内容重难点知识抽象,概念的讲解相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也可从这些小插图中寻思一些小故事,通过具体事迹的讲解,如:实验失败的打击、工作环境的恶劣、历经时间的煎熬,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生物学发现和技术的突破,都包含着科学家们求真求实、百折不挠的人格美和科学发现过程的思维美[6]。进而在课堂中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其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同时通过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的了解,增强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当然教材中也有许多国外科学家工作相关的插图以及他们工作艰难的环境图片,这些不分国籍,把科研成果与世人分享的伟人们也是凭借自己艰难求真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展示了不平凡人的伟大,也充分体现他们崇尚科学、艰难求真的意志美。
事物变化的规律不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想象下定义的,曾经世人都信奉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但事实证明这是错的,于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就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在必修2教材《遗传与进化》图7-1用的就是食蚁兽诠释“用进废退”的进化观念。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善的进化学说者,当然在当时的局面,他遭受了种种的非难和攻击。再后来世人所熟知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主张“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学说,同样在必修2教材(《遗传与进化》P120)“资料分析”中,展示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的13种地雀物种的插图。当然在那个时期,他也逃不掉被世人的抨击和刁难。尽管如此,但他们都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而是把探究生物生存的规律当作最大的乐趣。插图展示的是科学家研究的成果,隐藏的却是这些研究者不为人知的心酸,科学家用实际行动阐述了不趋炎附势、实事求是的品质美。
当春天的风儿吹绿大地,叮咚的河水唤醒熟睡的万物时,世间的生命也就开始生机勃勃的成长,万物复苏的时节让人焕然一新,生命的气息遍布大好河山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急剧锐减正在告诉人们环境所面临的威胁,青山绿水的叮咚声也在敲响着水资源短缺的警笛。必修3教材封面插图展示的就是冰川融化后,北极熊无处栖息、无路可逃的场景,其正文中图4-17(密集的羊群)、图4-18(顺流而下的木材)、图4-19(废水排入河流),图6-6(全球性生态环境)等插图的展示则揭示了人为的因素给地球带来的痛楚:气候变暖使得冰川融化,海洋污染引起赤潮,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
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万物的生存,面对这样的自然界,人类是否也该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生物学科之所以会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就是因为爱国主义情感都是同生物资源、文化传统、祖国绿化建设成就等具体事实联系在一起的[7],而人本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生态美的融合。
本学科教学的本质不仅是知识能力的培养,也是让学生认真地对待生态环境问题,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激起他们的生态忧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除了知识的教学以外,更有职责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紧迫感。当然,大自然也如同一支奇妙的神笔,它将世间万物在春季来临之时一一点醒,溪水叮咚流淌的歌声,生物美丽的舞姿,让整个地球变得可爱起来,而人也是它神奇画笔下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因此人与自然更应共同绘画出和谐的生态美。这更是生物学需要学生领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的研究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技术的成熟是科学研究成功的保障,而两部分的发展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体现的也是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同样这样的共存也在教材插图中有所体现,如必修1教材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如图4所示),该插图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部分决定整体的结构,而整体又是局部的依存。再者生物都能适应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又如必修3教材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如图5所示),地衣能在严酷环境中生长说明它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而其分泌的地衣酸又能腐蚀岩石逐渐形成土壤,从而又改变了生存环境[8],则事物的变化也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既然环境能够改变它,它也可以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
图4
图5
当然这些插图的运用不仅能让学者一目了然地获得知识间的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的存在。因此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不仅能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还能推翻唯心思想和封建迷信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8]。事物变幻莫测,利与弊也是相辅相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局部和整体、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和统一性以及对生物进化论和生态变化……这些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构建了事物变迁的统一和谐美。
人教版必修高中生物插图不是教材的点缀,而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阐述了高中生物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生物教师而言,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必然的教学任务,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学子们终身学习的目标。色彩斑斓的插图演绎了生命的奇妙美,隐藏了科学家的意志、品质美,倡导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美……这是生物插图教育价值的体现,它彰显了教育过程对生命及健康的关注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而探究生物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是重新审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用审美的眼光欣赏世间万物,用灵动的耳朵倾听万物之声。触碰生命坚强的真善美,这样的审美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又一次升华。
[1]曲洁.高中生物学教科书插图的应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35
[2]岳良举.高中生物图片教学的审美感悟[J].教育科学论坛,2011,294(12):4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变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潘劼.在生物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真善美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91.
[7]孙广发,陈敏,徐庆侠.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三个意识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130.
[8]苏红.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