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在快感的光芒下创作

2018-06-27 08:57王跃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李唐文学小说

王跃

细看上半年颁发的文学奖如汪曾祺文学奖、京东文学奖名单,入围作家里依旧是王安忆、铁凝、苏童这些老面孔,即使年轻如张悦然,也已成名近二十年了。在文学领域,我们急需看到新生力量在哪里?90后、00后新一代中,面对众多诱惑,依然对文学怀有纯粹的爱,愿意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人不多,李唐是其中的佼佼者。1992年出生的他,已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锺山》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过作品,2017年《人民文学》的新栏目“九零后”的首期,刊登的就是李唐的短篇小说《降落》。今年,李唐出版了長篇小说处女作《身外之海》,它没有沉重的现实主义,没有激烈的反叛,而是用超现实、黑色幽默和诗意想象,呈现出了年轻作家的独特面貌。

北京东南城一个老式楼房的两居室内,光线昏暗,其中一个长方形小房间就是李唐的卧室兼书房,单人床的床头有一张不大的书桌,旁边的书柜满满当当的,放不下的书就靠着书柜堆起来。李唐现在是一家出版社的新媒体编辑,过着朝十晚六的生活,几乎每天的晚上9点到11点,他都会坐到这张小小的书桌前,对着窗子,开始他的写作。

对于一个90后,有太多诱惑可以分散精力,比如打游戏、看剧、刷朋友圈,看场电影或与朋友聚餐,一个晚上很容易消磨掉。然而李唐却选择一个人沉浸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日复一日。于他,任何玩乐到头来只会带来空虚,只有写作这样的精神创造,才让他感觉到丰富,以及巨大的快感一“完全是一种颅内高潮,感觉每个毛孔都张开了。如果我写出一个特别满意的东西,生活中任何让我感觉痛苦的事都可以被这种快乐完全淹没。它还会给我勇气,那一刻,让我觉得无所畏惧。”

李唐身材瘦削,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话不快,谈到文学中令他着迷的地方时,眼中会有光。他建议我们到小区里一个公园拍照,事实上,那只是一个大平台,上面有洋灰砌成的滑梯和凉亭,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地方剥落了。凉亭里摆着一张被抛弃的旧床垫,和一把旧椅子,柳絮到处都是。有种破败荒凉的氛围。拍照结束,李唐又强烈建议我们就在这里采访,见我犹豫,他解释,“这儿吹着风,多好啊。”又说:“我以前看过一个蔡明亮的纪录片,他就是在一个荒废公园里接受采访的,感觉特别好。”文青的浪漫。

虽然李唐只有26岁,但他已有13年的创作经历了。上初中时,有一段时间,他感到人生“特别没劲”:“考—个好高中,再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结婚,退休,一下就能望到头儿了。人生好像一个程序,但也不知道怎么改变它,因为身边接触到的人都按照这个路径走。”

然而有一天,他无意中读到了父亲八十年代买的一本诗集,来自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听——奔跑着雪橇,青色的短衫。蓝色的眼睛,迷茫的暴风雪急速地旋转……像吉卜赛提琴,暴风雪在哭泣,白雪的原野,苍白的月亮”美、抒情、朗朗上口,李唐立马被迷住了。他觉得现代诗“挺好玩儿”,自己也尝试着写,这让他感到一种意外:好像突然发现一把秘钥,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生活变得丰富了起来,“我读叶赛宁的时候,就仿佛到了西伯利亚,我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之间来回穿梭,生活不像我以前想的那么没劲了,还有文学,自己还可以创造。”

因为从小住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所以土地、森林、阳光这些意象让他格外迷恋,李唐写诗先从自然风光开始,再写到读书的感悟、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奇奇怪怪的念头。诗歌就像他的“一个思想的笔记本”,“有时我会思考一点哲学性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我会坐在教室里,不在别的地方,周围有很多人,他们都在过着不同的人生,但为什么我就是这样的?根本无解,我就会写进诗里。”很多诗都是他在课上偷偷写的,他把本子垫在书下面,趁老师不注意就翻过来写几句,再盖上,多的时候每天三四首,写满了十几个本子。

中学时,李唐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一个诗人,要一直写诗到八十岁。直到上高三时,他在语文课本里第一次读到了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节选,瞬间被震撼了,“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后都会吃炒猪肝,喝二两酒,这个片段我反复读了很多遍。它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表述方式又特别嬉皮,黑色幽默,我之前从没读过,觉得特别神奇。有时上语文课,不想听讲了,就会读一遍它,完全是出于本能地喜欢。”同时期,他还接触到苏童的短篇小说集《少年血》,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它写的都是青少年的故事,比如打架、阴暗的念头,那是真正的所思所想,很暴露,很有代入感。我从没想过这些东西可以写出来,但他都写了,我发现文学太广阔了。”

