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研究述评

2018-06-29 15:23唐秀华王海飞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述评思政课教学研究

唐秀华 王海飞

【摘 要】 经过系统审视,发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基课”)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教学与研究的自信不足、创新匮乏、空间趋小等问题;学者们分别从改革维度、模式维度、融合维度研究课堂教学的多元发展问题,从其他维度研究课堂教学的总体和关系问题;期待从夯实理论功底以增强行动自信、促进创新发展并加强融合交流、用供给侧改革推动有效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政课;教学研究;述评

一、系统审视——“马基课”教学问题的研究局限

1、教学与研究的自信不足

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局限与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自信不足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学的实践过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自信心不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就业时,又会遭遇的种种瓶颈,也直接或间接地引发自信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等多个方面。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而言,思政类的课程或研究似乎没有太多的实效性,即可能无法轻易为人们创造较大的物质效益,所以被部分人所诟病。现实中,无论是前往召开论坛,还是举行相关推介活动,参加者大多也只是局限于圈内部分教师及学生。外行人奇异的眼光,甚至给圈内人沉重的打击,原本充足的自信心愈发不足。当然,这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2、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匮乏

在现行体制和传统模式下,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动力及源泉生成相对困难。从某种程度而言,很多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几乎还是停留在文本或理论层面。当然,在此并非否定研究文本和基础理论的贡献及其重要性。然而,如无法在基础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升华,也就谈不上进一步创新和实践。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同时会限制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3、教学与研究的空间趋小

公共课教学不受重视、教师授课压力较大、教学时间严重缩减等,在当下皆为普遍问题,也给科学研究带来瓶颈。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数量和质量)相对薄弱。尽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科学研究更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部分学校的西方课程安排充实,却在公共课上大减特减,公共课教师的教学时间被挤压。不少教师为在各个班级赶上进度,不断加快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其他课程大量占用公共课时间,加上学生参与公共课教学积极性较低,很难投入时间、精力。更有甚者,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一种灌输式的洗脑教育,对其相当反感并持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危害性极为严重。此外,优秀人才匮乏、已有人才流失等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亟待解决。

二、文献综述——“马基课”教学问题的研究现状

1、改革维度: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研究范畴过大,本文主要以“马基课”为代表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现状。需要重视的是,大部分学者从改革的角度出发,对“马基课”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崔建霞,孙利,张峰(2008)以新教材和新教法为基础,论及“多向度变革”问题。[1]任晓丽(2010)谈及将PBL教学模式,将其放入教学中进行探索。[2]郭星云(2009)以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改革和发展问题。[3]周光迅,贺武华(2009)对于高校课程改革问题较为重视,着重阐述其历史必然性,并深入探讨其主要特点等问题。[4]朱玲(2013)的研究视角较为宏观,直接以教学改革探索为主题词进行探讨。[5]李菁(2012)研究的角度相对特殊,用黑格尔式的解读方式来探讨教学改革问题。[6]王辉(2013)则以“三个转换”为主题,探究课程教学改革问题。[7]

2、模式维度:课堂教学的细化方式

部分學者基于不同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问题做出深入分析。孙磊,郜爽(2015)对整体性教学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自身看法。[8]卢萍(2013)侧重研究开放式(性)教学的应然选择等问题。[9]庄文城(2015)研究的是专题式教学问题,论述其实现路径等问题。[10]马晓燕(2015)侧重探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或运用等问题。[11]谭燕妮(2014)提出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几个问题。[12]宫淑燕,夏维力(2012)推崇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并着重探讨与其相关的问题。[13]王强(2015)论述了叙事式教学法的问题。[14]王敏,王富秋(2013)则是探讨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问题。[15]李晓晴(2013)则是把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16]

3、融合维度:课堂教学的多元发展

还有部分学者,将课堂教学与其他问题融合起来探讨。其一,一些人结合某些特定视域来进行讨论。张锦智(2012)基于主体间性视阈等来研究教学问题。[17]王让新(2014)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域来探讨教学问题。[18]其二,将案例教学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习兴美(2014)将案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谈及其思考、运用和策略等问题,并探讨如何提高其实效性。[19]其三,部分学者将课堂教学和原著问题融合起来研究。彭美贵(2008)对如何将经典原著更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等问题做出分析。[20]赵义良(2012)则提出借助原著来优化教学模式有三个着力点。[21]其四,还有部分学者将课堂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分析。黄琳庆,焦艳(2015)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思考。[22]张晓燕,王晓荣(2012)探讨教育融入问题,其侧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3]袁久红(2014)从教学革新的角度来探讨,分析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问题。[24]其五,更多学者结合其他问题来研究。冯皓(2011)将科学发展观与高校人才培养联系起来,并将其切入到课堂教学问题中。[25]王天恩(2013)很重视十八大精神,将其与课堂教学问题结合起来研究。[26]王晓磊(2015)从整体性契合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27]韩美兰,韩小谦(2012)的视角与众不同,主要在生命教育的视角下探讨如何拓展教学视野的问题。[28]刘晓玉(2014)的思维也比较前卫,其论及虚拟世界的发展问题,在此前提下论述拓展教学内容的问题。[29]曹典顺(2010)主要是将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探索。[30]

