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摘 要: 本文以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构建协同培养机制的路径,通过外部协同各部分,高校、企业、政府的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创造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机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内部协同,打破高校内部各组织的壁垒,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门类,降低选修门槛,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协同创新 培养机制
一、引言
协同创新中“协同”除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外部协同外,也包含高校内部各学科部门之间的协同,但不管是外部协同还是内部协同,都要求各子机制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即由这些互相协同的子机制共同组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有序运行的关键在于这些子机制之间发挥协同作用。
二、积极建立外部协同培养机制
(一)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我们构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模式,高校的培养过程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创新。
1.参与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民办高校想要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必须保证所设置的专业结构合理且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并能够前瞻性地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专业设置做及时的动态调整,以区域经济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2.参与高校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的强弱,企业应积极向高校反馈人才使用信息,使之在课程设置中能够及时剔除陈旧课程和过时知识,增加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的课程,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3.提供实践教学资源与空间。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的先进性是保证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前提,而企业恰恰可以为高校提供这样的实践环节所需的资源和空间,甚至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提高实践能力的顶岗实习等机会。
4.参与培养质量评价。
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劣,企业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应改变以考试成绩论人才的评价模式,构建企业、校外指导教师、高校等共同参与的创新能力质量评价模式。
(二)形成教育资源共同开发、共享机制。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统筹协调和财政资源优势,出台鼓励政策和财政支持,激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除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职工进行知识培训;还可以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为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献计献策,为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管理改革服务。
企业是实践教学资源最合适的提供者,先进的技术设备、实际的工作情境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提供实践指导,这些优势使其在合作中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等。
(三)教师队伍协同建设机制。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进行改革,从结构和个体素质方面加以调整。教师队伍构成方面,既要有学科专业教师,又要有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必要时可以通过外聘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创业者及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方式解决教师队伍人员不足及结构调整的问题;个人素质方面要改变以前关起门来教学的方式,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吸收新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积极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四)协同各方协调管理机制。
相对于高校单一主体培养,多元主体协同培养存在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如何处理多元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各方之间做好协调是一大难题。虽然各方协同合作,但毕竟不是一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这一背景下难免出现不协调因素,使各主体能够稳定、长期地合作,就必须制作利益平衡、分工合理、责任共担的协作机制。
1.决策层面。合作最忌一言堂,协同培养各方应由主要领导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联盟,由该联盟负责商定合作框架及重大事项的决策。
2.操作层面。协同培养各方应各自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办公室,并由其具体负责合作、协调培养中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五)明确协同各方利益分配机制。
多方稳定、长期协同培养的前提是各方通过合作达到各自的利益诉求,并追求利益的平等分配。那么,利益分配机制就应该在合作之初得以明确,并有效执行。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监督、管理、协调的责任,同时希望达到助推国家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目的;高校履行培养责任,同时希望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自身建设、提升知名度;企业履行提供实践资源的责任,同时希望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为企业创造利益,并优先将最优秀的创新人才留在自己的企业,增强企业实力。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矛盾冲突,才能取得多赢结果。
三、大胆改革内部协同培养机制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创新创业型人才与一般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实践能力,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增加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从单一育人走向协同育人,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资源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育人理念;其次,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使重理论的专业教育与重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既相对独立又交叉融合;最后,积极拓展校内实验教学平台,与协同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只有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跨学科专业综合培养机制。
在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的建制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高校功能的实现创造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条件,又禁锢了学生的学习集中于学科专业范围,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因此,应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一是可以效仿发达国家高校设置跨学科专业。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二是拓宽专业口径。通过建立一级学科或专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允许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其他学科专业课程。三是增加通识课及人文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识课和人文类课程恰恰可以鍛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积极推行双学位和主辅修专业制度。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攻读第二学位,或辅修其他专业。
(三)科研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科研的协同作用也不能够忽视。首先,教师的科研活动本身便是一种创新活动,通过科研活动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将科研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学习专业知识。其次,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熟悉各种科研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及水平。最后,鼓励大学生科研立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和参加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2]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
[3]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
[4]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5]陈浩,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