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辉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延展”板块,对资料的拓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教材中的课文具有鲜明的典型价值,在素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凸显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从文本自身的特质入手,探寻课堂内外融通的切入口,带领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教师可通过提炼式切入,引领学生统整特色题材的独特价值;通过串联式印证,引领学生佐证艺术手法的表达特质;通过多视角把握,引领学生辨析表现主题的异同价值。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内容;内外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53-01
随着课堂教学理念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聚焦、实践、延展”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聚焦具体的训练点,在充分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训练,并在最后进行延伸与拓展。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延展”板块,对资料的拓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要善于从文本自身的特质入手,探寻课堂内外融通的切入口,带领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
一、提炼式切入,统整特色题材的独特价值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本不是割裂存在的,都会与相关的文字资料形成潜移默化的联系。阅读教学需要在提炼课文中具有特色的题材之后,组织学生切入到与之相关的其他素材中,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主要描写了林冲来到柴进庄上之后,与洪教头比武的情境,是一个典型的打斗情节。其实,关于“打斗”,《水浒传》中有着很多精妙的描写:有整编军的正式攻打,如宋江三打祝家庄;有出于正义的惩恶扬善之“打”,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有展现本领、刻画人物之“打”,如武松打虎。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引领学生紧扣比武过程中林冲“一横”“一退”“一扫”三个动作,将人物在比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与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梳理。此时,学生既感受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又对其谦虚谨慎的品格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紧接着,教师进行資料拓展:“《水浒传》中有很多‘打斗场景的描写,也展现出各不相同的精彩,请同学们阅读老师推荐的语段,看看作者写出了怎样的精彩?”
这一案例中,教师以课文中的“打”为主线,开掘出原著中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打”的素材,并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学生感知了不同维度的精彩,真正走进了原著。
二、串联式印证,佐证艺术手法的表达特质
文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不缺乏经典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需要洞察文本表达艺术的精妙。对于某一具体的写作策略来说,相互印证的文章越多,学生的体验就越丰富,形成的认知就越深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越强。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上。首先,教师利用教材文本, 引领学生紧扣语言,感知樟树在外形和品质上的特点;随后,拓展了宋庆龄的生平资料,组织学生探寻樟树与人物之间的共性品质,形成“树即是人,人即是树”的认知,深入感知文章借物喻人的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拓展了人教版教材《白杨礼赞》以及邓颖超怀念周总理的文章《海棠花开》,组织学生进行了串联学习,并尝试将这两篇文本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形成“三本一体”的阅读体系,让学生在三篇文章的类比、迁移中,强化了对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深入感知。
同一艺术手法,在多个不同文本的例证和品味之下,学生形成了更为丰富而深邃的体验,增添了鲜活的审美活力。
三、多视角把握,辨析表现主题的异同价值
美妙的景色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相同的主题自然也可以借助不同的素材、通过不同的载体、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加以呈现。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展开“同一主题下的观照性阅读”,充分领略文本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丰富阅读、强化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如《我应该感动自豪才对》这篇科普性童话,写了骆驼妈妈带领小骆驼走进沙漠,通过身体力行使小骆驼感受到自己身体部位的重要性,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教师紧扣小骆驼走进沙漠前后的对比,引领学生体味故事中蕴藏的道理。随后,教师拓展补充了《小马过河》《风和太阳》《骆驼和小马》等一组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了文本之后,先尝试进行主题共性的提炼,然后针对这几篇文本的独特个性,梳理出文本表达的异质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深入到拓展文本的内核深处,形成更加深刻的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围绕着教材文本的主题,为学生补充拓展了文体不同但主题相同的资源,增添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个例子,通过学习,能使学生积累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教材文本也是一扇窗户,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走进更为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阅读教学需要为学生架设起一座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让学生既能感知一片树叶的娇嫩鲜绿,又能欣赏到树木的繁盛,更可以一睹广袤森林的风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