4、其他维度:课堂教学的总体问题和关系问题

此外,部分学者是从总体的维度来探讨相关问题。郭正红,李鹏静(2014)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1。李文艳(2013)认为教学中有三个问题必须优先解决。[32]郭正红(2011)提出教材体系往教学体系转化的几点思考。[33]石云霞(2009)则是阐述其在撰写课程教案中的几点体会。[34]严冰(2010)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三个问题,并就此谈及自身观点。[35]邰丽华(2011)也论述其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但其更加偏重政治经济学的部分。[36]

部分学者对于教学过程中关系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 糜海波(2014)提出,在课堂教学里有四个结合点。[37]逄锦聚(2012)认为有六个关系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协调好的。[38]周泽红,黄伟力(2009)重视教学的导向性,探讨其与科学性的关系。[39]黄伟力(2009)的研究涉及到现实批判,并深入探讨其与正面教育的关系。[40]倪志安(2008)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关系要协调好。[41]黄伟力(2008)还对实践问题比较重视,论述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42]岳丽艳(2012)指出在教学中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即意识形态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统一。[43]

三、寻求突破——“马基课”教学问题的研究展望

1、夯实理论功底以增强行动自信

必须不断促进改革,推动以“马基课”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其研究的发展。自信是开拓进取的前提,是取得成功的激励因素,也是自身实力的心理表现。首先,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开展新的研究和进一步实践的根基。必须充分研究基础理论,掌握学科内的研究方法,并在方法论指导下将其应用于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学生道德情操的细化教育当中,以此来提升社会对思政理论课的整体信心及师生的自豪感。其次,认同自然就会自信。其次,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认同和自信。夯实理论基础,实质会让高校师生对于思政课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增强认同感和增进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武器”后,结合自身的自信和认同,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的学习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受众。

2、促进创新发展并加强融合交流

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和融合交流。创新的作用众所周知,但在此着重论述融合交流的作用。智慧因分享而美丽,成果因分享而持久,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孤立的。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现实生活,尤其是教学与研究過程当中,毫不吝啬地与学生、同事甚至是公众共享,方可大范围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使高校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交流与碰撞,是产生灵感的源泉。只有充分听取不同意见,方可不断完善自身。

3、用供给侧改革推动有效性研究

有效的教学与研究,就如同好的方向和选择,对于结果而言至关重要。当下,诸多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上都有所投入,实质上也下了一定功夫,并非完全无作为。例如,部分高校力推慕课、实践教学及互动讨论等,相应地取得一些实效,但却不是十分明显。若是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仍然是收效甚微,很难实现教学与改革的目标。无论是在自由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再深,都不足为过。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要有所作为同时,应积极作为、有效作为,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做出一些形式上的改变,而不触及本质上的问题。要想使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地,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需求、教师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而不能鱼龙混杂地做一盘“改革大杂烩”,有时不仅无法带来正面效应,还可能适得其反。

【注 释】

[1] 崔建霞,孙利,张峰.教学方法的多向度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新教材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105.

[2] 任晓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55-57.

[3] 郭星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54-55.

[4] 周光迅,贺武华.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新课程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9(09)107-110+82+129.

[5] 朱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5)137-138.

[6] 李菁.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之“真理”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一种黑格尔式解读[J].教学与研究,2012(12)74-79.

[7] 王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三个转换[J].教育探索,2013(01)108-110.

[8] 孙磊,郜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教学思维方式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73-76.

[9] 卢萍.开放式教学: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应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163-166.

[10] 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6)49-53.

[11] 马晓燕.问题引导式教学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22-124.

[12] 谭燕妮.研讨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58-159.

[13] 宫淑燕,夏维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6)44-45.

[14] 王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叙事式教学方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5(07)72-75.

[15] 王敏,王富秋.互动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29)150-151.

[16] 李晓晴.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165-167.

[17] 张锦智.主体间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34-36.

[18] 王让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53-56.

[19] 习兴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05)32-35.

[20] 彭美贵.从经典原著切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J].教育探索,2008(01)46-47.

[21] 赵义良.以原著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72-75.

[22] 黄琳庆,焦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05)143-144.

[23] 张晓燕,王晓荣.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J].教育探索,2012(02)110-112.

[24] 袁久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09)66-70.

[25] 冯皓.科学发展观教育与新时期高校合格政治素质人才培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200-202.

[26] 王天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3(07)22-27.

[27] 王晓磊.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与“中国夢”的整体性契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63-66.

[28] 韩美兰,韩小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视野的一种拓展——以生命教育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6)41-43.

[29] 刘晓玉.虚拟世界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拓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71-73.

[30] 曹典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2)118-121.

[31] 郭正红,李鹏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35-37.

[32] 李文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76-78.

[33] 郭正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6)80-81+84.

[34] 石云霞.关于撰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87-90.

[35] 严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须注意的三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38-40.

[36] 邰丽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几点教学体会[J].教学与研究,2011(05)83-88.

[37] 糜海波.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四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64-68.

[38]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9)57-61.

[39] 周泽红,黄伟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导向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77-80.

[40] 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正面教育与现实批判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9(21)57-60+95.

[41] 倪志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应处理好的三个重要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8(08)90-96.

[42] 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07)53-57.

[43] 岳丽艳.从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51-52.

【作者简介】

唐秀华(1969-)女,四川遂宁人,博士,兰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

王海飞(1991-)男,安徽宿松人,硕士,上海市金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理论.

猜你喜欢
述评思政课教学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