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长距离项目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监控与分析

2018-06-29 06:11周超彦韩照岐冯连世
浙江体育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负荷量用力手段

周超彦,韩照岐,冯连世

(1.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2.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游泳是一项在水中进行的没有支点,凭借自身肢体动作和水的作用力而游进的特殊运动项目,运动员绝对力量素质的增长不一定伴随游进速度的提高,甚至会导致水感的下降,动作协调性变差,陆上专项力量与水上专项力量如何更好地转换和衔接,加强游泳运动的经济性和划水效果,是游泳专项力量训练的核心问题之一。水上专项力量训练应强调训练手段与游泳技术动作、用力性质和项目供能方式等专项运动能力结合,设定力量训练负荷要和运动员的个体特征相适应,这已成为游泳水上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的相关指标对游泳长距离项目水上专项力量常用的训练手段进行监控与分析,以判断该训练手段是否符合游泳长距离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否有利于发展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以期为游泳长距离项目训练监控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7名浙江长距离游泳运动员(男13名,女14名),其中国际健将3名,健将8名,其余均为一级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跟踪观察长距离游泳运动员的日常训练、特殊阶段训练及比赛的全过程,结合训练计划,对专项力量常用的水上训练手段进行监控与分析,并根据监控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方法与手段,优化专项力量的训练效果,防止过度训练。

所有实验测试均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泳中心完成,各指标的测试方法均保持前后一致。①心率(HR):通过触摸颈动脉的搏动进行测量,测量时间为30s;②血乳酸(BLa):取手指末梢血20ul采用酶电极法进行测定,采血时间根据游泳项目距离的长短,分别为运动后即刻或运动后3min;测试,仪器为EKF全自动乳酸分析仪(德国);③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取手指末梢血32ul,采用罗氏干式生化分析仪(瑞士)进行运动后6h和次日晨恢复值测定。

1.3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发展上肢专项力量水上训练手段的监控结果

表2 1 500m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监控结果

如表2所示,进行1 500m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2.37mmol/L和2.04mmol/L,即刻HR范围为142~144b/min,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强度不大;训练后6h和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血清CK与BU均无明显升高,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均未对运动员机体造成较大刺激。

表3 4×200m(2min50s包干)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监控结果

注:与训练后6h比较,*P<0.05

如表3所示,进行4×200m(2min50s包干)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5.71mmol/L和6.03mmol/L,即刻HR范围为178~182b/min,说明负荷强度较大,机体已经动员部分糖酵解系统进行供能;训练后6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均出现较大幅度升高,分别为371U/L和393U/L,说明该训练手段负荷强度已经对骨骼肌系统造成了较深刺激;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比较训练后6h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说明训练强度未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训练后6h 和24h男、女运动员的BU值范围为5~6mmol/L,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量并不大。

2.2发展下肢专项力量水上训练手段的监控结果

如表4所示,进行8×150m(100%用力)浮板打腿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8.91mmol/L和9.04mmol/L,即刻HR范围为190~192b/min,说明负荷强度大,机体主要为糖酵解系统进行供能,接近耐乳酸训练强度;训练后6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均出现较大幅度升高,分别为478U/L和493U/L,说明该训练手段负荷强度已经对骨骼肌系统造成了较深刺激;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比较训练后6h未出现明显下降,说明运动员机体24h后尚未对该训练强度产生良好适应。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BU比较训练后6h出现大幅度升高(P<0.01),分别为7.94mmol/L和8.23mmol/L,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量很大,已对运动员机体造成较深刺激。

表4 8×150m(100%用力)浮板打腿训练监控结果

注:与训练后6h比较,**P<0.01

表5 12×50m(100%用力)拖海绵阻力游训练监控结果

注:与训练后6h比较,*P<0.05

2.3发展全身肌肉专项力量耐力及协调用力水上训练手段的监控结果

如表5所示,进行12×50m(100%用力)拖海绵阻力游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6.81mmol/L和7.01mmol/L,即刻HR范围为182-184b/min,说明负荷强度大,机体主要为糖酵解系统进行供能,接近最大摄氧量训练强度;训练后6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均出现小幅升高,分别为278U/L和293U/L,说明该训练手段负荷强度对骨骼肌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但不深;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比较训练后6h出现明显下降(P<0.05),说明运动员的骨骼肌微细纤维已得到较好修复,机体对该训练强度产生良好适应。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BU比较训练后6h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分别为7.11mmol/L和7.29mmol/L,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量较大。

3 分析与讨论

游泳项目的陆上专项力量训练要求其训练内容要尽可能地与专项特点相符合,同样,水上专项力量训练的动作也应该尽量接近游泳技术动作。游泳项目水上专项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一般包括①划水掌和脚蹼:游泳中的推进力是由上下肢的阻力和升力的合力产生的,运动员使用划水掌和脚蹼可以增大推进阻力,从而优化游泳专项技术、增加水上专项力量和游泳速度;②反牵方法:是指在运动员的腰间系上橡皮拉力器或拖拉固定的重物反方向增加阻力,以提高运动员的划水力量;③水槽训练法:在密闭的专用水槽中采用变换流速的方式增加运动员的游进阻力负荷,此方法最符合游泳的项目特点,但造价高昂, 很难普及与推广。目前,我国游泳项目水上专项力量训练还是多采用增大推进阻力的方式如划水掌和脚蹼(占78.3 %)来发展运动员的水上专项力量,较少采用增大游进阻力(占21.7%)如阻力衣和反向牵拉类训练手段来发展水上专项力量。

