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性的尝试

2018-06-30 05:53高柏馨
文教资料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

高柏馨

摘 要: 电子产品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固、定式化,语言变得呆板、单调,缺乏生动的美。21世纪虽然是信息化时代,但是更应该是教育学世纪。教师要通过语文教育让学生从电子产品的束缚中走出来,阅读文化经典,特别应该重视古诗词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性。

关键词: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健康人性

某日语文课上,执教中职语文第二册李煜的《虞美人》,当教授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先问学生:“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们产生了哪些想象?”学生因为对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情基调已经很了解,所以不假思索地答道:“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我总结道:“同学们说得很好!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感情。这里,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切实感受到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紧靠长江,所以亡国之君李煜用长江之水比喻思念故国之痛,寓意深刻,令人印象强烈。”

接着,我又问:“同学们,你们能试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一说愁思吗?你们觉得愁思是什么呢?”顿时,学生面露难色,抓耳饶腮,不知道如何作答。

于是,我启发性地问道:“那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写‘愁的诗句吗?”

学生A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我说:“很好!这是李白《宣州谢朓楼餞别校书叔云》的诗句,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消愁的枉然,新奇的比喻,把‘愁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事物一下子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消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很贴切地写出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学生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说:“不错!这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把无边丝雨细比作愁。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还有吗?”我问,见学生又露出为难状,于是,我用PPT播放事先搜集的关于“愁”的古诗词。学生边读,我边分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把有形的白发比作无形的愁绪,充分地表现了愁思的深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这里,“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这两句以“双溪舴艋舟”的热闹反衬作者孤寂荒凉的心境,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愁绪之大,连舟都无法载动,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她的凄凉无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作者妙笔一点,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具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连用了三个比喻描述他在一次刻骨铭心的偶遇后心中滋生的愁绪。“烟草”连天,说明“闲愁”之多;“风絮”满城飞舞,表示“闲愁”的纷繁杂乱;“梅雨”连绵,说明闲愁的连绵不绝、永无尽期。这三个比喻,立意新奇,形象生动,令人觉得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遮天漫地,茫茫无边,拂不去,躲不了。特别是“梅子黄时雨”被认为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贺铸获得了“贺梅子”的美称。

“吴山秋,越山秋,吴越西山相对愁,长江不尽流”。——章丽贞《长相思》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愁”,是人类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情感,历朝历代,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无法回避一个“愁”字。它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变得可见、可感。当学生读完这些诗句,听完我的分析,恍然大悟,纷纷说道:“原来一个愁,能有这么多的比喻可写呀!”

这节课下,在写教学反思时我又想起了第一学期第一节课的情形:面对新生的第一节课,我上的是有关“秋”的主题活动课,一上课就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秋是怎样的呢?”在全班学生都被我问遍后,大家的答案普遍是“凄凉”、“萧条”。为了启发他们,我用PPT展现了秋天的相关图片:瓜果蔬菜、动物、植物等,还有用树叶做成的剪贴画。另外,我还播放了有关秋天的音乐。当这些播放完毕之后,我再问他们对于秋天的感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美!”我说:“还有其他的词或句子形容一下你们此时此刻对于秋的印象吗?”学生没有反应,只是个别同学调皮地说:“真美啊!”“太美啦!”“美得无法说!”大家被逗得哈哈哈大笑。

不单是这两节课上这样,很多时候,一旦涉及主观型、开放型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表现出词语匮乏的情形。说他们见识面狭窄,阅读量少,太片面。他们发的微博、动态,明显可见,玩的地方很多。面对美景,习惯性地爱用手机拍照,然后上传,大家都来点个赞。平时课下与他们闲聊,发现他们看的书也不少,只是都爱看网络小说,都喜欢用电脑、手机看。问到他们一些名家名作时,也都稍稍了解些,但没几个真正阅读过他们的作品。他们课余时间最大的乐趣就是捧着手机拍、聊、赞、看,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他们每天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哪天如果没有了它们,就会失魂落魄,不知道要干什么。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同时我也感觉到一些学生都变成了电子产品的附属品。思维变得僵固、定式化,网络语言成为大多数人的口头禅。虽然网络语言紧跟时代,新颖,能张扬个性,但它们让学生的语言变得贫乏、单调,缺乏生动的美。

李泽厚在《告别革命》中,曾提出“告别现代,返回古典”的观点。他曾有一个重要想法,就是21世纪将有一次新的人文复兴,这一次复兴与西方文艺复兴相比,其中心仍然是重新肯定人的价值,但主要不是从宗教的束缚中而是从机器(科技机器和社会机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认为,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世纪,通过教育,重新寻找意义,培养健康的人性。

李泽厚的观点借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我觉得恰到好处。要想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学习的目标,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告别现代,返回古典”,让他们从电子产品中走出来,阅读文化经典,重视古诗词的阅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指出:“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我认为重视阅读古诗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学生要“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学生由于常常使用电子产品,等到真正用笔写字时,经常会忘记一些常用字的写法,连最基本的字都会写错,还经常会读错字音。中华文字是历史悠远的,同音字、多音字等经常容易混淆。重视阅读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词上自先秦,下至晚清,我们不仅能学到基本的文学常识,还能从中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可谓才有中國文化的基本修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是“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在人学习、训练、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温家宝同志饱读诗书,擅长以诗言志,最爱引用古诗词名句作答中外记者的问题,这些中华经典文化的表达背后浓缩着总理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四、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阅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毛泽东同志一生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诵读古诗词。他读《诗经》,不只是爱读和背诵,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诗中的内容。

当然,想要“告别现代,返回古典”,让诵读古诗词变为学生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有一定的成就感,以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和制订相关规定,促使学生做到持之以恒;积极营造诵读的氛围,把诵读古诗词贯穿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及各种各样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活动当中,学生就不会再觉得诵读很单调了。

参考文献:

[1]瞿秋露.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5).

[2]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3.

[3]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08).

[4]李兆群.诗歌教学论[J].武陵学刊,1998(01).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文化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