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华
课程标准指出:数据作为探究实验中常见的记录手段,对事物、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时,它能使我们的条理更清楚,结果更精确,有着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合理、科学的理解、运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接触到的实验数据,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因此,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对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实验数据,面对这部分异常实验数据,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时,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数据。
一、正视“异常”数据
如《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在课上老师调查统计班里每一种相貌特征的人数。让学生举手表示,结果统计发现,几项的合计和总人数怎么不一样。一种可能是学生没有举手;还有一种可能是统计错误了,虽然实验数据的多少并不影响结论的获取,因为这个活动只要学生掌握,每个人的相貌是不同的,同一性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还是让学生再次举手表示,为何在这里要进行第二次统计呢?我想统计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思考问题。所以当第一次发现两个学生没有举手时不得不进行第二次统计,就是为了让全班每个学生思维都动起来,时间花在这里是值得的。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观察测量不仔细等因素,有时学生收集的数据并不一致,有一些数据可能还是错误的。其实,有很多学生也明白,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异常数据是很正常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它们。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要重视学生所收集的每一个数据,正视意外的数据,对意外的数据不能视而不见,要正确对待意外数据,合理利用。面对异常数据,要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可以先请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帮助分析,使意外的数据成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契机”。可让学生仔细地梳理一下自己探究的全过程:实验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实验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实验的材料有沒有异样?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是否到位?可能是哪些方面出了些“问题”才导致数据也出了些“问题”,这样也就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细细体会分析数据的重要性,只要对数据认真加以分析,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二、借助图表分析数据
很多时候,收集到的数据是有规律的,特别是那些连续的数据。把这些数据用图示表示出来,更能够直观形象地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得出研究结论。因此,画一些简单的统计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对于那些无规律的数据就不需要画图表来画蛇添足了。
如《斜面》一课教学中,将实验记录制作成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折线图,就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坡度越小,越省力。一般说来,对学生掌握统计图的要求不高,如果电脑操作熟练的话,实验数据是录入在EXCEL表格中,利用图表向导功能,几秒钟之内就可以绘制一张变化折线图或曲线图。
三、辨别数据和解释
探究数据是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证据,解释是依据探究数据进行思维分析获得的结论。但是,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很难分清探究数据与解释。他们常常在探究的同时进行直觉思维,又把自己的直觉思维所得当作了观察到的现象。忽视了解释是需要依据的,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念任意得出了结论。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分清证据和解释。
在让学生作解释时,教师应强调解释应从探究数据出发,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直觉,也不是依据自己的某种想法。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证据和解释记录下来,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整理,三思而后言。对学生的解释,应经常运用 “你的解释依据的是什么?”“从哪些数据中得出来的?”这样的问句追问;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解释时,出示探究数据,运用“根据这些数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样的语句表述。这些问题和语句可以促进学生在做出解释时重视探究数据,知道自己的解释所依据的是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解释需要依据探究数据,结论与数据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
四、分析数据,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的结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结论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实验获得充分的事实证据,逻辑推理获得理论上的证据。整理数据,是一个审视收集的资料是否观察事实、选择相关数据、排除不可靠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分析证据与解释之间关系的过程。学生应学习如何分析、总结从简单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对结果做出解释,同时考虑如何选择相关的证据及解释异常数据。如《磁铁的两极》一课,孩子们从“磁铁中间部分能吸回形针的个数为“0”推导出“磁铁的中间部分没有磁性”时,老师应引导孩子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一种可能是的确没有磁性;还有一种可能是磁性较弱,不能吸起回形针。那么,如果换成大头针呢?换成比大头针再轻一些的东西(如1/2根、1/4根大头针)呢?换为足够轻的东西呢?引发孩子课后继续思考、尝试,从而纠正孩子们认为的“不能证明存在的即为不存在”的逻辑错误。再如,《磁铁的两极》,孩子们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条形磁铁上等距取了ABCDE五个点,在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根据所挂回形针的数目来判断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12个小组中只有6个小组的确是AE两点吸的回形针最多,有些组的AB点或CD点吸的回形针数是一样多的,有两个小组甚至是BD点吸的回形针最多,并不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的结论。
张红霞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为了得出符合科学结论的“结论”,老师不惜漠视数据,弃科学本质于不顾,忽视科学理性态度的培养,是与我们的科学教育相违背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