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需求下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探索

2018-06-30 07:40梁芹生
考试周刊 2018年51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学

摘要:公共心理学是高师院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为培养未来教师作前期准备突显师范特色的重要课程。但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被各方面视而不见,严重地影响着它的重要性发挥。本文分析了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并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教育

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和公共心理学三门课程是所有师范生必修的课程,也是体现和突出师范性的特色课程,其目的是为未来教师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准备必要知识和技能做准备,而其中公共心理学又是学习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法的这两门课程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在其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作过这样的论述:“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应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方面而言,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据此可见它的地位既特殊又重要,甚至可以说这门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并进而影响到一个未来教师的职业素养,往大里说甚至影响到一所师范院校办学的质量。

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现已经进入了一个攻坚克难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要有更高的格局观和更高的教学情商,要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切的基础在于能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其他学科在这方面都显得有些不足,而心理学是一门了解人的科学,却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课程特长和优势,所以公共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的理论支撑点。就是一门如此重要的課程,但在长期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听起来有味,用起来不会”,“学而无趣,学后无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尽管多年来公共心理学教改的呼声和措施从未停止,但状况还是令人担忧。也有人认为该课程的教学与发展已出现了“高原现象”,那么现在公共心理学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一,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性不强,教学内容传统陈旧。这门课程在体系建设和内容创新方面几十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缺乏时代感,更缺乏可读性;教学内容和体系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教材了,现在各高师院校的教材基本都是校本教材,虽然编写的出发点不同,版本众多,但有三种内容体系结构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学习和承袭苏联的模式,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蓝本的教材,这是最常见,也是现在使用最多的一种版本;第二种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补充部分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的版本;第三种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版本,这是几年比较常见的版本。但是无论是哪种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以普通心理学体系为主,在编写上都不约而同地注重基本概念、基础原理和基本知识的阐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基性”。这目的很明确,希望学生能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但缺点同样也很明显,导致了这门公共基础课在内容上没有针对性,师范性的特点没有突出,在内容编写上强调“三基”知识,忽视心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太直接的指导意义。

第二,无论是学校方还是师生,对待这门课程在认知观念上有偏差,也就是对公共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清,甚至存在着较大分歧。一方面就是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门公共课,而没有看到这是一门专业课,而且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因此对待这门课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敷衍了事,老师也就出现了纯粹完成任务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课程在设置方法上有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是承袭苏联的经验,近十年来,虽然有所改观,但这种观念还是影响很深远,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做法就是公共心理学基本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为主,这种取向没有看到两者的区别,也就导致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偏离了应有的目标,这与在教育情境中了解人性变化之后又企图改变人性的高师心理学教学目的极不相称”。这种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公共心理学在教学方面基本都是采用纯心理科学的教学取向,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端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僵化,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老师的授课模式都是“满堂灌”,形式显得过于呆板,心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学科,所以经常看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一个个都是呆若木鸡或玩手机这种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手段方面更是落后,现在已经进入了微课和慕课时代,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幻灯片,基本都是书本简单知识的呈现。所以课堂中上出现“上课划重点,课后不去管,考前背一背,交卷全忘掉”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教学评价方法缺乏全面观,课程考核方法没有做到多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考核还停留在一支笔一张纸的时代,而且只注重“三基”知识记忆考核,不重视知识的应用考核;只注重期终考试的成绩,不注重平时课堂的表现,评价方法显得单一而死板。由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就摆在那里,而考试命题的原则又摆在那里,所以每一年的考试试卷内容和上一年考试的内容重复率极高。所以有些“聪明”的学生都是找上一年的试卷复习一下,或者在考试前一两天把老师定的重点背一下就可以过关了,甚至得高分,这样的方式方法怎么可能让学生好学、乐学呢?这很不利于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基础教育改革还在深化的阶段,我们要更清晰地认识到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我们如何突破存在的问题来提升教学水平,来更好地实现服务这个目标,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做到这一点,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必须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符合现实需求的未来合格教师为目的;必须抓住关键问题,从多层面和多角度相互配合的整体规划入手,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首先,我们教师必须要树立阵地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公共心理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公共课或理论课,也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其他心理学的分支,更不是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或拼凑,它是一门能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是教会学生做人,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主要任务的课程。我们教师必须要牢牢地守住这个阵地,必须及时对教学内容和体系内容加以调整,以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作用;那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勇于学习的精神,要有勇于改变自我的精神,要有勇于接受前沿知识的精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如果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培养、发展和教育好别人。”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改变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努力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不断推动自身素质的提高。

