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阳新县经济开发区五一学校(435205) 汪水芳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选自人教版9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内容。教材中从学生熟悉的空气自然地过渡到氧气等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空气有感性认识,但缺乏实验定量分析。因此,笔者先通过自创的课前小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即容器中减少气体的体积等于上升水的体积。然后通过对课本实验的剖析,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创新。
学生对于课本中“水为什么上升”这个知识点理解不深,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前实验,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对于后面的创新实验设计具有启发作用。
课前实验:用注射器抽取密闭注射液瓶中的部分气体,并记录气体体积,然后把注射液瓶倒扣在水中,水面上升,将注射液瓶中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将两次体积进行比较。
根据拉瓦锡实验,人们设计出了一套经典的实验装置图,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当学生要求教师安排实验时,笔者话锋一转,开始剖析:①红磷在瓶外引燃易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大);②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需要时间,瓶内空气不可避免地外漏,增大了实验的误差;③集气瓶上的刻度是贴上去的,数据不精确、不可靠;④弹簧夹太松易漏气,夹太紧又很费力;⑤玻璃管内需注满水;⑥橡胶塞打孔难,耗时又费力。正当学生疑惑不解之时,笔者展示出改装实验装置图(见图1),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发现这3套装置都解决了实验中的污染问题,但是第1套装置中的太阳光在实验室中难以保证,第2套装置中空气的总体积难以准确测量,第3套装置中玻璃管上的刻度不好划定。
图1 改进实验装置图
教师与学生通过探究设计出如下实验装置(见图2),制作过程:剪去输液管中的一半,将它与注射器的针筒相连,把输液管上的针头直接插入橡胶塞,连通好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这套装置相比于课本的装置有以下优点:①针筒上的刻度比烧杯上的刻度要清晰准确;②输液管比橡胶管经久耐用;③调节阀比止水夹更灵活;④直接用输液管上的针头,避免了打孔的麻烦;⑤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可以直接加热试管,不用在空气中点燃红磷。
图2 创新设计实验装置图
实验操作过程:将硫酸铜溶液注入针筒内(为了更好地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和残留的白磷),推动注射器活塞使输液管内注满液体,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中装入适宜白磷,塞上塞子,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试管内的白磷很快燃烧起来。待试管冷却后,打开调节阀,可以看到液体像喷泉似地涌入试管中,针筒内的液面不断下降。
实验结束,对学生分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发现有一组学生实验的数据存在异常,经组长反映,原来是该组学生还没等试管冷却就迫不及待的打开调节阀导致的。最后,经过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