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一、以游戏精神为起点构建原色课程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提倡教育机会均等,提倡幼儿的适宜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我园的原色课程正是基于公平教育的理念下,根据游戏精神的特性,着眼于从每一个幼儿出发,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给孩子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张家港市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教学资源配置公平,学前幼儿入学率达100%,幼儿受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得到保证,教育高位均衡。我们发现教师已经具备教育均等的理念,但落实到行为上总会出现偏差,主要原因是教师还不明确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均等教育行为,能够提高教育效率,更大的促进幼儿适宜发展。因此,满足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现状的不同需要,保障每个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和发展权利,让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均等的发展的权利,将机会均等的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行为质量,在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中,显得适宜和可行。
我园在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做了诸多实践。我们注重了在多角度思考中统整规范,明晰公平教育的内涵本质。在多层立体中细致关注,挖掘了适宜幼儿发展的评价方式。对均等原色课程进行了潜心构建、提炼理念指引下的课程强化策略。
让每一位幼儿享受均等的教育,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尊重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让每一位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回到儿童世界的实践追求,游戏精神是我们审视、衡量、检验公平教育的有效原点,儿童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想谈谈我们是如何从游戏精神为起点构建原色课程的。
(一)我们努力让每一位儿童是愉悦的
原色课程始终用游戏精神关照着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课程变得有意义,更要有意思!比如小班开展的音乐活动“好吃的比萨”,孩子们跟随着音乐揉一揉、压一压、切一切、洒一洒,“做”得投入而起劲;而区域活动中教室中间的大比萨,孩子们围在四周,或装饰、制作、分割,她们玩得入迷而忘我;中班“袋袋的世界”,要出门旅游了,孩子们用袋子装衣服、食品和用具,再有秩序地放进大旅行袋或背包里,背包里的每一个口袋孩子们反复尝试,放哪个东西最合适呢?科学区里,用袋袋制作成的立体拼图,新鲜有趣,而这些拼图就是儿童自己做的……这样的课程好玩、有趣、有意思,从孩子们溢于言表的笑容就可以看出原色课程所体现的游戏精神特质——愉悦性。
(二)我们努力让每一位儿童是创造的
游戏精神蕴含创造的特质,这是因为游戏者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的氛围、多变的形式与创造力所需要的元素正好具有一致性。课程游戏化的主体自由、专注与情感体验的充分,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中班“汽车总动员”,廊道里的马路每天都是创造不断: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有时放置着孩子们自制的小花草;有时换成了自然角现成的盆景绿植;有时一些红绿积木也可以替代;路边上的空白场地;今天变成了停车场,明天改成了加油站,后天一转身成了汽车修理厂。孩子们的建构天马行空,如此多样的创造性让我们折服。大班的“管子”,从最初的为房屋搭建水管,到增加排气管,电线管……孩子们比我们会思考,比我们会创新。因为原色课程,让我们知道儿童需要等待,等待他们更多的创造;儿童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独具魅力的创造。
(三)我们努力让每一位儿童是自主的
自主性肯定了幼儿是课程的主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课程的主体。一是课程内容是自主的;二是课程形式是自主的;三是课程评价是自主的。角色游戏,玩什么主题,如何布置环境,一句话:“我的游戏我做主!”区域角色游戏时,同伴之间发生冲突了,游戏时遇到困难,孩子都能机智、勇敢地克服;我的角色是什么,我该遵守怎样的规则,我该完成什么任务,孩子们都清清楚楚,游戏玩得如何,他们会自我评价……原色课程铭刻着游戏精神的特质,让儿童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二、构建原色课程后的思考
我们的原色课程建设是一个从理性思考——实践论证——理性提升的循环式提高过程。我园着力从园本课程出发,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体现“多元的、差异的、活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均等课程,让幼儿尽可能地在活动中观察、发现、讨论、操作、体验、感悟,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技能、创造审美、交往合作等方面的充分发展。抱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追求,不断丰富均等原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园在构建原色课程后的一些思考。
(一)课程是根植于园本文化的土壤
实验幼儿园的原色课程植根于园本文化土壤,是原色文化引领下课程实践的产物。原色教育一是启蒙教育,二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本真,三是实现创造的教育。实幼的原色课程建构借助教育专家的力量,经过全园教师近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思考与实践,不断地对现存课程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借鉴其他优秀课程的经验,提炼出“儿童中心,游戏精神”的课程理念,体现愉悦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规则性的特点,反映原色教育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实践过程。课程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种积淀和传承,它是有根基的,不能现成复制,无法急功近利。如我们这次要展示的三个年龄段的四个主题,小班“好吃的比萨”,中班“袋袋的世界”“汽车总动员”,大班“管子”,无论是区域活动还是集体教学,无论从师幼互动维度还是区角设置、活动设计维度,都清晰体现“儿童中心,游戏精神”的课程理念,带着特有的原色教育印记。在每个活动中,儿童始终是主体,老师则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每个区角、每份材料、每项内容,都紧密联系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真正实现课程游戏化。
(二)课程是服务于儿童的生命成长
课程开发的首要前提和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在于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幼儿即是生命的目的”!我园的原色课程在开发进行过程中,始终关注着幼儿,专注地做着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课程。于是,我们的教师将目光聚焦在儿童身上,通过对儿童活动时的需要和状态,捕捉价值瞬间,生成有意义的课程内容;幼儿则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走向新的、未知领域的探索。小班“好吃的比薩”,中班“袋袋的世界”“汽车总动员”,大班的“管子”,无一例外,是从孩子中来的。围绕主题生成的一系列活动,幼儿在生活区自主捏面团、在科学区玩滴水不漏、在建构区自主建构汽车跑道、在美工区玩创意管子……课程内容充满了乐趣与挑战,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实验,通过不断地观察、合作、交流、探究,经历着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生命成长。
(三)课程是遵循于儿童的学习方式
《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实幼的原色课程,是尊重儿童“原色”的教育;是基于儿童是一个独立人、独特人的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的教育。原色课程依据幼儿的立场改善学习的状态,方式更灵活、更多样,丰富的学习环境,真实的体验,启发着幼儿多种智能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可能是杨舍老街,谷渎港畔,也可能是枇杷园里,百花丛中,也会是活动室内。开放的学习空间、灵动的学习时间,只为遵循与儿童的学习方式。幼儿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兴趣浓厚,思维畅达,一直维持着最佳的学习、探究状态,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老师们始终遵循着儿童的学习方式,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步伐参与学习过程。
三、结语
我园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课程建设,是立足于儿童本真、自由、发展的精神特征之上的幼儿教育,是充分满足儿童平等与尊重,发现与理解,自由与生长的教育。我园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原色课程符合了幼儿成长规律,符合了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了个体不同气质、性格、兴趣、需要、发展速度、学习方式、知识经验、价值观念等不同的发展。通过课程的发生、发展让我们的教师在一日教育活动中关注到每位幼儿适宜发展的行为策略,眼里有每位幼儿、关注到每位幼儿、针对幼儿不同差异选择针对性教学,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师行为。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