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品德教材枯燥、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并不是很好。本文从回归生活、角色扮演、知行合一、学生年龄特点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小学品德课程教育的实效性略作探讨。
关键词:品德;小学;生活;实效性
一、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道德行为习惯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品德课程内容枯燥,不够直观形象,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品德课程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品德课是所谓的“副科”,不需要花大精力去研究,对品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都是班主任兼任品德课,上课的随意性也比较大,有时甚至是直接占用品德课上所谓的“主科”。小学也很少有品德教研组,基本上没有品德方面的师资培训,导致品德学科师资力量的薄弱。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需要做出改变,需要对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和学习。
二、 教学对策
(一)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文章是这样,品德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品德课程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他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就必须立足其生活的环境,立足其生活的社会。品德课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根据教材进行简单的说教。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品德课程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学生通过乘坐飞机和火车的不同感受来说明交通带给我们的便利,他在生活中确确实实体验了交通对生活的影响。
案例1 在《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一课,课本上是从黑白电视机说起,然后过渡到彩色电视机再到高清晰度电视,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见过黑白电视机的样子,所以感受不是很深刻。我就引导学生先回忆一下自己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什么样的,现在的电视机又是什么样的,从实际生活出发,很多学生畅所欲言,从普通的彩色电视机到超薄液晶电视机,孩子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比直接照搬书本效果更好。要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教學过程中回归生活。
(二) 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品德课程内容虽然枯燥,但是也可以上得有滋有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情景剧引入品德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课本当中的人物,演绎课本中的故事,体会故事当时的情景。情景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来实现品德教学的目的。如果仅靠老师单纯的说教,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深入理解课程本身所想表达的价值观。
案例2 在学习《呵护我们的身体》这一课时,学生讨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的合理性,在我的建议下,学生构思了一个小剧本,通过演出很好地诠释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不合理性。在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盲人要靠触摸盲点来辨别钱币的面值,聋哑人主要靠手语与人交流,失去双臂的人要靠脚趾来书写。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我组织学生扮演一下残疾人,有的学生用一只手臂整理书包,有的学生被蒙住双眼走路,还有的学生假装自己不会说话而去用手势问路,这一系列的角色扮演,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很多同学也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残疾人。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知行合一、积极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在做中学”。实践是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在日常的品德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活动,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案例3 在教学《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时,在学习相关社会公德的同时,我组织全班学生去学校游戏场捡垃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家就把游戏场周围死角清理得干干净净,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劳动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作为一名小主人的责任感。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四) 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小学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品德课的教学。要合理运用电教平台,运用动画、音像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慢慢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
面对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视游戏的作用,可以带孩子到操场做做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掌握知识,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孩子们也乐意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快乐,他们也就在不经意间陶冶了自己的心灵,教育工作者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德是育人的根本,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都要在如何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功夫,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课程教学研究所.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赵亚夫.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曾丽娟,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区湾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