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建构

2018-06-29 07:58江辉
卷宗 2018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班级管理

江辉

摘 要:班级心理契约管理是校规校纪等文本契约管理的重要补充。初中生尽管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塑中,但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意识。初中班级管理心理契约的达成有其特殊性。初中班主任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建构富有“同情心”的管理策略才能达成真正的心理契约。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0 引言

早在1960年,美国管理理论大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就提出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他认为,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除了正式书面契约所约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形的、非正式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这些期望对组织成员的贡献程度和态度行为起着决定作用[1]。从此,“心理契约”理论就成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教育学家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了教育管理领域。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织单元,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某种心理契约。尽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已经就师生的权利、义务、考核、奖惩等予以了明文规定,但是,班级组织中的班主任和学生还是有着各自的或显性或隐性的诉求。而这,就迫切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在校规校纪等文本契约之外,感知彼此期望,达成心理契约,从而建设良好班风,促进班集体不断进步,师生共同发展。

1 初中班级管理心理契约的约定特性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希望遇到一批好学生,而学生也希望遇到一个好的班主任。可以说,班主任和学生对彼此都有一个美好的诉求。如果师生之间都能够对此期望做出承诺,那么,班级契约就能达成,从而打造一个荣誉的班集体。否则,就只能是“别的班”班主任或者“别的班”学生,从而陷入一个死循环,无法达成班级的教育目标。有的论者认为,“心理契约”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2]。从上面所说的班主任和学生彼此的美好诉求来说,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契约”确实是建立在这一“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基础之上。而当下有关班级管理“心理契约”的研究也大都是建基于这一分析或者说基本认定之上:“班级心理契约就是班级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的相互期望,以及彼此之间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互惠和承诺,既是师生双方共同期望的内在约定和反映,也是规范约束师生行为的范式和要求。”[3]问题是,这一基于责任的契约约定能否走进中学生的心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塑中,而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尽管每天也在接收大量新信息,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已经基本成型。班主任会常常基于自身所处的职业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经济和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来对学生提出各项要求,而这,有的时候就与学生家长一样了,无法与正在人生观、价值观形塑路上的学生形成心理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过度地强调基于责任的契约约定显然还是伪“心理契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需要理论把个体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有层次高低的不同,其满足过程具有渐次升级的特征。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目前我们比较关注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而实际上,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建构过程是“交往双方情感共同体验的过程,是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也就是说,初中生有其自身发展阶段的自我实现问题,而且,这一伴随其人生观、价值观形塑的自我实现需要将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长远的影响。而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建构富有“同情心”的管理策略以达成真正的心理契约。

2 基于初中生发展特点的“心理契约”班级管理建构

2.1叩问时代,确保期望相容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特征。与之相对,学校中不可预见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即以唯分数论,中考的指挥棒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以十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所形成的价值观与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去碰撞,去达成心理契约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由于固化的价值观的惰性影响,我们习惯把初中生遇到的问题简单地归之于青春期问题。而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时代的青春迷茫显然是不同的。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叩问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需要关心和正确认识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明确新时代下人才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学生的期望放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中去拷问其正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班主任和学生应该在深入沟通和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对彼此的心理预期加以调试,实现心理契约双方期望的彼此认可与接纳,从而使心理契约达成有效匹配。例如,在制定班级管理常规时,可以通过班级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广泛参与,以大数据的思维来了解、匹配师生彼此的期望和满意度。由是,于合作商议中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由于匹配了非文本契约显然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接纳。

2.2诉求导向,兼顾需求差异

心理契约具有双向差异性的特征,也就是说,组织对心理契约的感知和成员对心理契约感知其心理倾向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建构班级的管理策略时就要兼顾两个维度。一是学生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的期待和愿望,二是班集体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期待和愿望。在心理契约形成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掘初中生的内在潜能,尊重其独立的人格意识,对学生不同意识层次和不同人格类型的需求予以分别观照,根据学生不同的价值诉求,构建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实现价值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从而使师生双方的内在诉求达到和谐统一。

2.3立心铸魂,浸润人生赋值

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师生的共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班主任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班级心理契约的约定实际上是兼及班主任和学生各自的自我实现问题。论者常常将教师置于“圣人”的前提认定,不考虑教师个人的心理诉求,认为教师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就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设定。而这,显然把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给抹杀了。班主任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班级管理显然不全是出自于领取工资的低层次的物质满足。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也是适用于教师的。正因此,在社会上我们才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因为这涉及到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定,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这一自我实现问题。尽管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之中,并不妨礙他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观察与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将自身职业赋予什么样的值,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显然会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毋庸置疑将是终生相伴的。因此,班主任在构建管理策略时要立心铸魂,加强自身魅力的涵养。以往的魅力涵养,我们往往强调师德和学识,这样强调是没有问题的。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态度,或者说“幸福魅力”的感染力可能给学生身心的影响会更大。而这一点,我们重视的还不够。因此,初中生班级管理心理契约的达成还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对班主任的人生予以赋值,进而再让班主任以“幸福魅力”浸润学生美好人生的成长。

3 结语

综上,初中班主任要学会换位思考,建构富有同情心的班级策略,关注班级组织中的班主任和学生各自的或显性或隐性的诉求,建立基于校规校纪等文本契约之外的心理契约,感知彼此期望,建设良好班风,实现师生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4]王鹏,王秋芳.“心理契约”视角下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3(10):27-29.

[2]解小娟.教师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6):29-30.

[3]常攀攀,罗丹丹.心理契约视角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100-102.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班级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