其次,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自主的、有意识的能动个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复印机和传声筒。教育是一项活动,也是一个过程,他能否接受和欣赏这门课程,完全是受他的意识所支配的,而不是老师的意识所能支配的。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就个别人而言,他的行動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于老师的意识和思想都是相当重视的,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做,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知识只会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动不动要去寻求标准答案,而非最佳答案,学习的主体意识已消失,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自我,更谈不上积极性和创造性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用一切手段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自觉精神,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再次,协调好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体现出课程的师范性特点和实用性优势。现在无论哪个院校哪个版本的公共心理学课本,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编排上基本都由基本理论部分和实践应用部分两部分构成,其中“三基”部分占的篇幅较大,实践应用部分占的比重较少。高校心理学老师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而且绝大部分都是高学历,这是他们的优点,基本功夫扎实,但也有不足,就是没有实践经验,尤其缺少在基础教育工作的经验。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强调基本理论的讲授,而忽略了公共心理学知识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的感觉是心理学知识很抽象深奥,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没什么用处。体现在考试方面就是考记忆知识较多,这样一来就把人类非常丰富多彩的心理现象,变成了大量专业术语的堆积,变成了大量的记忆材料的堆积,学生学习也就变成了在“在概念上打转,在理论上绕圈”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是要强调理论性,这个方向是没有错的,但过分强调就忽视了公共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在体系和内容上的区别。公共心理学要根据这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培养未来老师作前期准备的,除了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也要重视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工作中和生活上的应用,必须具备必要的心理学技能,如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等等。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咨询案例及各种心理测验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自测,引起了同学的广泛兴趣。这一可以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二可以在日后的岗位上用来了解自己的学生,学了之后受益匪浅。当然我们必须要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将理论性和应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公共心理学的实用价值,才能体现出它的生命力。

第四,挖掘出本学校现有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教育因素,突出公共心理学的师范性这个特色。公共心理学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在自身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对于将来成为合格教师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时时将突出师范性的特色,要挖掘各种教育因素,将师范教育的内涵贯穿于其中,激励学生热爱将来从事的教育事业。一是可以把高校课堂和基础教育课堂结合起来,注重教育实践,狠抓教育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到基础教育的教学一线去体验,让他们去了解中小学学生心理现象和状况,引导学生去发现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二是改革考试指导思想,侧重多元化的考试,侧重发展性的评价,侧重学生的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考查;三是给学生走上讲台锻炼创造机会,并进行及时指导,鼓励学生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第五,融洽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性。大学里师生关系远不如中学的那么紧密,甚至一个学期下来,彼此都不知对方姓什么。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种重要因素。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强度和效率。学生与他所喜爱的老师相处,可以形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这种心境能够激发起积极的认识、意志等活动,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会对老师产生一种领先感,由此对老师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回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心声,课下尽量多与学生接触,了解他们对课程的需要,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感,通过这种缩短心理距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和加强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转变观念,着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符合基础教育当下的现实需求,公共心理学一定会更有“用武之地”,一定更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俄),李子卓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M].科学出版社,1959:29.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

[3]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3(3):14-17.

[4]许继红.实践性取向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18-19.

作者简介:

梁芹生,广东省梅州市,广东梅州嘉应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