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星 方杭泓
摘 要:本文从统计学视角出发,构建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对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教育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从局部层面上来说,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中国教育发展在教育投入水平、教育收益水平以及教育参与过程水平3个维度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可划分为4大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应明确各自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从而促进教育的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字:教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类型划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推动国民素质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巨大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为了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发展指数,以全面、客观地描述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成就,但是大部分集中在定性的描述上。基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评价全国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从而为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全国31个省为研究对象。其中,属性数据包括教育投入、教育收益、教育参与过程三部分组成,其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的全国教育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等。
2.研究方法
①指标体系的构建
已有学者对教育指标进行研究,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教育投入水平、教育收益水平以及教育参与过程水平等3个方面32项指标来构建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②指标权重的确立
学术界已有多种方法进行权重的确立,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权重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局限,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对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计算过程如下:
(1)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比重Pij:
(1)
式中(i=1,2,…,n;j=1,2,…,m),n为样本(城市)个数,m为指标个数
(2)计算指标的熵值ej:
(2)
式中 ,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
(3)
(4) 对差异系数归一化,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4)
(5)计算第i省的教育发展水平Ci:
(5)
③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类型的确立
本论文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全国31个区域进行类型划分,以期得到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类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分析与讨论
教育发展水平是根据综合水平划分,从全国和分地区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评价,如表1
中国教育发展水平3个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类似的地域分异格局,即整体上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
(1)教育投入水平。中国教育投入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教育投入水平为0.45682,中、西部投入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0.20124 、0.16001 。其中北京、天津处于高水平。中等水平的教育投入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如浙江、上海、江苏、等。教育投入中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如安徽、江西等。而教育投入低水平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2)教育收益水平。在教育收益方面,西部教育收益整体呈现较好水平。东、中、西部整体差距不大,分别为0.00561 、0.00509 、0.00486。其中,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等处于教育收益水平的最高水平。随之,处于较高水平的则是河南、四川等中西部部分地区。中等水平主要集中在如湖北、江西等中部地区。而在教育收益投入中,云南、广西等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青海、贵州教育收益水平最低。
(3)教育参与过程水平。在教育参与过程水平中,东部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最后为西部,其水平分别为0.06944 、0.05029 、0.04664。其中处于最高水平的是北京、上海等地。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中等水平上,西部地区主要为低水平状态。
三、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类型
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并为各地加强教育事业提供依据,以省为基本单元,依据2015年3个维度的评价结果,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31个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将其划分为教育发展水平高值区、较高值区、中等值区、低值区四大类型区。
教育发展水平高值区包括北京和上海,两者都是全国经济、人口最发达区域。该高值区经济实力雄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该区域政治文化底蕴浓厚,为该高值区提供了政策等社会环境支持。对于该类型区的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我们应将科技文化融入到教育发展上来,比如利用财政优势大力支持发展网络课程、开发网络资源,保持该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领先水平。
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值区包括东北地区、天津、江苏、浙江、湖北、重庆、陕西等地区。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等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部分中部地区。该类型区的教育投入强度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在教育收益方面处于劣势,导致在总体教育发展水平上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应重点提高教育收益水平。同时应加强教育创新,逐渐促进教育的转型。
教育发展水平中等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该类型区教育发展特点呈现出教育参与力度大,但教育投入与收益的力度较教育参与低,该类型区主要地区的受教育人口所占比重大,这也从间接影响到了教育投入的力度,对于该类型区的地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且适当地给予一些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减轻由于人口基数给教育带来的压力。
教育发展水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该类型区教育发展特点呈现三低的态势。对于该类型区的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从国家方面来讲,国家应该加大对该类型区财政的投入力度;而从从地区角度来讲,应该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努力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现状,从3个分维度构建了一套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各省教育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类型划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地域分异规律。
(1)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从地区角度来看,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2)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划分为教育发展水平高值区、较高值区、中等值区、低值区4大类型区。针对不同的类型区的教育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发展措施,以实现教育发展水平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德刚.中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1999,(07):22-26.
[2]張良才,孙继红.国内外教育指标体系分析与比较[J].教育学报,2009,(06):60-68.
[3]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贾明璐.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1323-1329.
[4]赵国锋,宋希杰,成立.基于关联分析和系统聚类的滩涂围垦适宜性评价[J].灌溉排水学报,2016,(06):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