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2018-06-30 06:18董州旭
卷宗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传播媒介概述

董州旭

摘 要: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深入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概述;传播媒介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新媒体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一般指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通过新的传播方式、通过新的终端平台以及包括新的应用手段的媒介形态。这种媒介最主要特点是与网络的嫁接,无论是因特网本身的搜索、浏览、观看,还是IPTV、宽频、移动手机电视的视频观看,都与因特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获得非常便捷的信息享受,非常自由的话语传递,非常个性化的媒介选择。

一、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概述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他自己对于媒介即是讯息的解释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媒介的杂交或交汇是显示真理、给人启示的时刻,也是新媒介形式诞生的时刻。”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笔者曾读到《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苗炜在其博客上这么写道,美国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在做年终回顾的时候,“排版的灵电视媒介融合.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时代,一切都需要创新。当今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更需要创新。创新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虽然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最新的变化,但创新并非其同义重复。目前,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领域需要去拓展,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只有创新,电视新闻才能有新鲜感,才能满足观众不断增加的新要求。创新是电视新闻的生存之道。现在,新闻竞争的程度加剧,电视新闻不创新,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失去阵地,失去实力。只有创新,电视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实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创新是电视新闻的新增长点。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电视新闻追求尽可能大的新闻信息量,追求尽可能多的新闻流通量,追求尽可能高的新聞价值,强化喉舌功能,提高收视率,赢取最优化的效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唯有创新。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如何改革发展?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当前十分关注的新课题,也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世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本世纪末,中国广播电视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就是体制改革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从社会群众到业内编辑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当前最热烈、最火爆的话题就是体制改革的问题。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本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新世纪初中国电视的曙光。”

中国目前的电视体制起源于80年代初确立的四级办电视的构架。一级政府一级电视台,因而中国有了3000来家电视台,比欧美12个发达国家电视台的总量还要多500多座。这种体制在当时情况下出现,应该说有它产生的合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没有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多数社会资源都是归当地政府直接配置、开发和管理。作为无所不包的政府,必须要考虑对一个地方所有的生产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开发。剧团、文化馆、电影院都由政府直接办,电视频道资源的开发当然也是每一级政府的责任。由于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街坊邻居骂架都要由政府解决,政府利用电视的手段宣传、组织、动员群众,同时也利用电视树立领导者权威、公信的形象,过去地方领导人常频频发表电视讲话,其原因也概由于此。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呢?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电视新闻编辑学艺术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摄制的许多素材,白白地浪费;在电视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视新闻编辑理念、角色与功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策划创新、编排创新和科技创新,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以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切实担负起时代所赋于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爽.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 赤子(上中旬). 2016(21)

[2]武孔贤.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路径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1)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编辑传播媒介概述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多样化浅析
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编辑转型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