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宜夏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利用美丽乡村的建设契机,因势利导,把乡村的振兴与都市居民对自然、田园、健康的需求相结合,让乡村“美”起来的同时“富”起来,满足首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北京的美丽乡村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2018年又将加大投入力度,高质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九三学社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经过调研与讨论,选定了与乡村规划相关的内容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我作为规划工作者,有幸参与过大量京津冀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编制工作,现提出四方面建议:
正确认识乡村尤其是北京乡村的价值内涵。农村要美,首先要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是幸福乡村、富裕乡村。北京周边的乡村是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的区位、深厚的文化积淀,守护着优质的自然资源与千万级人口的市场,很多乡村具备发展休闲度假、运动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的优质潜力。如果利用美丽乡村的建设契机,善加因势利导,完全可以把乡村的振兴与都市居民对自然、田园、健康的需求相结合,让乡村“美”起来的同时“富”起来,满足首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思考乡村发展,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细分客源需求。例如,山区乡村,既是首都人民向往的绿色休闲目的地,也是反映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雨表。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结合乡村休闲度假功能,在条件良好的区域适当提档升级,提高建设标准,精心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生态山居典范。
防止平均主义,防止在美丽乡村规划工作中标准“一刀切”。不同乡村依据空间区位、文化特征、自然资源、发展机遇、村民意愿等条件,基础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好的规划应该在对村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经济基础正确辨识的基础上,实现用地、生态、风貌、产业、基础设施等内容的多规合一。目前美丽乡村计划中需要开展规划的村庄数量多,单个村的规划预算低。以某区为例,规划整体费用达到1亿多,但平均到每个村的规划费用仅有40万。这种规划往往容易成为流水线上的复制品,缺乏对文化资源、自然本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缺乏对村庄个性的尊重,缺乏产业思路支撑,不仅无益于乡村的发展,更可能会用千篇一律的建设标准抹杀乡村本来独具的特色和文脉,后患无穷。
北京周边的乡村有着优质的自然资源
村庄规划之初,应当首先做好策划工作。规划落笔之前,应对村庄资源进行评估,摸清家底,挖掘文化,寻找特色,划分出村庄的种类,找准定位,甚至提前做好运营和发展的概念方案。发动村民,尤其是乡贤,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发动老百姓和基层干部一起谋篇布局,畅想愿景,达成共识。
乡村环境建设要寻找特色合理规划
防止把规划、建设、运营各自孤立起来。乡村虽小,五业俱全。山水林田湖与农村、农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成功的美丽乡村理应涵盖规划设计、落地建设、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规划与后期落地建设运营脱节,会造成规划闭门造车、只算一次性建设投入、不算细水长流未来帐,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缺乏后期运营测算的支撑,保证不了落地性与合理性。
要算账,科学分区,合理布局,提高效益。村庄面积、体量和人口有大有小,平原、浅山、深山等不同区位的村庄条件千差万别。尝试几个乡村联动,发挥积聚效果,组成以沟域或片区为基础的规划单元,推动资源要素与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科学测算投入与运营成本,形成最优组合,发挥最大效益。
要建好更要管好,提前做好运营管理的谋划和安排。鼓励规划设计运营一体化。在有条件的乡村,尝试EPC与PPP相结合。应当顺藤摸瓜,建立以落地为导向的纵向建设与管理机制,鼓励多部门协同,共同构筑乡村建设的一张规划蓝图和一条行动路线,鼓励规划建设机构全链条服务、全过程参与。
防止大干快上,要对乡村的振兴有足够的耐心。乡村的复兴是人、空间、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结果,需要慢慢积淀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过程中摸索和不断纠偏。
对不同条件的乡村采取不同的进度要求。对有特殊禀赋的村庄更要“谋定而后动”,想清楚了、条件成熟了再动手。村庄之间允许有一些速度的差异,适当聚焦一些资源特色比较突出的乡村,做出示范,进而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形成整体带动作用。
把乡村美学与文化复兴提到重要的高度。乡村振兴中文化的作用极大。要强调广义的活的文化,保留乡村的“乡土性”。打造博物馆型的美丽乡村,是避免千村一面、促进乡村旅游、提升乡村审美品位的有效手段;让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的文化,用优秀的设计手法融入环境,融入设施,融入氛围,成为吸引物,成为老百姓“看得见、触得着、享得美”的活化的载体。而文化的复兴,又能加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对乡村治理具有非常正向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