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铭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重大问题。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进行了系统地分析,高度赞扬了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中的代表性作品,从创作技巧、文章内容、美学原则等多个方面遵循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多篇文艺作品批评总结而来的审美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高老头》;现实主义;审美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121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探讨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系统化理论。它以现实主义为原则,坚持文艺创作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模式。“异化理论”“主体与审美对象性质的辩证统一”等经典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与评论提供了基本的准则。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因此,《人间喜剧》作为巴尔扎克小说的巅峰之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思想,描绘了巴黎“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下面,笔者以《人间喜剧》中的经典作品《高老头》为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知识,从作品的人物、内容、美学原则三个方面分析其现实的哲学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人物的现实性——《高老头》中的异化理论分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的过程看,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在劳动中,生产者找不到任何的快乐。第三个层次是劳动者自身的异化,“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最后,马克思将这一理论引申到哲学层面,提出了人同人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鲜明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态,展示了一个社会如何把完整的人异化为非人的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巴尔扎克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高老头》中,主人公拉斯蒂涅价值观的转变有力地反映了金钱对人的异化。拉斯蒂涅原本来巴黎想学习法学,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出人头地。但在伏脱冷对社会的分析及影响下,他深刻地看到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异化,知道了社会已然腐化。在德·鲍赛昂夫人的教导下,他懂得下层社会的人只有依靠金钱与贵妇人才能更好地生存。金钱的异化劳动使拉斯蒂涅把自我活动贬低为手段,学习已经不再是他的目的所在,用尽一切手段挤进贵族阶层才是最终的目的。在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抛弃后,他完全被异化为非人。在这“人生三课”的影响下,他从一个尚有良心的青年堕落为资产阶级的野心家。高老头是文章的另一个主人公,巴尔扎克在塑造其形象时也渗透了马克思的异化理念。高老头临终喊出“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说明血缘的异化,也反映了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异化。
巴尔扎克赋予拉斯蒂涅和高老头特殊的人物性格,符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异化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应用,人物的现实性更好地被刻画,真实地再现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凸显了文章的现实性原则。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控制了人自身,金钱异化为控制人的邪恶力量,使得人身上的人性逐渐泯灭。
二、内容的现实性——《高老头》中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运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观念。在文学创作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一定与他所处的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表述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可以概括为文艺创作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反对从意识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主张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称赞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人间喜剧》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的代表之作,内容描写完全符合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论的理念,揭示了十九世纪初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巴黎社会。小说主要写两个平行的故事:退休面粉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抛弃,孤单地去世;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向堕落。这部作品的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巴黎社会人欲横流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
巴尔扎克从客观事实出发,以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批判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态度。《高老头》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文艺创作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创作原则。这一理论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现实的哲学内涵,加大了文章批判现实的力度。
三、审美的现实性——《高老头》中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恩格斯主张用“美学观点、史学观点、人学观点”来评价作家和作品。这一理论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多篇文艺批评中都有所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原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文艺创作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与再现“对象的性质”相适应。具体解释为作家在表达自身本质的情感诉求时,要尊重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和所属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评论,是体现上述审美原则和现实主义思想的一篇系统性文艺论著。马克思按照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与再现“对象的性质”相适应的原则,指出欧仁·苏完全用头脑中思辨哲学的原则和幻想来塑造人物形象,改制故事情节,忽视客体属性的问题。大量自我意识和主观色彩的附加,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学、人学观点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在恩格斯的《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文中,三种观点相统一的审美原则再次被陈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由此可见,作家的创作思想与客观对象相统一是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篇作品中反复强调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从这一审美原则出发评价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其作品更彰显现实主义的光辉。恩格斯曾评价巴尔扎克,“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巴尔扎克在政治立场上有着阶级同情,对贵族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但他能看到巴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能看到贵族终将消亡,资产阶级已经崛起的历史必然性,客观而公正地书写社会现实。《高老头》中有教养、出身高贵的贵族夫人鲍赛昂真诚地爱着情夫,但情夫为了“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去追求一位资产阶级小姐。这一情节的安排体现出巴尔扎克清楚地认识到在金钱的社会中,贵族已经没落,资产阶级快速发展的现实。
巴尔扎克在创作《高老头》时遵循了马克思美学、史学、人学观点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者没有像欧仁·苏一样完全用思辨哲学来幻想人物,他能从历史与社会现實出发,克服自身的阶级同情,设置人物形象,安排文章情节,凸显文章的现实主义原则。
四、结语
巴尔扎克作为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的“序幕”,将马克思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发挥到了顶峰。解读经典文学作品,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文艺实践的关系,有助于加强人们对这一思潮的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书写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原则,它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史学观点与人学理论影响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未来仍将指导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论,对文章写作的现实性以及人们的审美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法)奥诺瑞·德·巴尔扎克著,薛芳译.高老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2]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涛.异化与拯救——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看于连、拉斯蒂涅、杜洛瓦的命运走向[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09(3).
[4] 陈祥波,徐振.从“现实”的哲学内涵分析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J].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研究,2016(1).
[责任编辑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