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各个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应用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助于从教师的个人需求角度,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逐项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激励理论;工作积极性;措施
一、激励理论及其内涵
激励理论主要来自于管理心理学。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以来,国外的许多管理学家提出了激励理论,奠定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提出奠定了基础。按照激励理论的研究范畴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类。
在这些激励理论中,最具代表性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生理需求是指满足人体机能所需的生存需求,如空气、水和食物等基本需要。安全需求是指能让人的身体和精神感到安全的需求,如良好的生存环境等。爱和归属感一般被认为是情感需求,即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如人际关系较为稳定等。尊重需求是指在所处的环境中能得到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能实现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这几种需求是依次上升的,即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发展到个人理想抱负的实现。
二、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及应用激励理论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中,各个学校尤其是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笔者所在学校单独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接触的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教师的工资偏低。工资偏低是农村学校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会对农村教师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城市学校的教師工资高于农村教师,让农村教师的心理难以平复。第二,当前社会上不良风气或多或少对农村教师形成渗透并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较为清苦。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的教学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差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笔者认为,应用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有助于我们逐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生理需求而言,我们应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以满足其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生存需求。满足安全需求,就要求农村学校为教师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满足情感归属则要求农村学校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教师有归属感。而满足尊重需求,则要求社会逐步纠偏,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学校这一小范围来讲就是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则要求学校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从精神上对教师建立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管理评比制度,让教师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荣誉感。
三、应用激励理论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对策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针对每种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一,应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呼吁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关注。从激励理论来看,这是决定教师工作积极性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同城市教师工资水平相比,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偏低,应逐步得到提高,以留住人才。
第二,关注困难家庭的教师。对于部分家庭生活困难的教师,学校应特殊关注,从资金和时间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和帮扶,在全校形成大家庭氛围,提高教师的归属感。
第三,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学校领导应带头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以满足教师的情感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
第四,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可以从德、能、绩、勤四方面考虑,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指标,尽量使用分数计量的方式,提高评价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
第五,鼓励教学创新。学校应建立教学创新的机制和环境,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容许试错,宽容失败。以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取得新成绩、新进步,形成职业荣誉感,提高教师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柴楠.激励相容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0(1).
[2]邵焕举.基于激励理论的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14).
[3]贾彦琪.期望理论对中小学教师激励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17,18(3).
作者简介:李刚忠(1979— ),男,辽宁营口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