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语文学习而言,“理解”与“表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出语文课程的独特价值,才能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基本特点,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才能既“得意”又“得言”。
关键词:理解;表达;语言;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写,是一种运用;读,也是一种运用。“语用”应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两个层次,二者是一种交织、递进、融合、螺旋上升的关系,不能割裂,更不能舍弃,偏重任何一方。但是,目前很多课堂只是一味地强调“表达”,进行专门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出现了教学上的严重偏向。那么,造成这种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认识?相应的改进策略又是什么?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 原因探析:为何掀起“语用热”
(一) 矫枉过正,冷落“理解”
多年来,我发现阅读教学实践都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倾向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文章表达形式方面的探究,语文教学曾一度把目标定位在“理解”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把握中心主旨,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只记住了几个词语,弄懂了几个人物,明白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之类以内容为主的知识,至于方法呢,能力呢,一无所有。因此,学生读了十几年的语文后,仍旧讨厌阅读、害怕写作。这种只关注内容的教学显然是偏离轨道的。这是需要我们理清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和“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崔峦语)。这是在对教学实际的效能和方向提出了警醒。从繁琐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学习。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走向了另一个误区:过分强调直接的语言文字训练,完全忽视甚至冷落文本的内容理解。
(二) 误解“运用”,排斥“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再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简单而又直接地指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目标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教学回归本原,也是语文课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實施,教育界便出现了一种说法:阅读教学就是要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习作例文,研究其写作方法,并迁移于写作训练,误认为:阅读教学无需理解课文内容。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又迅速地发生了改变,从原先的只注重“内容理解”的教学中纷纷挣脱出来,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新的做法,寻找到“语言运用”的新配方,“语用”瞬间成为阅读教学的“霸主”。由此,掀起了一股“语用热”。
二、 准确把握:“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一) 理论意义上的界定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内容情感与表达形式的统一,因为从来就不会有无内容的语言形式,也不会有无形式的内容。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过程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好比如:我们要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来进行,没有对内容的理解,只重分析,怎么可能有语言形式的把握。同样,没有对语言形式的把握、体会,也不会有思想内容的意义的把握。因此,内容与形式是互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语言文字运用,“理解”与“表达”缺一不可。
同样的道理,如果单纯地强调文章形式的重要性,只注重语言训练的学习,而抛开内容进行语文教学。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将导致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裂,造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极度下降。
(二) 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定连成一贯。”
温儒敏教授曾指出:“语文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这个能力是基于“理解”与“表达”的相互交融之中的。
薛法根老师一直以来都认为阅读课应关注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做到既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两者兼顾。显而易见,几位大师都一致认为:就语文学习而言,“理解”与“表达”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完全一体化的。“表达”固然重要,但“理解”同样不可或缺!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本内容的“理解”,片面地追求“表达”的效果。甚至将理解排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外,从而变成内容的“理解”遭到不应有的冷遇。
三、 实践探讨:构建“理解”与“表达”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基于以上理念的指引,在大力倡导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理解和表达相辅相成,以“语用”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充分利用文本所呈现的语言现象,用自己的敏感与智慧适时地点拨与指导,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让学生读懂“写什么”,进而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迁移“怎么写”。这样既“得意”又“得言”,使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领悟遣词造句的妙处,习得习作的方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此才会发挥出语文课程的独特价值,才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基本特点。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去实践探索呢?一种思路是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
另一种思路是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表现力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例如以下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读科利亚挖木匣的这一句话,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科利里亚挖木匣的过程的,仔细找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词?
生:“挖”字。
师:一个词连续出现了几次?(五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要连用五个‘挖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位教者以“为什么要连用五个‘挖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发问,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特殊的表达形式破译了语言表达的密码,加深了学生对动词连用的妙处的理解。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路。其实,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文本内容入手进行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形式入手研读课文。无论按照哪一种思路来进行教学,只要能做到言意兼得,皆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在“理解”与“表达”两者极端的误区中游走,单线独进,应双线并进、双轨运行。因为“理解”与“表达”实在是不能分裂的,只有“完美融合”,才是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 蔡建新.“写了什么”与“怎么写的”[J].语文教学通讯,2011(5).
[2] 郭乐静.关注“言语表达”,优化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3(6).
[3] 吴建英.“语用热”现象的冷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
[4] 王敏.“语用热”:从虚浮走向理性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2013(11).
[5] 陈林.语言文字训练,不要忽视了内容[J].小学语文教师,2013(12).
作者简介:周业庆,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朱口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