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2018-06-29 08:00唐雪芹
考试周刊 2018年54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开发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教育理念也逐渐被大力倡导。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自建校以来,就以新生态教育为理想,以新课改为抓手,力求改变重分数轻生命的教育生态,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而合理的课程建构,将引导着学生走个性健康成长之路,也会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学校教育生态的重头戏。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索,请各方专家指教。

关键词:生态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创建于2010年,正值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阶段。学校顺势而为,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三级课程方案,并主动汲取国内外教育生态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构建科学生态的课程体系,让国家课程落地生根,地方和学校课程多点开花;并尝试构建综合的实用的德育课程,融合无声的浸润的管理课程——用多彩的课程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适应学生差异和个性,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学校生态课程开发意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与课堂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使课堂和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源泉。课程就是架构生活与学校、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为此,学校生态课程的开发,就要依托于教育改革中综合课程体系的建立,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环境进行研究,致力于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及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

孔子尊五经、行四教而培育弟子三千且贤者并出,杜威奉实用主义的法门而影响了陶行知、胡适之,可见课程倾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生态课程理论也认为,丰富的课程造就学校独特的品质,也蕴育学生无限的未来。在当下各种价值观流行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生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方面可以润泽学生生命的“绿水青山”,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其生命打好底色;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学生生命的“金山银山”,打开学生智能的多扇窗子,让其生命焕发出本来的光彩,照亮他们的潜能,为将来的发展起一个好头。

我校作为一所完全中学,本身具有教育连贯性的特点,故进行生态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是必由之路,对改变周围教育生态、社会生态也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二、 学校生态课程开发路径

首先,组建课程开发委员会。在学校生态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一个科学的组织来保障课程实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我校作为一所完全中学相较于独立初中和高中,拥有更完善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为不同层级老师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这对学校生态课程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成立由校长、教务主任、初高中部的优秀教师及部分有远见卓识的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生态课程开发委员会,对课程的开发进行指导、审查,对课程实施进行督促、改进,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时代性。

其次,有针对性地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这是学校生态课程开发实施的关键,想在课程开发实施上快速见效,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主要的途径。因为课程开发实施的最后执行者都是老师。通过生态课程开发相关的专题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教师育人方式,确保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最后,学校生态课程的实施应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社会等校内外资源,联合教育行政部门。校外通过对家庭、社区及社会的人文状况、生态环境情况及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评估,并走访询问研究教育生态方面的专家意见,作为建立生态课程框架的依据。校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的参考。因地制宜、内需外联,开发出有地域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生态课程。

三、 构建学校生态课程体系

(一) 丰富三级课程

对于国家课程而言,要引导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特点和学情实际,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实施的实效。

对于地方和校本课程来说,我们要善用地方教材,比如近年发行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华夏文明在甘肃》等,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丝绸之路》,地方政府出版的《庆阳志》《环县志》等,这些都是极有意义的教育资源。而且,地方文化要在校本实施的基础上来体现,这样就把地方课程融入了校本课程。比如说庆阳民间工艺美术“四绝”之香包、刺绣、剪纸、皮影,尤其作为“中国皮影之乡”的环县,我们开设道情皮影课既有文化的氛围,也有独特的优势。

在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树岳老师的努力下,我校被确定为“甘肃改琴教育基金会环县五中书法培训基地”,学校将借助这一有利条件,让书法课程既体现时代要求,又惠及全校师生,并引领全县书法事业超前发展,建设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还有目前我校的科技课程已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校本课程的开设,要充分发挥校内教师的资源优势,给众多有一技之长或一艺之精的老师以育人的平台,今后我校要开发出更多有意义有分量的校本课程,让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丰富多彩。

(二) 构建德育课程

我校自建校起尝试实施“班级民主、学生自主”的德育工作模式,构建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级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必备品格,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为了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发挥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的协同育人功效,我校拟构建“一基四柱”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基”就是继续推进“班级民主、自主学生”德育方式研究。在机构上,要更加完善三级自主管理体系,加强学校自主管委会的整体协调、统筹安排功能,优化年级自主管委会的管促结合、上下联动作用,激活班级管委会人尽其能、角色轮换机制。在运行上,把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治结合起来,方向性、原则性的设计由教师指导完成,事务性、操作性的工作多由学生来实施,建设性的意见、创造性的改进由师生协同担当。通过机构改进、运行增效的实践,形成环县五中独具特色的基本德育工作方式,也即是德育管理基本课程,最终达到“自主体验·生态发展”的理想境界。

“四柱”即指德育工作四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板块,犹如四根柱子擎起学生道德品质之大厦,即习惯培养、生命教育、心理磨砺和品格锤炼四部分。

习惯培养篇: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为他们培养基本的礼仪、学习、健康、劳动、公德等习惯,为其终身发展、成长成才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生命教育篇:侧重于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维护生命安全的根本出发,教学生学会自理衣食住行、使用水火电气的基本常识,预防灾疾疫,远离黄赌毒,构筑交通、交往、人身、环境等方面的安全屏障,维护生命安全。

心理磨砺篇:健全的心理本应当也是生命教育的范畴,但因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把心理教育单列出来,构建独立的课程体系。学校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引导,在他们的体内安上稳定的“调适器”,以应对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

品格锤炼篇:除了培养基本的习惯外,学校更要注重对学生精神品格的熔铸,这关乎着他们的未来。学校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拟定爱国、立志、诚信、友善、感恩、博爱、乐观、坚韧、担当、创新等十大品格,帮助学生最终形成健康的三观,完成精神品格的自我构筑。

(三) 完善宏观管理课程

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深深地影响着处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这种气质,是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制度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在这方面,学校主要完善三方面的课程。

1. 发展理念课程

学校要对办学理念、立校校训、指导思想、课堂改革方向、师生发展路径、学校发展愿景等文化内涵不断提炼、不断升华,形成学校的发展理念课程。这种文化的力量,化入师生内心,引领学校发展,成为学校的基本底色。

2. 改革创新课程

在课改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要把理念和实践加以梳理,如“七步N查”课堂教学模式、“动力小组”建设方式、导学结合的备课要求、“一主兩翼”的课堂评价方式等,形成校本培训课程,成为学校改革创新的指南针。

3. 学校制度课程

七年来学校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接下来,学校按照“全、新、适”的原则,按照基本管理制度、考核评选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课改推进制度等五大方面,不断补充完善,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形成系统、聚成合力,彰显文化力量,发挥应有作用。

课程之于学校,正如心脏之于体魄,是核心和命脉之所在。我校将逐步完善自身生态教育理论,循着生态课程的开发路径,稳步有序地开发所规划的课程,形成既有张力又有内涵的综合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以课程的伟力成就师生的梦想,以课程的特色凸显学校的特色,以课程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在发展中孕育学校的文化异质和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3]朱红英.高中生物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DOI:10.7666/d.y1708703.

作者简介:

唐雪芹,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开发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