上大学后,时间一下子多了,李唐开始尝试写小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他从没有断过写作,这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想表达的,包括一些所思所想,想要碰触的题材,我必须要表达出来,这就像别人看电视、刷微博一样,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比如你追一个剧,可能有一百集,你每天可能看那么一两集,而我追的这个可能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东西。”

2017年,他的短篇小说集《我们终将被遗忘》出版,一年后,首部长篇小说《身外之海》面世。和年长的作家不同,李唐的小说里没有厚重的现实主义,而是充满了想象力和奇幻色彩。在《身外之海》里,他创造了一个天鹅绒小镇,坐落在海边,倚傍森林。在那里,书像植物一样长出来、过去的时间会冷冻结“冰”、灯泡发光靠一只野南瓜……那里有沉溺发明的退休警察,收藏雪花的守林人,变得透明即将消失的女孩,会说话的狼。那里有音乐和诗歌,有爱情和友情,有死亡,有逃离。悲伤,又很治愈。

李唐说,这样的幻想其实来自他的童年。小时候,他喜欢一个人玩,总爱在脑子里想象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比如一个孤单的邮差,在一个荒凉的星球上,他会遭遇什么呢?其实这个小镇也一样,它从我童年时就有了,小镇上有一些神奇的东西,这个记忆一直沉积在我的脑海中。”如今得以把它付诸于文字,完全出于偶然的念头,就好像一个生活中的启示,他说。

李唐喜欢导演大卫-林奇,他的创作理念深得他心。“他拍电影完全来自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他有部电影叫《内陆帝国》,大概三个多小时,在拍到大概三分之二时,他才真正想明白自己拍的是什么,那之前的三分之二,完全都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在拍。”

在创作上,李唐希望与众不同,将来人们可以说,“李唐的小说完全找不到一个类似的,是自成一脉的。”从小的生活環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小学前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家属大院,邻里问都熟悉,见面打招呼。然而,上小学后他搬到了现在的小区,因为很多房子都是出租出去的,没有固定的住户,碰到的基本都是陌生人。“每个家庭都被钢筋水泥隔绝了,每个人都像一个孤岛。”这让李唐强烈地感觉到,每个人都无法真正地被了解,所以,他会更关注—个个个体的命运和思想。

另一方面,李唐盼着能像村上春树一样进行全职写作,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0岁,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他也会安慰自己:“不过,卡夫卡也只能在晚上写作,白天也得上班,一辈子都没能全职写作。”

“每天独坐窗前,会感到孤独吗?”我问他。“人总归都是孤独的,就算不写作,刷剧或者玩游戏,玩到大半夜,把电脑一关,身边那么安静,我也会感到很孤独。但写作就不—样了,如果写出来的东西很满意,就算是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关上电脑,我整个人是很兴奋的,是在创作的快感这种光芒笼罩之下的。”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李唐

Q你书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你怎么想到的?

A很多是在写作过程中突发奇想的,这很难解释。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初中时,学校墙上镶的水墨石,各种碎石头拼起来,我看着那些石子突然发现我能看到一个人脸,看到一些动物,看到一些其他的形状,而且都是立体的。写小说有点像我初中时看石子,经过自己想象加工后,就会有神奇的效果。也有些是电影和阅读给我的启发,比如大卫·林奇一个电影里有个场景,在暖气里面有一个舞台,一个女孩在唱歌,这也会给我启发。

Q你在小说里写到父亲离家出走,你的短篇小说里也提到离家出走,你对逃离有情结吗?

A现在已经是一个很规范化的时代和社会,限制很多,比如停车要停在停车场,上班有规定的时间。但井井有条的生活有时会让人厌倦,有的人就会有逃离的念头。包括我小说写到丛林,逃离到这种有点原始的地方,是真的自己在自由地生活,而不是生活在这种限制之中。其实逃离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主题。

Q年轻的作家生活经历少,你会觉得在这方面有匮乏吗? A我比较喜欢超现实的东西,经历确实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作家真正能经历的事情,其实跟常人没有太大区别,他不一定真能经历那些特别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卡夫卡一辈子就是个小职员,没怎么出过国,几乎没怎么谈过恋爱,经历可以说是匮乏到极致了,但他写出来的东西有目共睹。对于经历,重要的是如何去提取,有没有敏锐地去感受。有的人生活素材很多,但他可能不太会表达,或感受力不太强。写作主要靠的还是感受,不需要重复性的大量生活经验。

Q你会感到焦虑吗?

A我写东西的时候经常会焦虑。最大的焦虑就是觉得很难突破,老在一个圈子里。我感觉每次写作时,就像让我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必须要去达到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水准,这种突破自我的焦虑。所以说,写作是又痛苦又快乐的事情。

猜你喜欢
李唐文学小说
我们需要文学
李唐&萧照:徒儿,放下屠刀吧!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庭院中的童年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爱心义诊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文韬武略冠李唐——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