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小说这一文体解读时,恰当的切入点,不仅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而且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笔者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就巧用对比激兴趣,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
关键词:对比;兴趣;课堂效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以其伏照相合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千篇一律的“理情节——析人物——赏环境——揭主题”程式化的赏析模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兴趣。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知道,当课堂上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再高,也显得无计可施。教者经常出现“小说吸引学生,课堂却不吸引学生;情节有起伏,课堂无波澜”的尴尬情境。
一、 情节对比理构思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林冲被高衙内陷害,发配到沧州后,高衙内为霸占林妻派奸人陆谦、富安前来勾结管营、差拨,妄图害死林冲,结果被林冲碰巧撞见,报仇雪恨的经过,表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作者在叙事时安排了一主一从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主线以正面人物林冲的行踪连接了次要人物——帮助他的店小二与陷害他的管营、差拨;副线写陆谦、富安与管营差拨勾结,密谋,妄图杀死林冲的经过。两条线索都以店小二的酒水店为起点开端,又都在山神庙达到高潮,落下帷幕。主线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林冲寻仇——寻到第六日,心下自慢——看管草料场——出去买酒——草厅被雪压塌——栖身山神庙——杀仇人。副线时隐时现,巧设悬念:管营、差拨与陆谦等密谋杀林冲——之后隐匿不见——打发林冲看管草料场——火烧草料场——山神庙观火——被杀。小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过程衔接紧密,叙事上有伏笔下有照应,环环相扣,伏照结合,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价值意义重大。
二、 人物对比析性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应用是非常高超的,借助对主人公林冲的描写,体现了深刻内容,有效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与此同时,作者运用人物所具有的阶级意识对人物思想变化情况与特点进行表现,并采用语言行动的表达揭示命运演变情况,实质上是客观性的描写。文章的描写最终交织为林冲自身较为复杂的性格,从中不仅表现出了主人公对封建政治依然存在的幻想,而且还体现了主人公遭受迫害不得不运用暴力手段进行斗争的无奈。“逼”得越紧,则主人公“反”得越烈,整个故事讲解中,作者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这种冲突的性格,其思想层面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量以及逻辑力量,体现了林冲这个典型意义的形象,作者相对自然地将其融入故事情节变化中。
在解读林冲性格变化过程时,我不是让学直接去分析,而是用人物去对比,比如在“沧州遇旧”这一情节里,我让学生把林冲换成鲁智深,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洒家遭受高俅小儿的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学生通过人物对话的不同,更容易把握林冲的“委曲求全”的性格;在“林冲雪夜草料场”这一情节里,我让学生把林冲换成鲁智深,他会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学生通过对比更容易理解林冲的“随遇而安”“安于现状”“乐于现状”,“小心谨慎”“忠于职守”的性格;在“雪夜刃仇人”我让学生把林冲换成李逵会是怎样的情景,使学生明白林冲完成了“忍无可忍之时又忍一次;多次迫害之后终于出手”人生蜕变。在这个特殊的风雪之夜,林冲不仅杀了他的仇人,还杀死了那个“委曲求全”“随遇而安”的自己!
三、 拟题对比赏风雪
这篇小说对风雪的描写烘托出了一个孤单高大的末路英雄形象,既影响了人物的命运,又层层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既暗示了林冲险恶的生存环境,又象征着严酷的社会现实。曾听多位老师执教此篇,略有不尽兴处,皆因风雪。在赏析“风雪”时,我没有采取“找一找——读一读——赏一赏”的固定模式去教学,而是先带领学生回忆小说情节,让学生给这篇小说拟写一个题目。学生拟的题目可谓异彩纷呈,“林教头血染山神庙”,“林冲被逼上梁山”,“快意恩仇山神庙”,“林教头怒杀陆虞候”,“林冲血溅山神庙”,“恨深深雪蒙蒙”,“风雪怒”……然后让学生去比较它们的优劣。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仅学到了拟题的方法,还通过对所拟题目的分析掌握了小说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兴趣点找到了,所以无论在拟、辩、赏的环节中,学生真正做到了参与课堂。
这一节课,掌声不断,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的显现。他们拟题拟的精彩,争辩争的激烈,赏景赏的到位!他们被激励,被唤醒,被鼓舞!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导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更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说,在实际小说教学期间,若我们可以采用有效手段不断激发学生自身对于小说学习的兴趣开展日常教学,则最终的教学效果将会是非常理想的。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借助对比这一手法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起到活跃气氛的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散思维,调动课堂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吴琼,杨成.苗族地区汉语文的语言对比教学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04):121-124.
[2] 陈元芬.初中语文对比教学实践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2(2):56-57.
[3] 陈振文.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240.
作者简介:杨彩梅,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市太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