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葵,张玖霞,李 焊,陈光艺,刘 盼,李凤英,武有聪
(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青春痘在医学上称为痤疮,中医又称“粉刺”,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1〕。痤疮不仅是皮肤病〔2〕,更是一种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国内有44.1%的青少年患有痤疮,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带来许多影响。青春痘发病主要与患者的激素水平、皮肤附属器分泌情况及病原菌(葡萄球菌、链球菌、丙酸杆菌或真菌等)的感染有关。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给青春痘的治疗及预防带来极大难度。本研究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对某校患青春痘的196名大学生取面部拭子进行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同时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饮食及卫生情况,为防治大学生青春痘感染及心理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1 对象 随机选取某校既往无皮肤病史,近1个月未使用过抗生素、无感冒症状的大学生196名,其中男生58名,女生138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5±0.9)岁。
1.2 标本采集 于晚上洗脸前,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在受检者面部长痘的部位反复擦试,尽量收集带有脓血的标本。同时,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收回。
1.3 面部拭子的培养及鉴定
1.3.1 标本分离培养 将面部拭子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和含抗生素的SDA平板上,37℃有氧培养18~24 h,分离纯化病原菌,并根据菌落特征、革兰染色及生化反应(触酶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分解试验等)综合鉴定。
1.3.2 微生物鉴定依据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要点为产生黄色色素、有β溶血环、葡萄串状排列的G+球菌,触酶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及甘露醇分解试验均为阳性;表皮葡萄球菌无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及甘露醇分解试验为阴性;G+双球菌菌落为乳白色,镜下成对排列;链球菌为小菌落,可形成α或β溶血环,为链状排列的G+球菌,触酶试验阴性;酵母菌为大菌落、奶油色,镜下呈卵圆形,G+菌体大小不等、染色不均,可见芽生现象;其他菌株未做详细鉴定。
1.4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取纯培养平板上的菌落,用生理盐水将受试菌调至0.5麦氏单位(约1.5×108CFU∕mL),无菌棉签涂布于M-H培养基上,贴含有抗生素(青霉素G、头孢哌酮、阿米卡星、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均购自北京天坛生物有限公司)的药敏纸片,药敏纸片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4 mm,纸片距离平板边缘不小于15 mm,37℃温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4-5〕,重复3次。
1.5 制定问卷调查表 主要包括皮肤类型、吃油炸食品的情况、化妆次数、每天洗脸次数、对青春痘的认识及处理,以及青春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培养出的微生物 196份标本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表皮葡萄球菌49株、G+双球菌41株、链球菌26株、酵母菌8株、其他菌株21株,感染率分别为30.6%、25.0%、20.9%、13.3%、4.1%和10.7%。男生总体检出率为87.9%,女生为94.7%,女生总体检出率大于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P>0.05)。另外,同一标本中检出2种及2种以上致病菌的有125份(占63.8%),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G+双球菌为主。见表1。
表1 196名健康大学生面部菌种及相关因素分析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性 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头孢哌酮、阿米卡星、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23.33%、88.33%、91.67%、36.67%、31.67%和86.67%,见表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6种抗生素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耐药率最高的是青霉素G(76.7%),其次是阿奇霉素(50.0%)和罗红霉素(60.0%)。
2.3 青春痘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对1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吃辛辣油炸食品有87人,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检出率41.4%);不经常吃辛辣油炸食品有109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4株(检出率22.0%),经常吃辛辣油炸食品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于不经常吃辛辣油炸食品组(χ2=8.54,P<0.05)。78名油性皮肤者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46.2%),118名干性和中性皮肤者中检出24株(20.3%),油性皮肤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于干性和中性皮肤者(χ2=14.73,P<0.05)。洗脸1次∕d者12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75%);洗脸2次∕d者139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47株(33.8%);洗脸1次∕d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组(χ2=11.86,P<0.05)。见表1。
表2 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性(纸片扩散法)[n(%)]
