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再探究”太任性

2018-07-01 17:04张桂兰
湖南教育·C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因数预设探究

张桂兰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探究”。这是由于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有一些想法和问题会让老师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没有十足的把握进行处理。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如何准确地处理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也就只能这样处理教学生成。

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后,教师让学生试着找出2、9、15和36的因数。学生汇报完后,教师板书:

2的因数有:1,2。

9的因数有:1,3,9。

15的因数有:1,3,5,15。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板书,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没有一个数的因数比倍数大。

生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就是它自己,最小的因数是1。

生3:一个数的因数有多有少。

生4:一个数的因数中肯定有它自己和1。

生5:我感觉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生6:我发现双数(偶数)的因数总比单数(奇数)的因数要多一些,我验证过了。

师(迟疑):生6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下课以后再探究。

课后,执教者坦言自己备课时没想过学生会有这样的发现,对于这种突发问题他心里没底,一下子也不能判断这些话的对与错,只能以“下课以后再探究”作为挡箭牌把这些问题暂时搁置了。

事实上,一句简单的“课后再探究”却可以折射出许多问题,首先就是教师数学素养的缺失。案例中,执教老师面对学生关于因数与倍数的问题不敢贸然下结论,主要是由于教师初等数论知识储备不够造成的。初等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以算术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整数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和某些特殊不定方程。很明显,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初等数论,如果老师们不熟悉,那么出现案例中的情形就是必然现象了。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自身就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随着新課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也有所变化,教师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应该相应地变化。教师不能遗忘以前的旧知识,同时也要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老师们多参与培训学习,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加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必需的内容,保证教师知识储备的完整性。

其次反映了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超出预设,教师此时陷入两难的境地。怎么办?很多教师由于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握不到位,只能选择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处理方式,甚至干脆一句“课后再探究”敷衍了事。新课改以来,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是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问题无法作出即时解答时,大可以真诚处之,坦然面对。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过分强调预设而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另一方面,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美丽的生成;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缺乏目标和计划,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教师应机智把握生成,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教师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因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而精彩。

(作者单位:衡阳县西渡镇滨江学校)

猜你喜欢
因数预设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