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

2018-06-30 06:32王理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8年6期
关键词:电流计灯管教具

王理

星期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学生最期盼的,因为他们将和老师一起上科普活动课——自制物理教具。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教授过的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制作教具,巩固已学的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在与学生自制物理教具的过程中,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指导学生自制物理教具的一些方法。

一、遵循以下特性

1.科学性

自制教具所体现的概念、规律、知识应正确无误,不能出现知识错误。

2.适用性

自制教具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

3.直观性

自制教具要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

如在讲解大气压时,为形象、生动地反映大气压的存在,我和同学们一起自制了如下教具。

取一根废日光灯灯管,一端开口,将其内壁的荧光粉刮掉。再取一根直径比日光灯管小3mm、长为10cm至20cm的试管,试管内衬一个红纸筒。将灯管装满水,把试管底朝下插入燈管,并迅速将两管倒置,如图1。此时,灯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试管在灯管里自动上升,直至灯管顶部。

4.经济性

应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发动学生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5.创造性

在保证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前提下,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研制新教具。

如在学习压力的概念,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之后,由于坚硬的物体形变很小,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时,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教具解决了这个问题:找一个椭圆截面的大墨水瓶(玻璃瓶),瓶口用橡胶塞塞住,塞子中穿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瓶内装满红色液体,使液面位于玻璃管的中段,如图2。演示时,用手指从玻璃瓶椭圆截面短轴方向向里挤压瓶子,可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柱液面明显上升,从瓶子的截面长轴方向向里挤压,可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柱液面明显下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坚硬的物体也会发生形变”。

二、方法

1.修复法

修复破损的仪器设备。学生在具备一定自制教具经验的基础上,维修学校的破损仪器设备也是学习制作教具的方法。如学生通过维修灵敏电流计,了解了灵敏电流计的结构和组成装置,为学生制作灵敏电流计的教具打好了基础。

2.仿制法

仿照现有的仪器设备制作教具,包括从形态和结构上进行仿制。有的仪器结构简单,可以仿照制作以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

3.改进法

从形态、结构、工艺、功能等方面改进不完美的仪器设备。如目前静电实验使用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功能单一、不方便做实验。我指导学生在玻璃棒的一端安装橡胶棒,使一根棒具有两种实验功能。

4.替代法

如利用烧杯装水替代三棱镜做色散实验,光通过三棱形水柱后发生色散,让学生在没有三棱镜的情况下也可做实验。

5.组合法

组合原有的几种教具,得到功能更多的新教具。如一张圆形纸片和一张颜色不同的矩形纸片经过组合后,既可演示0°到360°的扇形和锐角、直角、钝角等,也可演示变化的分数。

三、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制作教具验证一些物理规律。通过实验,向学生指出“直觉并不一定可靠,只有进行科学实验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规律”,启发学生探寻生活中其他类似的现象,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物理学有关,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

如用缝衣针可以制作小磁针。具体做法是:将两根缝衣用钢针磁化,使针尖一端是N极。将按扣用钳子弯成图3所示的形状。将两根磁化的钢针分别插入两对小孔中。用一段红色塑料套管(或绝缘导线外皮)套紧针尖;用一段蓝色塑料套管套紧两根钢针的另一端。将做好的小磁针用支架支起,调整好平衡。通过简单的制作,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3.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外实验活动在选题、取材、时间、空间上都比课堂教学更灵活,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培养能力,发挥创造力。学生能够从独立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和教训,也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始终认为,自制教具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电流计灯管教具
“新”电表为什么测不准?
——电表改装实验的深度思考
明晰原理 逻辑分析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简单道理
高功率脉冲氙灯灯管的性能
物理问答
关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4.为什么有些日光灯关闭以后,灯管两端仍会微微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