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系词“是”语法化研究综述

2018-06-29 16:30李佳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古汉语指代学报

内容摘要:关于古汉语中系词“是”的语法化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本文从语法化视角出发,对各个时期的学者对系词“是”语法化的时间和来源问题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古汉语系词 是 梳理

现代汉语中“是”是作为系词而存在的,但是向上追寻“是”的语法化过程,发现“是”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到目前为止,针对“是”的语法化的研究可谓蔚为大观,众说纷纭。综观各家的研究成果,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焦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是”作系词始于何时;二是“是”作系词的成因。

一.“是”作系词始于何时

“是”什么时候开始作判断词?有人认为始于西汉初,有的认为始于西汉末、东汉初,有的认为始于秦汉之际,有的认为始于两汉。甚至还有人提出始于战国末期。按照各家的说法,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种看法:

1.始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叶。最先提出这种观点的是王力先生,他肯定了先秦时代的判断句不用系词,认为汉语系词产生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也就是西汉末年或东汉初1。其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马忠先生,他认为“是”作为系词“开端于东汉初年,又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发展才确立起来”2。梁银峰从语法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是”的产生机制进新的分析。也认为秦时期“是”真正用作系词的例子非常罕见,进而得出文章认为该时期系词“是”确切产生的年代是在西汉以后的结论3。

2.始于西汉前期。持这种观点的的学者比较少,如洪诚先生认为“是”作系词这一语法现象在西汉前期就产生了4。敖镜浩从考察“是”字句的句式人手,对有关句式的语法意义进行了描写,并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来观察其传承流变;同时通过考察这些句式在先秦、西汉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印证,探讨了指代词“是”演化为系词“是”的全过程。最后认为系词“是”的使用,“似暂以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起算为宜”5。日本学者太田辰夫(1987:181)等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一书中也对汉语系词“是”作了专门的论述。

3.始于先秦。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数量最多,给出的论证也最有说服力。杨树达和杨伯峻没有专文论述这一间題,但在所著的《词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书的举例中明确表示先秦已有系词“是”的用法了。周光武认为“先秦已有了系词‘是”6。徐德庵(1981)认为“是”作为系词使用,在先秦时期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倪祥保(1983)也赞成始于先秦这一说。董希谦系词在先秦已经产生,到了西汉有了较大的发展7。朱声琦(1986)在《“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一文中提出:“先秦早在《诗经》、《左传》时代就产生了真正的判断词‘是”。王霁文(1992)从《诗经》中“是”的用例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口语状况进行研究,得出“先秦已出现了判断词“是”的结论。张柏青在比较了“是”和“此”性质的异同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毛玉玲(1994)根据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结合词义引申,论述了“是”字用作判断词始于先秦时期。石峰(1995)通过对秦简中“是”的研究,也认为“是”做系词在先秦便已经存在。

4.始于战国末期。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仅见林序达先生一人。他在马忠和洪诚研究的基础上,将“是”作系词的年代上推到了战国末期。

二.“是”作系词的成因

“是”作系词的成因,是大家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所在。各家的观点综合起来,有“是”起源于指示代词、形容词、语气词和副词等观点。

1.从语义出发研究的观点。以王力先生1937年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为开端。语义研究阶段有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为指示代词来源说、形容词来源说、副词来源说和语气词来源说。

指示词来源说。王力指出,系词“是”的前身是指示代词“是”。这一观点一提出就受到了马忠、周法高、潘允中、敖镜浩、郭锡良等人的赞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说法。但是这种观点是在肯定先秦不存在系词“是”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结论,因此后来也受到了徐德庵、洪成玉、洪心衡等人的辩驳。孟昭水(2000)也认为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演化而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受到形容词“是”的影响。这一说法可以说是综合了两家的意见。

形容词“是”来源说。代表人物是洪成玉,冯春田(1984)、董希谦(1985)也有相同的观点。洪成玉认为,形容词“是”和判断词“是”在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方面都十分接近,因此认定形容词“是”是系词“是”的来源,这种说法有牵强的嫌疑。董希谦(1985)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系词“是”的形成是语言内部原因和人类思维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引申发展,由人们思维活动规律的判断确认,然后专职定型,出现了系词“是”。袁文鹏、徐仰民(1988)从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出发进行分析,也认为系词“是”是由其形容词的本义“正确的”引申发展演变而来。此外,还有杨霁云(1992)、杨琳(1993)、毛玉玲(1994)等也持相似观点。

