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上不断涌现出一些流行语。它们引起了很多翻译爱好者的关注,继而出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英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这些流行语往往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具有丰富的意义。译者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词产生的情境,才能正确且充分的译出其中的丰富涵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主要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中指称意义的再现。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网络流行语;指称意义
【作者简介】李丽丽(1994.1- ),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6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引言
近年來,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许多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他们运用不同理论,试图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有效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如石于瀚(2015)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论证了文化内涵翻译在网络流行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杨丽(2013)将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作为理论基础,同时考虑文化的因素,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刘亭亭(2013)运用生态翻译学,指出译者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应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因素。邱永忠(2011)以翻译模因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李娇(2015)从认知模因角度试图揭示网络流行语的本质特征。陈娟(2013)将功能对等理论引入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当中。傅恒(2011)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探究网络流行语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和创词翻译等翻译策略。席绢(2015)总结了顺应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的指导作用。另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中汲取营养,探讨翻译问题。如谢之君、杨月华(2015)提出了基于认知价值的翻译研究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理解机制进行论证和探讨。邹幸居(2015)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实质上也是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基于此,他提出了四种翻译模式:简单模型、对等模型、单向模型和双向模型。
基于相关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学者们所用的理论非常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情况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但是也有个别研究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运用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翻译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社会符号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符号系统,因而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发现目前没有学者运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网络流行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因此,本文运用社会符号学,来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在英译中是否传达了原语的指称意义。
一、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索绪尔将语言视为一种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他(1996:16)将符号学定义为一种研究社会中符号的科学。查尔斯·莫里斯指出:所有的符号都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实体,即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及解释者。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符号学三个方面的意义:言内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符号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以及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社会符号学融符号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于一身,是一门从符号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出发研究符号意义的学科。韩礼德认为人们应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研究语言,表明语言、语境、社会都是不可分离的。他(2001:5)将语言视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将语言视为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中表达某种意义的符号系统。意义的表达和传递不是简单的读码和解码的过程,而是对各种社会文化元素相关的意义表达与翻译。
尤金·奈达是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代表人物。他(1986:126)认为符号的意义涉及一定的社会语境中某一交际的全过程,文本不能孤立于社会语境。对符号的解释与符号所在的结构有关。他在符号学的意义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理论。他(1982)指出社会符号翻译法侧重于在特有环境下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符号的意义。这种翻译法重视翻译中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不仅有助于对指称意义的理解与传递,也有助于对联想意义(即语用意义)的理解与传递。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将翻译和社会文化紧密得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
在国内倡导用社会符号学理论指导翻译的学者有罗进德、柯平、陈宏薇等人。柯平(1991)用三类符号学意义来指导翻译实践。陈宏薇(2001)也认为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中,翻译即翻译意义。也就是翻译符号的语义、句法和语用三层含义。
二、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在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中的运用
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络这个大背景中,具有丰富的指称、言内和语用意义。许渊冲先生曾说,“就拿符号学的三种意义来说,只译了原语符号与译语符号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那可能只是‘译词;如果译出了符号及其所指称的实体之间的关系,那可能是我所说的‘译意;如果还译出了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我所说的‘译味了。”因而在翻译汉语网络流行语时,应着重考虑这三类意义的传达,当然这三类意义在具体文本中所占的分量不一样,译者应该尽最大努力保留原文本中最重要的意义。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特定的情境下创造出来的新词,具有其独特的指称意义。本文以“尬聊”、“戏精”为例,运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其各种译文中的指称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指称意义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义,是语言交际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义,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指称意义一般都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
2017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尬聊”深受网友的喜欢。顾名思义尴尬的聊天,形容谈话聊天导致气氛陷入冰点。在对话交流中,若因一方或双方不会聊天,或者聊的话题不能令对方感兴趣,使对话不能流畅进行。却又迫于情境需要不得不继续说话,这时聊天就陷入尴尬的境地。“尬聊”的译文主要有 “forced talk”, “embarrassing talk”, “awkward talk”, “talk that go awry”, “weird/odd talk that leave you speechless”, “stalled talk”。这些译文的中心词都是“talk”,只是修饰语不同,有的用形容词作前置定语,有的则用从句做补充解释。下面举出一些 “尬聊”的场景:
e. g. 1 A: 去看电影吗?
