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常平 黄于卜
摘 要:公寓是我国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通过研究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公寓管理模式,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实际,论述如何解放固有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在学习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公寓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与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相适应。公寓既是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直接反映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通过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交流互鉴,与我国高校公寓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厘清制约管理水平提升的主因,探讨解决管理分工不清的方法,逐步强化管理薄弱环节的实效,构建适合民办高校公寓管理的新模式,以期为管理者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英国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点
英国高校采用住宿学院制的公寓管理模式。住宿学院出现于13世纪80年代的剑桥大学,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现已逐渐演变为不同学科和院系的学生交叉住宿。住宿学院有体育馆、餐厅、图书馆等配套设施,不同的公寓楼成为不同的“小型社区”。英国高校普遍认为青年学生有改造社会的义务,并把品德教育和知识储备放在首位。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在生活中才能学到真正的生存技能。住宿学院正好切合这一点,不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价值取向、学术兴趣产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比较科学的公寓管理模式。英国高校规定,低年级学生全部住校,高年级学生可以自找住处。多科性工艺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一般不提供住宿,多数学生走读,住宿比例一般维持在10-30%。[1]
(二)美国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点
美国高校公寓管理引进类似社会化的运作。学生在申请住宿时必须先向公寓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材料,有趣的是学生可以和学校议价。如果学生希望住双人公寓,还要负责找到合租的伙伴。美国学生有住宿的权利,也附带很多义务。例如,严禁赌博、携带枪支、吸毒,按时交纳费用,遵守相应的留宿和待客制度等。办学规模庞大、办学经验丰富、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大多采取“自办学生公寓”的模式。有的高校招聘高学历(一般为硕士以上)人员或专门的助理具体执行公寓管理;有的高校聘请教师担任公寓管理员,能够很好地与学生交流;有的高校选择优秀学生担任楼长或层长,实现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在美国,通过大学服务机构住宿的比率偏低,大部分学生通过社会团体或校外组织解决住宿,充分体现高度的社会化特征。[1]
(三)法国、德国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点
法国和德国高校的学生服务工作一般由社会化机构承担。高校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联络服务机构和本校学生。这种公寓管理模式有以下主要特点:
(1)这种社会机构在法国被称为“学生服务中心”,德国则称为“学生事务局”。两个国家的机构都为学生提供社会化服务。对于机构来说,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是其生存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虽然需要付出更多费用,却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丰富业余生活。对于高校来说,引进社会机构管理学生事务,可以节省大量经费和人员。[1]
(2)社会机构一方面是为提高管理效率赢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为降低经营成本赢得生存空间。“学生服务中心”隶属于法国教育部,具有经费自主权和独立法人资格,包括总部和分部。总部负责对分部的调配和监督,分部直接对学生公寓实施管理。德国的“学生事务局”设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层设有代表大会、总经理和董事会。[1]
(四)日本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点
日本学生公寓管理采用高等院校与社会机构联合经营的模式。高校实行评议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后勤由事务局统一管理,另一些大学的后勤工作由直属校长领导下的庶务课承担。日本的社会第三产业和“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织联合会”(简称“生协”)等社会群团组织,参与公寓运营的程度比较高,在全社会范围内聘任有能力和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生协”作为后勤服务的“合作社”,服务领域和服务体系几乎遍及全日本各高校。高校无偿为其提供设施,甚至免收其水电费。“生协”以低于市场10-15%的价格为高校提供相同的产品。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行低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管理资质较高的公司都會积极参与竞标。高校只需保留极少量的人员,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简单维护。[1]
二、我国民办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健全公寓管理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完善的规章和长效的机制是推进公寓管理的根本保证。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达到管理和育人的双重目的。以人性化和民主化较强的以奖促管,取代强制性和约束性较强的以罚为主,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赢得学生服从管理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引导学生成为管理的支持者和受益者。杜绝“重制度,轻落实”的错误做法。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从最基本的内务卫生抓起,严格检查标准,强化检查考核,公开检查结果,将量化成绩纳入素质教育考核体系,使公寓管理更具实效性和权威性。一整套完备、可行、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增强对内管理的信息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而且能够做到对外管理的有规可循、执行的有章可依、结果的有据可查,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净化学生的生活环境。[2]
(二)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品牌活动载体
公寓文化既是家庭文化的延伸,又是校园文化的折射,更是社会文化的浓缩。公寓文化建设在养成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民办高校应主动占领文化高地,强化舆论宣传,注重人文关怀,从侧重行为规范转变为侧重文化熏陶,将高校外化于形的刚性规定转变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自觉行为。有力地推进民办高校管理的重要载体非创新公寓文化活动莫属。指导以求知探索、增强体质、勤工助学为主题的学生活动,组织喜闻乐见、异彩纷呈、品位高雅的“公寓文化节”,既能从整体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能从局部反映个体的特点和风格。以公寓文化的无形力量夯实高校的育人基础,形成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小环境支撑大环境的良性循环。在建设文明公寓、创新活动载体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
(三)打造公寓管理队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公寓管理工作的成败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由学生管理部门牵头,其它职能部门配合,打造具有专业依托和学科背景的,能够适应民办高校需要的公寓管理队伍。民办高校应以专兼聘和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兼具人性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和指导,优化管理者的素质和结构,提升管理者的层次和水平。在公寓管理实践中,大多数民办高校吸纳具有管理意愿的学生从事具体工作的范围比较窄、层面比较低,往往停留在检查内务卫生、评选文明公寓、组织文化活动等事务性工作上。以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的的学生公寓权益委员会,是公寓管理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不仅能够约束学生的行为、施展学生的才干、释放学生的潜能,还能够有效缩短管理跨度、缓解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效率,用学生的青春热情和实际行动来塑造具有时代风尚的生活社区。[4]
公寓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新时期民办高校管理者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民办高校作为特殊的市场竞争主体,应恪守“服务学生”的原则,更加关心学生的实际利益,认真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切实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面对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形势,管理者应当找准工作重心,凝练新理念,开拓新思路,探求新途径,努力开创学生公寓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杰艺.普通高校文明寝室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1-133.
[2]阳丽霞,蒋小琴.论民办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126-127.
[3]李文锋.高校大学生寝室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15-116.
[4]李晓静.民办普通高校公寓管理机制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41-42.
作者简介:姬常平(1984—),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黄于卜(1991—),女,黑龙江通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报刊荟萃·上半月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