青春痘是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疾病,据报道,青春痘对患者的外貌、自信心、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尤为明显〔3〕。青春痘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皮脂分泌过多,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和螨虫等内源性病原体的感染〔6〕。然而,健康人群体表常驻菌群有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等多种菌群〔7〕,当机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或饮食及卫生习惯因素的影响,引起某一菌种大量繁殖而导致局部炎症发生〔8〕。此次研究结果显示,196份标本中分离出的需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等G+球菌,此结果与Akiko Nakajima等〔9〕报道的痤疮皮损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果一致,但与文献〔8〕报道的痤疮皮损中主要是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这可能与标本的来源及培养方式不同有关。何丽莎等〔8〕报道中的菌种来源于粉刺或脓包内容物,而本研究的标本来源于面部拭子,刮取样本深浅不同,采集对象的男女比例亦不同(男:女=1:2.4),由于本研究中未做厌氧培养,因此尚不清楚该组人群青春痘中丙酸杆菌的感染率。
由于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非常高(90%以上),我们采用K-B法对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青霉素G、头孢哌酮、阿米卡星、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最高,与报道〔10〕一致。对头孢哌酮、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低,某些菌株还存在多重耐药情况,此结果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11-13〕。提示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过程中,不宜使用青霉素G,且头孢哌酮、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也不是最佳选择。但本调查中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一步分析鉴定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此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有研究表明〔14-15〕个人日常生活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及饮食习惯也是引起青春痘的重要因素。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提示青春痘患者面部细菌的检出率与患者每天的洗脸次数成反比,洗脸次数大于2次∕d者细菌检出率较1次∕d者低。油性皮肤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46.2%)较中性∕干性皮肤者检出率高,这可能与油性皮肤者皮脂腺分泌较多,局部微环境更适合细菌滋生有关。另外,喜吃油炸辛辣食品者病原菌的检出率大于不喜吃者(χ2=16.34,P<0.05),提示致病菌的携带率与不同的饮食习惯有关〔14-15〕。本次调查的196人中有93人表示对青春痘不予处理,94人自己用手挤,有9人曾到医院就诊;有95人表示面部青春痘对自己心理有一定影响,101人表示没有心理压力;25人表示对青春痘的发病机制非常了解,148人不了解,23人不关注。上述结果表明青春痘对大学生人群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近半数患者(48.0%)对青春痘的处理采取了用手挤等不恰当方式,且大部分学生(75.5%)对青春痘的发病机制认识不足,有必要在大学生人群中开展青春痘与护肤事项的宣讲活动,采取加强个人卫生与合理使用抗生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15〕,正确处理创面,不用手挤(尤其是危险三角区),不乱涂药膏,使大学生人群真正做到“只要青春不要痘”。
〔1〕黄克,张俊鹏,陈小敏.广东省惠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痤疮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3):218-221.
〔2〕张建.大学生痤疮患病情况及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4):89-90.
〔3〕李圣杰,郭克磊,张锦,等.关于大学生痤疮发病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68-269.
〔4〕WS∕T 125-1999纸片法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S〕.
〔5〕谭瑶,赵清,舒为群,等.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90-2291.
〔6〕王光明,孙世成.痤疮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239-243.
〔7〕闫慧敏,姜薇.人类皮肤微生物群和皮肤疾病〔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12):1292-1294.
〔8〕何丽莎,路永红,高诗燕,等.寻常痤疮与正常人皮肤微生物的对比〔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4):378-382.
〔9〕NAKAJIMA A,IKEDA F,KANAYAMA S,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ozenoxacin against isolates of propioni⁃bacteria and staphylococci from Japanese patients with ac⁃ne vulgaris〔J〕.J Med Microbiol,2016(65):745-750.
〔10〕张群智,张红英,忽胜和,等.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监测〔J〕.大理学院学报,2010,9(2):16-18.
〔11〕孙安民,王亚强,王伟.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2016,26(2):272-273.
〔12〕郑萍.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651,3656.
〔13〕林沛茹,梁志科,陈惠玲,等.2007-2012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5):975-977.
〔14〕候建,柳臣兰,黄蓉,等.大学生痤疮的病原学调查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272-274.
〔15〕苏彩红,郑燕萍,吕小丰,等.大学生对青春痘处理方法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