B: 不去。
A: 那出去逛逛?
B: 不想。
A: 那去干嘛好呢?
B: 我都行啊,随便。
e. g. 2
妈妈:你去厨房把那啥给我拿来。
孩子:啥?
妈妈:就那啥,算了,家里这些事也指望不上你…
孩子:???
e. g. 3
A:你最近变胖了是吗?
B:没啊,倒是你的皱纹好像变多了。
这几个情境都是明显的尬聊,但是造成尬聊的原因不同。例1是聊天一方没心思聊天,例2是一方不按逻辑聊天,例3是双方都不会聊天。导致的聊天结果都是让一方无言以对。这几个例子的核心特征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的原因,让本应顺畅的对话变得尴尬以至难以进行。因此译文要体现对话的奇怪以及难以进行这两个特点。“forced”在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a forced action is something that you do because circumstances make it necessary”。“embarrassing” 的释义为 “something that is embarrassing makes you feel shy or ashamed”。“awkward” 的释义为“an awkward situation is embarrassing and difficult to deal with”。“stall”的释义为 “if a process stalls, or if someone or something stalls it, the process stops but may continue at a later time”。综合比较,“weird/odd talk that leave you speechless” 这一译文更好地传达了原语的指称意义,一方面用weird/odd表明对话很奇怪,另一方面说明对话难以进行。
再来看“戏精”的译法。目前流行的译法有 “drama queen/king”、“attention seeker”以及 “master of acting”。该词由来已久,最早是形容演员的演技很好。词义有褒有贬,褒义指单纯的赞美演员演技高,贬义指有些人爱作秀,博人眼球。“戏精”最核心的要素是“表演”,译文必须突出这一要素。“attention seeker” 形容那些想方设法吸引注意的人。而获得注意的方法除了表演,还可以是其他非表演的方式。“attention seeker”没有体现出“表演”这一要素,也就没能保留“戏精”的指称意义。而“drama queen”《在韦氏高阶英语词典》里的释义为“ disapproving: a person who acts as though things are much worse than they really are”。“drama queen”是贬义的,形容情绪反应比较夸张的人,无法涵盖表演能力确实很强的人,因而适用的语境很小。好的译文应尽可能适应多的语境。“master of acting” 的核心是 “act”, 保留了原语的核心要素,而且 “master” 一词体现了表演技巧的高超。可以用来真心夸赞别人表演能力强,也可以加上引号变成 “master of acting” 具有调侃讽刺的意味。另外,英文当中原本就有的表达 “real actor”也是一个很好的译文,“actor” 体现核心要素“表演”,“real” 体现表演能力強,加上引号表示讽刺调侃。相比之下,“master of acting ”和 “real actor” 更好地传达了原语的指称意义,而且适用的场景也比较多。
三、结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是语言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意义,也是语言最基本的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特定的语境当中,具有独特的指称意义。因此在英译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该词出现的语境;然后根据语境,考虑该词具体的指称意义,进而给出一个好的译文,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语的指称意义,另一方面使译文适应尽可能多的语境。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Translation Meaning,San Dima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2]Eugene A Nid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Nelson:Nashville,1986:126.
[3]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6:16.
[4]M.A.K.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5.
[5]陈宏薇.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03).
[6]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4:69-70.
[7]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
[8]陈娟.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3(01):57-62.
[9]傅恒.关联翻译理论关照下网络流行语英译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507-509.
[10]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英国哈·柯林斯出版集团编,张伯然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1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娇.从认知模因论商榷网络流行语的兴衰[D].贵州师范大学, 2015.
[13]刘亭亭.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4]邱永忠.等值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被式语言”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01-403.
[15]石于瀚.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6]佟颖.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必要性[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05):21-25.
[17]王晓辉.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英语幽默语言的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82-384.
[18]韦氏高阶英语词典.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7.
[19]席娟.顺应理论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20]谢之君,杨月华.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J].上海翻译,2015 (03):23-27.
[21]杨丽.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及文化因素[D].内蒙古大学,2013.
[22]邹幸居.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和翻译策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