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铮
摘 要:重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新课程实施的回应,是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建与发展中面临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制度创新力不足、教师内驱力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分析和解读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本文提出了现阶段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建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广大德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新课程理论 品德与社会 重建与发展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为: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3、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认知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原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建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1)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
新课程理论明确提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然而,在实际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使用着应试教育的招数,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忽视学生为本、忽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把学生看做装知识的容器,只管灌输知识,而不去管学生是否理解知识本身,是否对知识进行了有效吸收,这种做法直接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使课堂教学变成程序化的工厂流水线。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法,让教学过程变得死板与沉闷,造成教学有效性缺失、导致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甚至导致教师教学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学生。
(2)教学制度创新动力不足
教学制度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观念与思想、物质与设施的有机结合。新的课程理论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国家由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转变。在教学管理上,很多学校一味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实施管理,却忽视了地域差异性,没有因地制宜的设计学校管理方案,甚至出现了一套方法管所有问题,一套规则年年使用等问题,致使学校管理差异性问题突出。另外,很多学校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及语文、数学重要,将其当作副科教学,甚至很多学校为了教学成绩,不惜占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校对品德与社会课的任课教师的备课、讲课检查力度不够,致使很多教师“一本教案多年重复使用”“一个教学模式固定使用”的现象层出不穷。很多教师不能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课堂华而不实,致使学生创新力不够,教学效果差。
(3)新课改中教师内驱力不足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在落实新课改时流于形式,新课程改革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内驱力不足的现象。新课改在制定教学改革制度时没有广泛征求教课改政策形成应有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执行课改政策时没有获得自我成就感,最终导致教师内驱力不足。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内驱力,不能从内心认同新课改的教育观,因此他们不探究教学法,不研究学生心理,只牢记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变成了单纯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甚至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互动而浪费课堂的讲授时间,致使课堂秩序混乱,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改革,甚至比改革前更差,教师无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发展,将教学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演出和单纯的为了互动的互动,最终导致国家、地方、学校推进新课改理念举步维艰。
三、现阶段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建与发展的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学习知识与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同等重要,要把课堂教学设计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师生共同体验课程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多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以及在失败之后不气馁的意志。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而不仅仅流于形式,同时应及时接收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真正调动起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充分保护学生的差异性,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共同搭建学习共同体,将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理念转变为情境教学理念,构建关注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的课堂教学。
(2)改进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以课改理念为前提,制度建设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新课改管理制度,维持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协调运转。首先,学校要让教学管理符合教学规律,设计针对本校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校本课程和校本制度,从而进行差异化管理。其次,抓好品德与社会课任课教师的备课、听课各个环节,指导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避免出现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的现象。同时,学校还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教师会议、教学反思等系列活动平台,开展品德与社会课题研讨与集体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改进教法,让教师在反思中有效地解决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提升教师教学内驱力
新课改理念要落到实效,最终依靠的是身处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教师应加强思想文化修养、夯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同时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博学的知识武装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时代教学背景。另外,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应认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与文化课成绩同等重要,从各方面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认识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
四、总结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重建与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漫長的过程,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应首当其冲。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赋予新课程新的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建与发展将对教学系统进行新的优化整合,使新课改焕发更强大的生命活力,同时,也将为学生的德育带来更多的机会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中争议性问题教学研究[D]. 李茜.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则.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 曹丽丽.河北师范大学 2015
[4]我国小学社会课程研究(1988-2011)[D]. 刘萍.扬州大学 2012
[5]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研究[D]. 朱月.扬州大学 2016
[6]上海《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研究[D]. 傅天奉.上海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