3.1发展上肢专项力量水上训练手段的监控与分析

游泳运动员使用划手掌进行最大用力练习会显著提高游速,当游进速度提高后,水对身体产生的阻力也随之成倍增加[1]。运动员在获得更大推进力的同时也必须克服更大的推进阻力,因此总消耗能量增大。划手掌练习可应用于发展游泳运动员的水上专项力量,提高参与划水动作肌肉的爆发力和力量耐力[2],高速游进还有利于培养游泳运动员的水感,有效改善划水效果。1 500m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要求运动员双腿夹住浮板,不能打腿,使用划手掌进行匀速游进,为游泳长距离项目常用的发展上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表2)表明,进行1 500m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2.37mmol/L和2.04mmol/L,即刻HR范围为142~144b/min,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运动强度不大;训练后6h和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血清CK与BU均无明显升高,说明该训练手段未对运动员上肢肌肉造成较大刺激,训练负荷量也不大,能否作为有效发展游泳运动员上肢专项力量的训练手段值得商榷。4×200m(2min50s包干)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要求运动员双腿夹住浮板,不能打腿,佩戴划手掌进行游进,每个200m的游进时间和休息时间合计为2min50s,也是游泳长距离项目常用的发展上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表3)表明,进行4×200m(2min50s包干)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5.71mmol/L和6.03mmol/L,即刻HR范围为178~182b/min,说明运动强度较大,机体已经动员部分糖酵解系统进行供能;训练后6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均出现较大幅度升高,分别为371U/L和393U/L,说明该训练手段负荷强度已经对运动员的上肢肌肉造成了较深刺激;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比较训练后6h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说明该训练强度并未超过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累积的疲劳能够得到较快消除。训练后6h 和24h男、女运动员的BU值范围为5~6mmol/L,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量并不大。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展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上肢专项力量而言,4×200m(2min50s包干)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手段比1 500m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手段更为有效,并且训练负荷量也不大,不会造成运动员机体出现明显的疲劳累积,可作为主要的上肢专项力量水上训练手段进行安排。

3.2发展下肢专项力量水上训练手段的监控与分析

8×150m(100%用力)浮板打腿训练要求运动员双手扶住浮板,不能划手,100%用力打腿游进,是游泳长距离项目常用的发展下肢专项力量的水上训练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表4)表明,进行8×150m(100%用力)浮板打腿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8.91mmol/L和9.04mmol/L,即刻HR范围为190~192b/min,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强度大,机体主要为糖酵解系统进行供能,接近耐乳酸训练强度;训练后6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均出现较大幅度升高,分别为478U/L和493U/L,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强度已经对下肢肌肉造成了较深刺激;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比较训练后6h未出现明显下降,说明运动员机体24h后尚未对该训练手段产生良好适应,原因可能是单纯的打腿动作会导致下肢肌肉微细纤维的损伤。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BU比较训练后6h出现大幅度升高(P<0.01),分别为7.94mmol/L和8.23mmol/L,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量也较大。综合分析,认为该训练手段对于发展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还是有明显的效果,但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均偏大,建议采用该训练手段进行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时应注意与陆上专项力量训练课形成合理的训练间歇,避免造成局部肌肉的疲劳累积;训练后应及时采用牵拉等方法进行干预,促进局部肌肉的疲劳清除。

