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和
我国对家畜生态的研究是近半个世纪的事,它的形成是以普通生态学和畜牧学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近二、三十年,工厂化养猪在我国崛起,目前,仅年出栏一万头商品猪的猪场就有2000多家,这使得我们不能不重视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的生态学问题,本文提出集约化养猪生态学的概念与同行们商榷。
1集约化养猪生态系统的特点
集约化养猪是指猪群高度集中和密集饲养以达到节省建筑面积、节省环境控制的能源和节省人工的一种现代化、工厂化养猪方法。
集约化养猪屬于人工生态系统,它是家畜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它需要依靠畜牧服务行业的支持,饲养标准化,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特别是由于采用人工控制环境使之与传统养猪生态系统截然不同。
2集约化养猪的环境生态
动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协调一致,才能正常的生产发育和繁殖后代。集约化养猪由于人工控制环境并实行“全进全出”式的流水式的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下,其生产效率定比传统养猪有很大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生态平衡。
集约化养猪根据养猪生产的配种、怀孕、分娩、哺乳、育成和育肥等六大环节组成一条生产线进行流水式的生产。“全进全出”使一栋猪舍内上一批家畜与下一批家畜间没有接触,也使得上一批家畜所有的相关微生物,因为家畜的移出,在畜舍经过消毒后而减到最少,下一批家畜不易感染上一批家畜的疾病,提高了动物饲养效益及减少使用药物过多而造成体内药物的残留问题。
3集约化养猪的营养生态
集约化养猪生态营养学是以最小的饲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多质好的猪肉为目的。它在饲料利用上,主要以玉米、豆粕、小麦麸等精料为主,因此就要由添加剂预混料其营养不足,除了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及油和蛋白质及含氮营养物质等营养类饲料添加剂外,通常还要加入生产促进剂、饲料保藏剂和驱虫保健剂等非营养类的饲料添加剂,用以完善饲料营养全价性,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保健防病,促进生产和减少饲料加工及贮藏中养分损失,这就大大增加了猪的饲养成本,而集约化养猪营养需要量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品种
优良品种其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需要优质全价饲料。集约化猪场饲养的猪品种瘦肉率高、生长快、体型大,它比地方猪种及其杂种的营养需要就要增加。
3.2 生长水平的提高 现代养猪力图以最少的饲料投入换取最多的猪肉。动物营养科学的进步,有可能使料肉比大大提高。
3.3 密集饲养环境的要求
由于猪群密集,热应激和通风不良的影响和临床疾病发病率增加,使猪对诸如维生素c等具有抗应激作用的维生素需要量增加。同时增加维生素d和钙、磷的需要。
3.4仔猪早期断奶的需要
由于提早断奶能提高母猪繁殖力,提高分娩猪舍及设备的利用率,可降低生产一头育成猪的产栏设备的分摊成本。一般集约化猪场多实行21-28天断奶,从而提高了仔猪对营养的需求,日粮中常添加乳清粉,喷雾血浆蛋白粉,卵磷脂棕榈油及菌体蛋白粉等。
4集约化养猪的疫病生态
4.1 集约化猪场猪病流行的特点
4.1.1新的猪病增加
4.1.2 老疫病仍在流行。
4.1.3毒株变异而出现非典型疫病,使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
4.1.4耐药性菌株增加
4.1.5条件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
4.1.6多病因混合感染:
4.1.7 中毒性疫病,特别是饲料或药物中毒增多。
4.2控制工厂化猪场疫病流行的措施
4.2.1选好场址
猪场四周最好为农田、鱼塘、果园或山林,以一条年生产万头猪生产线为一个单元,在猪场布局上,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防疫墙、防疫沟、防疫林带,并设工作人员的洗澡更衣室和进场消毒设备。
4.2.2建场时,同一生产线的600头种猪在2个月内应来源相同。若来源不同,则其微生物体系不同,在密集饲养条件下,往往容易发病。如因更新血缘,要从无疫区(场)购入,在场外隔离2个月,经兽医观察、检验认为健康无病的种猪方可引入生产群。
4.2.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头头免疫,防止免疫空白,要保证全场猪常年处于有效期内,并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4.2.4严格执行环境卫生监测和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是防治传染病的有力措施。
4.2.5提高检疫技术,开展疫病普查。
4.2.6疫病监测预报
本文仅从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常见的环境、营养、疾病出现的生态问题作一些浅论,有关集约化养猪的生态系统,生态育种(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培育出适合集约化饲养的猪种);环境因素对猪的健康、生产力、繁殖力、肉品质的影响;集约化养猪与大气污染的生态关系(猪舍臭气产生的控制,猪舍周围空气污染指数及细菌数的测定);集约化养猪与其他生物(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蚊蝇和老鼠等)的生态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121000锦州北山农垦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