副词“是”来源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洪心衡(1964)。他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其他副词如“隹”“此”的对比,认为系词“是”是早起副词“是”的用法的延续并扩大化的结果。陈双新(1996)也赞同洪心衡先生的观点。

语气词“是”来源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最少,相对来说影响也就比较小。其代表人物是赵立哲(1959)和倪祥保(1983)。在此不做赘述。

2.立体化研究阶段。代表性人物有肖娅曼(2001,2003)和石毓智(2001)、梁银峰(2010)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系词“是”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方向。

石毓智(2001)从人类语言发展的共性角度观察,认为判断词“是”来自于它原来的指代用法,并且认为判断词“是”源自它原来表示“正确”的形容词用法的说法不能成立。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反证了判断词“是”源自于它原来的指代用法,颇有说服力。

肖娅曼(2003)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判断词“是”不是由指代词“是”变化而来,而是由“是”自身的判断功能发展、指代功能退化而来。判断词“是”不是一个词变成另一个词的结果,而是自身演进的结果。”并且从语法条件和语义根据两个方面作了论证。她认为,“从语法角度讲,上古“是”是一个双性能词,具有同时兼具指代功能和判断功能的特点,也具有以单性能词的身份出现的潜能”;而“是”从其原初意义—最初含有指代、神圣、法则、肯定、判断、等义素,主要用于指代神灵、祖先、君王、祭器、时运和神圣正义的事情、态度、方式等发展而来的判断义素则成为了“是”发展成为系词“是”的内因根据。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下,“是”最终完成了其到系词的语法化。

冯胜利(2003)认为,上古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其主谓之间必有一固定的语音停顿。根据这一分析,“是”的来源及其发展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解释。在日趋增多的新型判断句中,亦即[S1,S2······是predicate]的结构中,主语位者上“是”的指代功能不断弱化。“是”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前。“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

梁银峰(2010)认为,汉语的系词“是”不是典型的动词,所以不能用普通动词的语法化规律来探讨它的产生机制,它所在的初始语法化构式应是[NPT,是s + NPp]式“话题—述评”结构,因为在这样的语境中,指示代词“是”前后联系的都是名词性成分,如果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具有“等同”、“归类”等语义关系,这时回指性的“是”就开始向系词“是”演变,这反映了回指性指示代词发展为非动词性系词的普遍规律。

三.小结

古汉语系词“是”的语法化问题作为一个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學术难题,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之丰硕。通过对各家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认为古汉语系词“是”产生于先秦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而系词“是”的语法化的原因不仅有其“是”作为词汇的本义作为内因和根据,同时也受到了语法化诸多机制等外因的制约。正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系词“是”才得以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朱斌.“是”字句研究述评[J].江汉大学学报,2007,8

[2].朱声琦.“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J]

[3].王霁云. 从《诗经》看古汉语判断词“是”的产生[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2,6

[4].冯胜利.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J].古汉语研究,2003,1

[5].董希谦.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6].梁银峰.关于系词“是”的产生年代和形成途径[A].语言研究集刊

[7].陈双新.关于系词“是”起源的再讨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

[8].袁文鹏、许仰民.汉语判断句、判断动词“是”的产生、发展及其他[J].驻马店师专学报,1998,3

[9].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业论文.成都,2003

[10].杨琳.汉语系词研究评议[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11].敖镜浩.论系词“是”的产生[J].语言教学与研究

[12].毛玉玲.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再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

[13].李慧敏.判断词“是”语法化研究简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4].石峰.秦简中的系词“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

[15].孟昭水.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J].泰安师专学报,2000,1

[16].倪祥保.先秦汉语系词识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17].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M].

注 释

1.《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学报,1937年12卷1期

2.《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

3.《关于系词“是”的产生年代和形成途径》,语言研究集刊,2010

4.《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汉语史研究集刊,2004年01期

5.《论系词“是”的产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6.《秦汉间的系词“是”》,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8年第一期

7.《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作者简介:李佳奇,桂林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古汉语指代学报
A Great Artist in My Family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爱国婊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