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18-06-28 10:23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院校

(辽宁职业学院 财经学院,辽宁 铁岭 112099)

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紧迫性

在辽宁省一本和二本院校合并、三本院校并入二本院校,生源数量急剧下滑的大环境下,纵观辽宁省高职院校,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也都出现了招生不算太景气的情况,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学经费不足,因此高职院校更多的专业存在急于求成、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此倾向下,学生自己更不重视。而现在的企业不但需要专业化,技能化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诚实守信、有责任感的人。也有些高职院校开设所谓通识教育课,但目标认识模糊,加之手段落后,推行缺乏系统性。大多数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只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内,教学方式、方法还很单一,与时代不相匹配。诚然高职院校也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界普遍认识到通识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及其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最重要的三项素质,开始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和规划高等教育。“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在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1]通识教育是人的完美教育,是人的多方面教育,是人格健全教育,是道德水平高尚教育,人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纵观国内外大学已经把通识教育融入国外办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所以说,内涵丰富是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并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且各个国家在通识教育上的理念是一致的,是把健全的人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以“回归人本身”为宗旨,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基准,是通识教育的特征,以达到“通达共识”目的。人的精神建构、人文精神、注的综合素质是研究的重点。让一个国家的大学生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是通过通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高职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所以,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将是高职毕业生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识教育就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高职院校目前通识教育的研究以及实践分析,明确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确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使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通过科学正确的通识教育方法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使学生不仅能上岗,更有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一)制订目标明确的通识教育培养方案

近几年来,“专业化教育”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并不完全相符,用人单位更需要人文素养高的员工。有些学校重专业、轻思想,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缩小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责任感缺失,所以必须完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和精英教育区别很大,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也不同,不能用同一模式培养。高职院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相对宽厚扎实、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本科毕业生”。

国内外对通识教育其内涵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各学校实施方案、教学模式也是不同的。哈佛大学提出其培养目标不再是专门人才,而是适应各种文化、各种岗位、各种环境的“世界公民”。哈佛大学[2]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通识教育理念对大学和高职院校同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更多强调人文精神、创新动力、素质结构,高职院校则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职业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需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学校实施通识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当然不是培养“世界公民”,但也不是简单的将通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近十几年来我国有许多著名高职院校实施了通识教育的改革,然而通识教育往往被理解为更适合精英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是否需要通识教育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的技能,同样也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结合学校专业认证与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精神,分析职业院校通识教育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需要通过广阔知识的展示,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探索创新精神得以激发;使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育,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促使我们进一步反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正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制定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将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真正推进课程改革,使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转变,完全学分制真正落实。

实施通识教育必然要求教师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要求更高,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改具有促进作用。精心设计与规划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我们的通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以及通识教育实施所取得的经验必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实施通识教育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教学单位对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的通识课程进行了探索,精心设计与规划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3]课程结构,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新是人文素养课程的基准,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制定课程标准和组织课程,安排课程,课程目标的制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的人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通过通识教育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使大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更具有选择正确发展方向的知识与能力。

开设课程包括:诗经爱情诗十二讲(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人文通识课程)、中华诗词之美(尔雅视频)、艺术导论、中国民间艺术欣赏、戏剧鉴赏、科技知识与科学创新、人类文明与环境、心理挫折、环境与生活、创新思维方法与实践、环境与能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使通识教育丰满而有趣味性,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艺术鉴赏力。

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自然科学与科技创新”“社会科学与人文素养”两大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这两类课程(至少各选2门)。正对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将两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分为若干课程群,见表1。

表1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过去的就业理念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需要技能型高素质的人,所以高职院校就得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作为职业院校,面对着职业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具有创新精神和高水平的人文素养,使我们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出发点。提高人文素养对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三观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拓宽了高职学生的视野,能够和世界各国的企业进行知识和文化交流,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夯实基础。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5-133.

[2]王毅,傅晓微.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哈里斯访谈录[J].美育实践研究,2011(5):32-43.

[3]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J].大学(学术版),2011(5):15-22.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