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现实挑战思考

2018-06-29 15:23刘红霞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

【摘 要】 文章从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沿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及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统筹方式单一,立体化多层次的资金募集方式没有建立起来;区域化差别明显,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影响整体统筹进度的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认识不够到位。针对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出建议,加快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制度并轨;推动资金统筹模式改革,优化资金运营方式;建立全国性信息管理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数字化步伐;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制定稳妥推进方案。

【关键词】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实挑战

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

1、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沿革

事业单位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设立,由政府机构编制部门设立或者利用国有资产创建的、从事文教卫生等领域工作,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服务类单位。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1978年正式成型。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和补充,沿用至1993年。

1994年,江苏和福建等省根据国家规定,相继启动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截止1997年,全国共计28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半数以上省(区、市)出台了升级方案,参与改革的参保人员约占当时机关事业单位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各地政策适用范围不一,实施细节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数据统计并不具有特别指导和分析意义。

1999年,随着国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经贸委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中央所属的178个工程设计单位和住建部所属的134个科研机构都相继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属地化企业管理,全面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我国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迈出了全国化统一化标准化的重要一步。

经过十年的发展推进和完善,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了新时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各项改革进程不断深入。

2、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意义

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对于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城乡养老保障体系都有着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1)社会化程度低,无法应对老龄化普遍养老需求。事业单位养老制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退休养老制度的核心执行管理者是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就是单位保险,劳动者的退休金由所在单位负责发放和管理,退休人员的管理也由所在单位负责。这种单一来源的保险管理方式,既无法适应社会化保险资金募集需求,也无法根据相关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实际养老金账户进行调整,同时也无法体现劳动者权利义务相结合以及待遇贡献相联系的社会保障普遍原则。

(2)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明显,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初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市场化改革企业职工退休金水平大致相当,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逐步参保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统一保险制度,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逐步形成了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缴费率和替代率。随着参保人员覆盖率的逐年提升和缴费基数的逐步增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养老金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稳步增长与企业工资、市场物价相协调的养老金动态调整体系。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来源于财政,养老金替代率过高,退休金明显高于企业。

(3)影响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阻碍人才流动。随着社保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当前企业职工均建立了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劳动者的工作变动对个人缴费部分以及应该享有的缴费年限统计和各项权益没有影响,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社保账户建立工作虽然已经开始推行,但往往没有完善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和缴费年限统计,影响劳动者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续。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现实挑战

1、统筹方式单一,立体化多层次的资金募集方式没有建立起来

虽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已经试点运行多年,近年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步,但就目前而言,仍然没有破解区域化资金统筹的问题,在部分地區甚至存在着市级不能统筹的情况,部分基层统筹收支压力巨大。从金融产品类型上看,养老保险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本质都是在遵循大数法则原则下的以支定收的积累型保险产品。如果不能实现地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统支统收,势必会对个别地区,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给付造成巨大压力。

2、区域化差别明显,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影响整体统筹进度的推进

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启动方式、推进速度和政策布局的差别,现阶段的改革推进各地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化差别。通过调查和分析,部分省份采用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统一参保的方式,有些省份仅仅要求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参保,对其余事业单位没有明确要求;有的省份对于参保对象实行月度固定比例缴费要求,有些省份则推行年度缴费制,要求参保人员年初或年末自然月对年度缴费进行一并扣除;而在缴费细节上,不同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市执行的缴费基数和比例也有很大差别。

3、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认识不够到位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在职人员全覆盖,但是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不同,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对自身投保情况、投保金额、投保利益、缴费情况、个人收益等实际问题没有明确认识和准确了解,很多事业单位对养老保险改革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参保人员个人利益宣导的不够,造成了很多参保人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误区。

三、关于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思考

1、加快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制度并轨

完善全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事业单位的诞生与发展都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原因和现实意义,不能完全实现一刀切,更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逐步稳妥的再推进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纳入所在地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之内,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进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体系并轨。

2、推动资金统筹模式改革,优化资金运营方式

大多数事业单位本身往往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还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往往存在着对口部门对口申请财政逐级下拨并形成对应事业单位养老金账户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这是行之有效的养老金管控方式,但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这种传统的资金统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障的资金需求,应该尽快建立以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事业单位养老金管理体制,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资金和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有效对接通道,真正做到资金优化,抵御偿付风险。

3、建立全国性信息管理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数字化步伐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信息已经可以实现联网可查和账户可查,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查询平台。加快全国范围内内的信息管理平台,既有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明确对个人养老保险待遇或者保险利益的认识,同时有利于省级及市级人民政府高效便捷了解所辖区域总体缴费情况和账户管理情况,更有利于各级监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账户的监督监管。

4、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制定稳妥推进方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适时推动延迟退休是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通行做法之一,更是当前我国破解抚养比例快速升高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施行延迟退休制度,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收支压力,客观上部分解决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原因造成的阶段性劳动力缺乏的客观难题。在有效提高缴费人员基数的基础上,实际上增加了养老金缴费总额,对于社会保障事业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有着积极意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

[2] 胡哲、林海霞、杨漫,探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现状、难点和突破[J].人力资源开发,2017.12.

[3] 张彦、李春根,企事业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的公平性研究[J].财政研究,2016.12.

[4] 熊丹,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19.

【作者简介】

刘红霞,女,任职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机关事业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职业年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方法研究
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三化”管理研究
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趋势分析
探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
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