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2018-06-29 01:26肖文评
客家文博 2018年2期
关键词:潘氏古村落华侨

肖文评

侨乡村位于梅县区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地处鹿湖山下,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村落生态风景秀丽,民风纯朴,以“南华又庐”为代表的38座百年客家围龙屋美轮美奂,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成为广东旅游“西有开平碉楼群,东有梅县围龙屋”的独特景观,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古村落”的美誉。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5月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12月入选“中国古村落”名录。

侨乡村原名南虎村,近代以来几乎家家有人出洋谋生,因海外华侨和侨眷众多,1958年改称今名。现有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美国的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侨乡村。

侨乡村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由寺前排、高田、塘肚3个自然村组成,居住着潘、刘、黄、钟、彭、谢、李、张、罗、温、濮等姓,总人口2700多人,其中以潘氏最多。潘氏开基祖潘素斋于明中叶(1478-1503年)从兴宁迁此定居开村。

这里山环水绕,小桥流水,岸柳成行,翠竹婆娑,华侨所建洋楼中西合璧,传统围屋袅袅炊烟,好一派客家山村风情图!走进侨乡村,随处可见的半月形池塘,形制丰富的各式客家古民居、古宗祠和古井、古树、古桥等遗存和遗迹,历经沧桑,见证了古村落的发展和兴旺发达。

侨乡村现存较为完整的客家传统民居有108座,其中围龙屋38座,合杠屋、走马楼、锁头屋、中西合璧式等各式客家传统民居65座,具有客家建筑风格的私塾3处和古寺庙2处。尤其聚族而居的“围龙屋”最具特色,形制有单围、双围和三围。此外,还有高堂府第式的堂屋、如同排云列阵的“合杠”至“多合杠”的走马楼、形似挂锁的“锁头屋”、守望相助的碉楼、“中西合璧式”的“华侨屋”和彰显重文重教的私塾学堂,以及当代传承仿建的客家传统民居。

侨乡村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以硬山式和悬山式为主,个别为歇山式和含有哥特式的西式建筑元素。夯墙、灰瓦面、土木石结构,木构架大多为抬梁式,或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同时汇集了石雕、木雕、泥塑、彩绘、书画和槛墙壁画等建筑艺术与装饰工艺。

这些传统民居,形制丰富,建筑面积少则数百平方米,多则上万平方米,绝大多数依山麓地势或沿村道两边而建,个别建在田畴之中。不但建造历史相对年代明确,还有不少具有建造的绝对年代,时代烙印鲜明,历史文脉清晰,是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历史缩影和典型代表。

侨乡村的围龙屋,大致可分为三个建造时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为代表,如潘氏老祖屋秋官第、兰馨堂、品一公祠等,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这些围龙屋虽规模较大,但祖堂窄小,房屋低矮,显得非常拥挤。中期主要建于清朝康乾年间,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后期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庐”等华侨屋为代表。由于人多田少谋生艰难,当时侨乡村许多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都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回到家乡买田买地建大屋,大多称为某某庐,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华侨屋”。

据统计,侨乡村现存围龙屋38座中,明代7座,清代17座,民国14座。最早的为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秋官第(俗称潘氏老祖屋),共三堂六横三围,计279间房。数十座围龙屋在鹿湖山下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字排开,蔚为壮观,其集聚之密、数量之多在梅州绝无仅有。这样一个颇具规模、富有特色、古风犹存的客家古村落,被专家誉为“最古典客家围龙屋群落”。

秋官第是南口现存最古老的围龙屋,由潘氏三世祖积河公和广河公在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建造的,以后陆续扩建。现为三堂六横一围龙结构,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有住房280间。该屋建筑尺度小、开间小、进深小、高度小、天井小,加上布局紧凑,显得拥挤。

“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它利用斜坡,前低后高地建堂屋、“花头”、围龙。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用,前面有长方形禾坪,禾坪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后有一座果园,栽种岭南佳果。该屋的特点是两层围龙,内围与外围相通,外围与内围之间的距离较窄,地板用三合土夯筑。全屋占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共有66间房,8个厅堂。

最令人称赞的是屋内的“之”字形下水道设计,管道相互连接将水汇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在进入“德馨堂”正门,有几个可揭开的水泥石块,里面各放置一个瓷盎,瓷盎不大不小,刚好能在底下旋转,却提不出地面。据屋主介绍,这瓷盎起着过滤垃圾的作用,当水流冲击瓷盎转动时,水流通过,而垃圾则被阻拦下来,可有效防止下水道阻塞,同时也便于屋主清理。

“毅成公家塾”(俗称老校)是由潘立斋、潘祥初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捐资建造,是梅县区南口镇安仁学校的前身。该房屋为木棚瓦面,墙面三合土夯筑,初时房前有小果园和围墙,后有花园,按塾学形式而设计,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部分为回字形建筑,三面单层瓦房围住正面的二层楼,中间空地为花圃,便于采光美化,后部分为单层,建在山坡地上,与正面的二楼连为一体。塾内共有教室8间,住房2间。建房之初为塾学,民国以后改为全日制小学,安仁学校建成后为“安仁第一分校”。房前屋内有两株高耸挺拔的鸳鸯银杏古树,后花园有一株枝繁叶茂的白玉兰,这三棵树均为建校初期所种,距今有100多年历史,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

侨乡村人才辈出,近代的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潘植我等一批知名华侨企业家,现代世界著名化学量子专家潘毓刚博士、经济学家潘汝瑶教授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潘奋南、潘嵩保、古国檀等3位将军,以及潘铎元、潘君勉等一批军政要人、专家教授和富商巨贾,都出自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

猜你喜欢
潘氏古村落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肠炎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培中古村落文化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同根同祖 两岸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