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崔 晨
娜木拉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而她却可以在多重身份间自如地来回转换,游刃有余。凭借一把高贵的大提琴和勤奋的努力,在音乐的海洋里摆渡自己的梦想与希望。
古佳耶,是鄂温克族语,意思是纯洁朴实的孩子,也用来形容纯洁美好的女子。北京市政协委员娜木拉就是这样一朵鄂温克之花。她刻苦学艺,十年磨一剑,成为大提琴演奏家;她潜心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最终掌舵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采访前夕,娜木拉刚刚带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参加完克努舍维斯基国际大提琴比赛,从俄罗斯坐夜航飞机返京,顾不上倒时差,她直接奔赴学校参加会议,会议间歇接受了我的采访,之后还有另外一个会议。短暂的交谈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娜木拉一直紧握着“勤奋”这把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很多学音乐的人都缘于家庭的影响,娜木拉也不例外,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个少数民族艺术之家。父亲是著名的大提琴和马头琴演奏家,也是内蒙古交响乐团自成立以来元老级的国家级演员,曾为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录制了马头琴独奏曲;母亲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老师;叔父是著名作曲家,作有《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从小在内蒙古歌舞团大院里长大的娜木拉,童年时光大多是在歌剧、舞剧排练厅度过的,幼小的心房已被歌声、琴声填满,“艺术的美总是令我感动,每当看到妈妈的学生们练把杆、劈腿,我都会很激动”。鄂温克族能歌善舞的传统加之父母强大的艺术基因,使娜木拉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唱歌、跳舞、弹琴,一学就会,还曾参加电影《小活佛》中的合唱录制。
而如何真正走入艺术的殿堂,娜木拉坦言自己很幸运。那是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建校以来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地区招生。“这个好机会差点就错过了,我们在考试前一天才知道这个消息,爸爸赶快去报名,可是报名已经结束,爸爸恳求了半天才帮我报上了名。”第二天考试时,娜木拉唱了两首歌、跳了一支舞,复试阶段演奏了一段大提琴。评委老师非常惊讶,认为她的音乐天赋很高,当场就问她是否愿意学大提琴。“愿意啊,只要能学音乐就行!”娜木拉兴奋地说。
9岁的娜木拉就这样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年龄最小的大提琴新生,第一次独自离开家、离开父母,远赴北京上学了。有人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将影响其未来成就的高度。从这一点来看,娜木拉又是幸运的,她从附中到研究生一直师从我国著名的大提琴教育家宋涛。“宋老师在学习、生活的各种细节上对我要求都很严格,让我受益终生。”有名师的指导,还需自身的努力。“入学第一年我的专业课成绩就得了优,因为性格好强,我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越来越好、不允许退步。”每天早上起床后,娜木拉先去跑步,然后去占琴房,白天文化课结束后去练琴,如果没占上琴房,就去水房练。周末别人去看电影,她还在练琴。“当时琴房里有个小玻璃窗,练琴的时候总会有同学经过敲窗子叫我出去活动,这很容易分心,为了不受影响,我就面对墙壁、背对着小窗子专心练琴,有时还会闭着眼睛用心听自己拉琴。”因此,娜木拉在同学中有了“面壁十年”的典故。由于成绩优异,附中毕业时娜木拉被保送上中央音乐学院;同年,她还荣获了第一届全国全级别大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上大学期间,娜木拉积极参加演出实践,从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她便在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首席的位置一直坐到她大学毕业。世界著名音乐家契尔沃夫曾这样评价娜木拉:一个温柔的女孩,琴声却那么有表现力。大学毕业时,娜木拉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和其他高校优秀毕业生代表一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娜木拉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上讲话
大学毕业那年,娜木拉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是出国继续深造,还是在国内顶尖乐团担任演奏员?而作为应届优秀毕业生,当时学院希望我留校”。经过反复考虑,娜木拉决定留校任教,“做演奏家演出机会多,常年在舞台上,但是,能当一名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专业教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学院对自己专业技能和具备为人师表的认可。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学校的教学团队出现了断代,大提琴专业的优秀教师特别缺乏。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当老师”。
然而自己拉得好并不等于能教好。娜木拉将宋涛老师多年来的言传身教及舞台艺术实践运用到教学中,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她认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你要用心把他们培养出来,这里面的学问太复杂。“我曾经在音乐杂志发表过30余篇有关大提琴教学的文章,还举办过多次教学讲座,其中一个是关于大提琴音准问题的讲座。大提琴音准问题分了很多类型,音不准分很多种,有的是思想上的问题,有的是技术上的问题;有的是换把带来的不准,有的则是因为恐惧,一开始就对换把的概念没有搞清楚;也有的学生眼睛盯着手指,耳朵滞后了也会造成音准出现问题;还有的学生天生三指、四指较弱,后天训练又不够导致大二度小……因此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而不能笼统地说:你音不准,回去练去!这样你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娜木拉不愿意当一个口头教育家,而是愿意用她的规范动作和对音乐深刻的把握来引导学生。她经常和学生一起齐奏、重奏,夹在学生中间,兢兢业业地拉着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完全像个学生一样。“跟学生一起上台演出,对学生是一种鼓舞,对他们能起到一种促进作用。”娜木拉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是在回炉。
