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立
中国大学学科服务与美国大学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之处。美国一流大学图书馆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应该看到,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也并非千篇一律,我国大学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学科服务之路。
1 完善学科馆员服务
1.1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提供者,没有科学有效的学科馆员管理体系,管理不到位,缺乏竞争机制,即使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也难以保证学科服务的质量。高校图书馆急需设立学科馆员选拔、任职、考核、评价和晋升的体系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架构、资金预算、团队建设等制度,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图书馆的顶层架构中,要建立相应的学科馆员指导机构,比如可以考虑成立学科馆员制度咨询委员会,聘请馆内外专家学者对本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提供咨询服务等。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实行,对于规范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起到了很大作用。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虽然一直有专家学者呼吁,但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尤其在目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尤其是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快推进中国图书馆含义的职业资格认证已经势在必行。
1.2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国内大学图书馆要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全,操之过急。学科馆员的职能可以先从联络院系的基础职能开始,逐步扩展到参考咨询、嵌入教学科研等高阶职能。学科馆员的设立也应该从条件成熟的学科开始,逐渐扩散到其他学科,不宜一哄而上。
1.3 增强学科馆员科研素质
学科馆员需要较强的科研素质,才能更好的嵌入一线的科研活动提供服务。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他们规定只有同时具备图书情报专业和学科专业的教育背景,才有资格获得图书馆从业资格认证。学科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必须参与相关专业的培训和科研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例如Yale大学的学科馆员,日常工作职责之一就是不断参加自己相关专业的学术论坛和研讨会,跟踪学术热点,掌握一定的发言权。
相比而言,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在各种学术活动中一直缺席。一方面是本身的学术素养限制,无法参与活动,另一方面也是受意识局限,没有认识到学科馆员参与学术活动的重要性。学科馆员要加强自身科研素质,坚持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更新知识储备,紧跟学科发展方向,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1.4 加强学科馆员团队建设
国内高校的学科馆员团队建设需要改变以往的扁平化结构,为不同岗位的团队成员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资源配置为方向设置的岗位职责。同时为学科服务团队增加指导者的角色,在知识、技能方面指导学科馆员的工作,制定学科馆员团队的发展方向。
2加强学科导航建设
国内高校的学科馆员素质不一,业务能力不尽相同,直接导致了学科导航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2.1规范导航系统建设
国内高校在学科导航系统建设方面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主要体现在资源评价的标准不一、资料收录没有统一标准、资料分类规范也不一致、学科导航页面风格也千差万别。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数据具有通用性和可移植性,是实现资源共建、共有、共享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科导航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资源汇集方面,不是简单的把互联网的海量资源随意拼凑,而是要考虑实际用户的需求和学科实际情况,认真筛选、发掘学术含量高、质量稳定的信息源,经过科学分类,补充到学科导航库中,增加学科导航的實用价值,提高学科导航服务能力。资源分类标准也应进行规范化,以文献资料原有的类型(例如期刊图书、专利、标准、数据库等,期刊图书还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与学科分类(以《中国分类主题渊表》为依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既可以先按照学科分类,再按照文献类型分类,也可以先按照文献类型分类,再细分学科。但按照学科服务和学科导航的要求,最好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进行规范化,体现了同一学科之下的资源整合,科研服务提供一站式资源获取的便利。统一的咨询分类方法也便于资源的共享。学科导航界面的规范化对于提高用户使用感受而言十分重要。统一的界面风格,目录结构、栏目命名原则和入口位置,可以让初次接触学科导航的使用者迅速上手,提高用户体验,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2.2加强检索和统计功能。
检索和统计功能是学科导航服务的基础功能。随着学科导航库的建设,信息数量的爆发性增长,但依靠浏览,用户无法获取最适合自己的资源。虽然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导航系统具备检索功能,但实用性还有待提高。另外检索方式的不规范和检索工具的不统一也给用户使用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用户迫切需要功能强大、入口单一的检索工具,能够检索多种信息源,但使用统一的检索入口。统计功能可以方便了解学科导航的使用情况,记录每条资源的点击数量,可以根据用户访问情况来调整资源排序,保证使用率高的内容排在前面。统计功能还能分析用户使用偏好,了解用户需求,为完善学科导航库的内容补充提供帮助。
2.3促进资源共享
利用学科导航系统实现不同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是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每个学校的学科资源各有侧重,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既可以完善资源配置,又能减少重复建设,节约经费。CALLS重点学科导航库目前已经实现与很多大学导航系统的对接,但仅限于网络资源,对于各个图书馆的印本资源,还没有整合到一起。构建完全共享的学科导航体系可以汇集各种类型的学科资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不同载体的学科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针对学科特点的全新的信息集合,强化学科导航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
2.4加强用户互动
学科导航系统应该重复利用web2.0等互联网技术,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学科导航平台本来就是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平台,用户通过交流获得学科馆员的咨询服务,学科馆员也可获得用户针对学科服务效果的直接反馈,了解学科服务的使用情况和用户满意度,有针对性的改进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资源建设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众多用户参与到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靠集体智慧,可以扩展资源的来源渠道,选择最适合用户的资源信息,真正实现共建共享的目的。学科导航系统还可以通过累积用户参与积分,获得相应奖励的激励机制,提供用户的参与积极性。
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移动互联网和web2.0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不断改进着学科服务的方式。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移动图书馆平台,提供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等工具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让学科服务更加人性化,吸引用户体验服务内容,增强学科馆员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3.1提供针对性服务
曾有调查显示,在需要获取学科信息时,有九成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搜索引擎,而非求组学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这说明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并未获得使用者的青睐。利用信息技术,把图书馆相关学科资源融合进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例如Blackboard等)或者课程导航,把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分类组合起来,提供相关学科资源的一站式访问入口,提供针对性服务,并利用blog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手段与学生互动,解答问题。
3.2加强主动性服务
了解用户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真正所需,是做好学科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学科馆员需要转变服务理念,抛弃过去只在意资源数量,忽视服务质量,坐等用户上门的旧观念,积极联系院系,了解用户需求,提供咨询和服务。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为加强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的沟通渠道。学科馆员可以通过微博、Twitter等软件及时发布学科信息,及时收集用户反馈,还可以建立线上的学术交流圈,把学科服务渗透到教学科研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惠君,张西亚.“十五”期间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7(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