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操作的学科,学生在做实验时,可以增强动手能力。部分科学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实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生要学透科学知识,就要亲自动手实践,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操作兴趣”“加强操作指导,提高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巧妙设疑,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三個方面入手,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小学生对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科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勤动脑、动手,多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操作时多多提出疑问,并小组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把疑问弄懂。。
一、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操作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设置相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操作的兴趣。教师可以设置精彩的导入,把学生引入到小学科学学习中。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了,学生才会乐于动手操作,才会有兴趣深入地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因此,科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根的作用》这节科学课,在导入环节,笔者问学生:每个植物都有根,如果植物的根破坏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们纷纷举手,有同学猜测:植物的根破坏了,植物就会死掉。之后,笔者引入了这节课的主题:根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给根分类;知道根的形状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根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固定植物。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直根和须根的不同,让学生提前准备了菠菜和葱。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主根,旁边的根都是侧根,这样的根为直根。而像葱的根,有许多粗细相同的根,这样的根为须根。学生们通过对植物根的观察,了解到了不同植物根的不同,从而对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观察菠菜和葱的根的不同,激发了学生对于根的研究兴趣。
二、加强操作指导,提高学生操作的正确性
小学生对实验虽然有很强的操作欲望,但是小学生了解的科学知识毕竟很少。因此,
在小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操作上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前,要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以免学生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危险。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前的培训,明确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因为对实验器材十分好奇,有时候并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实验工具,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例如,《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这节课,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和记录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应注意:1.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2.手要拿温度计的上端;3.在测量时,温度计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4.在液柱稳定时再进行读数;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表面相平。学生在测量时,要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动手操作,如果没有按照注意事项随意进行操作,会导致读数不准确的现象,不能测出水的实际温度。小学生通过实验,在笔者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运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三、巧妙设疑,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教师在讲解实验过程时,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时,要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操作时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这样操作会造成哪些错误。科学实验并不是机械的实验过程,而是需要小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地思考这样操作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创新,学生才能从实验中学到相应的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水有浮力》这节课时,需要准备乒乓球、水槽、塑料泡沫和砝码等实验用具,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要受到浮力的影响,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笔者把乒乓球扔入水槽中,学生会看到乒乓球浮了起来。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使乒乓球浮起来的呢?从而引入了浮力的概念。之后,笔者让学生动手将塑料泡沫按入水中,塑料泡沫也浮了起来。根据这些现象,笔者让小学生总结浮力的方向。小学生纷纷回答浮力是向上的。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测量砝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值。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测出砝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呢?可以让小学生思考之后发言,并对合理之处进行肯定,不合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引导。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对实验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锻炼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会使小学生终身受益,有助于小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小学科学教学会使小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奇妙的,因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