3.3发展全身肌肉专项力量耐力及协调用力水上训练手段的监控与分析

国外发展运动员的水上专项力量更多采用增加游进阻力的方法进行训练,其比例可占全年专项力量训练计划的1/3[3]。有学者[4]改进了游泳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手段,适当提高增大游进阻力训练手段的比例,观察这种模式对游泳运动员的水上力量训练效果是否有促进作用,实验组运用阻力衣增大游进的阻力,力量练习内容占水上力量总练习内容的70%以上, 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水上专项力量练习方法包括划水掌和脚蹼,增大运动员的推进阻力,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专项成绩增长幅度比对照组高15%左右, 调整后的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手段,更加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和专项成绩。李文静等[5]对训练用阻力泳装的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阻力衣的阻力口袋设计较为合理,均匀分布全身,比传统的阻力衣和阻力装置有明显改善,运动员穿着该阻力衣进行运动时,身体各部分所受到的阻力均衡,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结构可以保持稳定,其中运动员穿小袋和中袋阻力衣时运动技术结构与比赛技术结构最为相似,符合发展游泳运动员水上专项力量的特点和要求。Schnitzler等[6]研究了7名优秀自由泳运动员(100m自由泳平均成绩为57.67s)分别进行增加游进速度和增加游进阻力训练时,划频、划幅、协调用力指数、推进力曲线和肌力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增加受试者的游进速度时,划频、协调用力指数和推进力曲线显著性提高(P<0.05),但肌力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受试者骨骼肌的输出功率并未增加。增加受试者的游进阻力时,划频、划幅、协调用力指数、推进力曲线和肌力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增高(P<0.05),说明受试者为了克服游进阻力除了增加划频和协调用力指数等,同时还提高了肌肉输出功率,研究结论认为增加游进阻力的水上训练手段可以有效发展游泳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12×50m(100%用力)拖海绵阻力游训练是指在运动员腰间缠绕一条软绳,根据不同训练水平和不同性别分别在末端连接一块30cm×25cm ×15cm至40cm×30cm×20cm大小不等的海绵块进行训练,目的是增加游进阻力,这是浙江省游泳运动员赴澳大利亚外训后引进的发展全身肌肉力量耐力和协调用力能力的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表5)表明,进行12×50m(100%用力)拖海绵阻力游训练后,男、女运动员即刻BLa分别为6.81mmol/L和7.01mmol/L,即刻HR范围为182~184b/min,说明负荷强度大,机体主要为糖酵解系统进行供能,接近最大摄氧量训练强度;训练后6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均出现小幅升高,分别为278U/L和293U/L,说明该训练手段负荷强度对骨骼肌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但不深;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血清CK比较训练后6h出现明显下降(P<0.05),说明运动员的骨骼肌微细纤维已得到较好修复,机体24h后已对该训练强度产生良好适应。训练后24h男、女运动员的BU比较训练后6h出现小幅升高(P<0.05),分别为7.11mmol/L和7.29mmol/L,说明该训练手段的负荷量较大。综合分析,认为该训练手段负荷强度可以对游泳运动员的全身肌肉造成一定刺激,但由于是全身协调用力,不会对局部肌肉造成明显的疲劳累积,负荷量适中,可作为主要的水上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手段进行安排。总之,游泳长距离项目必须合理安排游泳陆上专项力量训练和水上专项力量训练比例,尽可能使练习内容接近游泳专项的要求和特点,以减少力量素质与专项力量之间的转换和过渡时间。在训练周期的开始阶段或训练调整阶段,可适当加大陆上专项力量训练的比例,在比赛前期或是陆上力量训练导致肌肉僵硬和水感下降的运动员可相应减少陆上专项力量的训练内容,甚至全部采用水上专项力量训练。

4 结 论

4.1 1 500m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后即刻BLa约为2mmol/L,即刻HR约为140b/min;训练后6h和训练后24h血清CK与BU均无明显升高(P>0.05)。该训练手段未对运动员上肢肌肉造成足够和有效的刺激,训练负荷量也不大,不利于发展长距离游泳运动员的上肢专项力量;

4.2 4×200m(2min50s包干)夹板划手掌(自由泳手臂)训练后即刻BLa约为5~6mmol/L,即刻HR约为180b/min;训练后6h血清CK出现较大幅度升高,但训练后24h能基本恢复(P<0.05);训练后6h和训练后24h的BU约为5~6mmol/L。该训练手段能够对运动员的上肢肌肉造成有效刺激,训练负荷量也不大,不会造成机体出现明显的疲劳累积,可作为有效发展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上肢专项力量的训练手段进行安排;

4.3 8×150m(100%用力)浮板打腿训练后即刻BLa约为8~9mmol/L,即刻HR约为190b/min;训练后6h血清CK均出现较大幅度升高,训练后24h不能恢复(P>0.05);训练后24h BU出现大幅度升高(P<0.01)。该训练手段可对运动员的下肢造成较深刺激,训练负荷量较大,机体的疲劳运动后24h不能完全被清除。建议采用该训练手段进行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时应注意与其他训练模块形成合理的训练间歇,避免疲劳累积;

4.4 12×50m(100%用力)拖海绵阻力游训练后即刻BLa约为6~7mmol/L,即刻HR约为180b/min;训练后6h血清CK出现小幅升高,训练后24h出现明显下降(P<0.05);训练后24h的BU出现小幅升高(P<0.05)。该训练手段可对运动员的全身肌肉造成一定刺激,但由于是全身协调用力,并不会造成局部肌肉疲劳的累积,训练负荷量适中,可有效地发展长距离游泳运动员的全身肌肉力量耐力和协调用力能力。

[1] YT Oh, B Burkett, C Osborough, et al. London 2012 Paralympic swimming: passive drag and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J].Br J Sports Med,2013,47:838-843.

[2] Stian TA, Trine K. Exercise-Training Intervention Studies in Competitive Swimming[J].SportsMedicine,2012,42:527-543.

[3] 陈武山,甘清瑛.中外竞技游泳训练比较[J].体育学刊,2005,12(2):111-114.

[4] 仇婷婷,王若光.对游泳训练中水上力量训练的新观察[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34-36,54.

[5] 李文静,段若岚,付吉全.训练用阻力泳装的效果研究和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58-60.

[6] Schnitzler C, Brazier T, Button C, et al. Effect of velocity and added resistance on selected coordination and force parameters in front crawl[J].J Strength Cond Res,2011,25(10):2681-2690.

猜你喜欢
负荷量用力手段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暴力行为
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