1995年,娜木拉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最年轻的大提琴教研室主任。2002年,她的学生田博年获得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大提琴比赛金奖,这是中国大提琴家在重要的国际比赛中金奖零的突破。娜木拉也获得了此次大赛的优秀教师奖,这是对她十年教学生涯最好的肯定。她的学生还陆续获得了十几项其他国际比赛的金奖。
除此之外,娜木拉还做了很多音乐普及的工作。2010年,她在国家大剧院开办了《音沉律美——醉人的大提琴世界》讲座,为百余名视力残障儿童提供音乐教育。2009年至2010年,她在中央电视台开设的系列教育专题“音乐告诉你 大提琴课堂”讲课,规范大提琴基础教学,掀起了学习大提琴的热潮;还在“音乐公开课”“音乐优等生”“音乐快递”等节目中担任特邀嘉宾,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她还经常参加大师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中国评委应邀参加了很多国际重要比赛的评选工作。
要给学生、观众做示范,娜木拉琴不离手,每天都要练习。每次都是等晚上家人入睡了,自己躲到书房里练,“这种功夫是在手上的,不能让手生了”。作为职业演奏家,娜木拉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演奏水平。在2016年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中,她与古琴、中国鼓演奏家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向世界展示了东西方音乐交融之美。
2011年,娜木拉竞争上岗,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她所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局限在大提琴学科领域,学校建设、所有专业学科的规划和发展、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娜木拉面临全新挑战。“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光荣传统,一方面要开拓创新,探索更科学、更适合学生的现代教学、管理方法。”在众多工作中,娜木拉尤为关注招生工作。“中央音乐学院是培养拔尖人才的地方,作为高等音乐学府,肩负着很多重任。而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阶段,正是演奏人才出成绩的时候,因此附中要严把招生关,少而精,严格选材。”为了吸收全国各地最优秀的音乐人才,娜木拉不辞辛苦,亲自带队去外省市招生。今年4月,她刚带队去南方招生,9天7座城市,从300多名报考学生中精挑细选了14名。谈及此,娜木拉志得意满。
娜木拉给学生作指导
娜木拉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节目
娜木拉任校长的7年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始终保持着一流的教学水平与良好的国内国际声誉,全校师生共获国内、国际奖项1900多项。谈到附中的少年合唱团、少年民族乐团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给中外领导人会谈呈现的精彩演出,说起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在欧洲巡演大获成功,提到附中学生在刚刚举办的克努舍维斯基国际大提琴比赛中包揽金银铜所有奖项,娜木拉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6年,娜木拉开始担任丰台区政协委员,正是荣誉感、使命感、履职热情像抛物线一般不断上升之时,今年,她又光荣地成为了北京市政协委员。“能被吸纳到更高层级的北京市政协组织中,我感到十分荣幸!在政协全会上,看到各界精英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感觉非常长见识,学到了很多,也很受启发。”而娜木拉也代表少数民族界别、教育领域、艺术领域频频发声,在小组讨论、联组讨论、专题座谈等会议中积极发言。她还带来了3件提案,都是与音乐相关的。
与音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娜木拉,自然对音乐有着更深的理解。她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具有民族性、规律性、社会性、传承性、持续性的艺术,它对鼓舞充实人们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可以通过音乐知识的教育启发人的创造力和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着天地灵气,闪耀着人性光辉,它以崇高净美的音乐之声呼唤人们的爱心,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比如我们从小听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不仅歌曲旋律优美,而且故事真实、感人,充满正能量。”而现在的孩子应该听些什么、唱些什么、学些什么,正是娜木拉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创作一批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尤其是要把新时代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融入音乐创作、音乐作品、音乐歌曲、音乐课堂、艺术讲堂当中,这是目前我国音乐教育领域急需的工作。”对此,娜木拉在提案中提出具体建议:建立音乐作品创作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作品及经典故事,继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创作一批符合新时代精神面貌的、青少年喜爱并容易接受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
娜木拉是校长、老师、大提琴演奏家、政协委员,还是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平时忙于管理、教学、演出、出国访问、履职建言……她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而她却可以在多重身份间自如地来回转换,游刃有余。凭借一把高贵的大提琴和勤奋的努力,在音乐的海洋里摆渡自己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