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玲
低碳意识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也是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的重要思想。培养小学生低碳意识,要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能够从节约、降耗、环保、碳汇等活动中,渗透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
节能降耗,制止浪费,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低碳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具有知识性、实践性特点,从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意识,让更多的学生从节约、环保等知识学习中,为营造绿色、低碳、环保的和谐社会做出有力贡献。
一、变废为宝,提升小学生节约意识
倡导节约,减少浪费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节约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将节约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从节约活动中感受低碳意识。如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我们减少购买途径,以变废为宝,鼓励学生从生活中、从自然中、从身边的材料中来拼装实验器材,做身边的科学研究。还有在对废弃物的管理方面,引导学生从废弃物中发现有效资源,减少滥用、避免浪费。如有学生将平时捡来的香烟盒进行整理拼装,构建成为便于反复使用、拼接的建筑模型,受到广大学生的称赞。当然,对于小学科学,融入节约意识,还要从学生自身思想上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不挥霍、不浪费,争做节约小学生。
二、循环利用,增进学生降耗意识
节约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重复使用。推进低碳意识,还要关注对材料的循环利用。在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对于一些实验材料,我们在使用后还能再次重复使用时,就要循环利用,避免对有效资源的浪费,降低消耗。如一些塑料饮料瓶,可以根据小学科学模型创意活动,对饮料瓶的某些部件进行加工成零部件,来发挥其在科学动手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有学生曾将塑料瓶进行裁剪,加工成为盆栽植物的容器,还有的学生在制作实验车辆时,将饮料瓶盖作为车轮来使用等。在降耗理念下,对于科学模型的动手制作,很多学生都能够从废弃材料中进行创意利用。在这些创意模型中,既表达了科学模型的创新性、前瞻性,又实现了低成本、循环利用,提升了学生对降耗理念的认知。
三、开动脑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减少污染,而减少污染就要降低排污。防污减排是低碳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将防污减排作为课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为环境治理做贡献。如针对湖泊里蓝藻的泛滥,讨论如何来改善湖水的水质,减少蓝藻危害。在课堂上,针对湖水中的蓝藻现象,分析和思考其形成的原因。原来,湖水受到污染后,导致湖水富氧物增多,催生蓝藻的生成,进而危及湖水的水质。基于此,从对蓝藻防范措施上,减少沿湖居民生活废水、周边企业的污水排放,重视湖水蓝藻治理,特别是从技术措施上,来减少湖水富氧物的数量,抑制蓝藻的生存环境,最终改善水质。
四、植树造林,培养学生的碳汇意识
降低碳排量,要从碳汇实践中强化绿色固碳、植物固碳措施,来对碳进行封存、消解。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碳汇意识,可以围绕绿色校园、绿色家园、绿色社会等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绿化、护绿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种植桑树、银杏、香樟等树种,以实现“固碳”目标。同时,开展碳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河湖森林,亲历绿色环保的现实体验。同时,渗透低碳意识,共建绿色家园。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低碳習惯。如对于丢弃的纸盒、牙膏盒、奶盒等,可以进行裁剪,制作不同类型的储物盒,实现废物利用。
五、引入环保实验,增强学生低碳体验
小学科学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优势,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理论,让学生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感受低碳意识。如以低碳为主题,开展低碳知识讲座活动,让学生从发言、讨论、分享中,增进低碳知识。同时,在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向学生布置搜集实验材料的任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进行实验准备,选择合理的材料来确保实验教学的合理性。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融入低碳理念,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如在“环保酵素”制作实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吃剩下的瓜果皮、蔬菜等材料进行整合,并按照科学方法,与红糖水按比例进行混合发酵。几个月后,对发酵液体进行利用。这些发酵液不仅有助于清洁环境,还能作为有机肥料应用到种植中。“环保酵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加之实验简单,材料易取,制作便捷,科学性强,可以将之进行推广,让学生从中体验低碳。
六、结语
小学科学虽然在课程结构上属于副科,但其对小学生而言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低碳意识的培养,既要发挥课堂环境,还要拓宽课外渠道,要从低碳理念的渗透、应用、实施中,让学生从多样化活动体验中,参与科学,认识科学,用科学来实现低碳,用科学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作者单位:蚌埠市解放二路小学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