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发展的路径分析

2018-06-26 07:23万月李嗜成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县域经济

万月 李嗜成

摘要: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矿产资源以及雄厚的军工基础。而在当前新时代改革背景下,陕西又该如何实现新的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候,给陕西提出“追赶超越”的发展定位。文章围绕这一新的发展定位,首先分析了陕西的基本概括,然后从人文观念、县域经济、开发区经济、军民融合等方面综合分析陕西发展的优势潜力与短板问题,最后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追赶超越;县域经济;军民融合;开发区经济

一、 陕西基本概况

地理枢纽。陕西(Shaanxi),简称“陕”,因古时是秦国所在地缘故,故又称作“秦”,位于西北腹地黄河中游,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历史悠久。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4个(秦、西汉、隋、唐)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人口结构较好。2017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3 835.44万人,比上年增加22.82万人。人口年龄构成为0岁~14岁人口大约占14.13%,15岁~64岁劳动力人口大约占75.51%,65岁及以上人口大约占10.36%。

经济发展中游水平。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陕西经济发展大致处于全国中游水平。2016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9 165.39亿元,比上年增长7.6%,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在全国31各省区市生产总值中排名15名。人均生产总值50 395元,比上年增长7.0%,在全国人均生产总值排名第13名。

工业化中前期。陕西目前经济结构仍然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21 898.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739.45亿元,增长4.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10 895.38亿元,增长7.9%,占比49.8%;第三产业9 263.98亿元,增长8.7%,占比42.3%。

新发展定位。陕西迎来了新的发展定位,即“追赶超越,扎实推进发展”。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视察时支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希望陕西的同志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创新,拓展发展思路,把陕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并且提出五个扎实“工作要求谋发展”,即“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接下来本文将运用战略管理的Swot分析工具全面分析陕西省“追赶超越”的发展路径。

二、 陕西“追赶超越”的优势潜力

“生冷倔强”的性格品质,孕育着市场品牌建设的潜力。陕西人性格“生冷”,说话办事不察言观色,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陕西人天生“倔强”,骨子里饱含忠厚、善良、朴实、认死理、的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稀缺,能够有效地转化为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的市场实践活动,赢得各类市场参与者的认可与尊重,为品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乡经济发展平衡,连续多年保持“两个80%”用于民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2016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396元(全国12 363元),同比名义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440元(全国33 616元),同比增长7.6%。并且,陕西省政府2011年以來,连续多年实施“两个80%”民生政策支出目标,用于改善民生,即“新增财力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80%以上”。

县域经济特色明显,为发展“一县一业”提供优良基础。陕西省各县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提供了潜在基础。其中,以煤炭资源丰富的府谷县,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淘汰劣质高耗能的煤炭生产企业,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煤炭生产,循序渐进向循环经济发展转变;靖边县以石油全产业链生产为主导方针,大力提升石油产业附加值。在发展石油开采工业同时,上马甲醇、聚乙烯、聚丙烯等项目;吴起县则是将县域经济重心放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上;兴平市充分做足土地要素改革功课,千方百计致力于“土地流转”工作,抓住国家“土地确权”改革政策东风,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使得现代农业、园区工业、观光旅游业等蓬勃发展。

开发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陕西省由于地处西部地区,国家经济政策大力倾斜扶持,充分享受到优惠政策,尤其是国家级开放区建设。陕西充分利用自身军工资源优势,在国家政策优惠鼓励下,大力建设军工产业开发区,现有军工特色的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军工开发区,在园区内一大批上下游高端军工装备企业集聚;西安经济开发区则以汽车产业集聚发展为导向,目前园区形成以陕汽集团、金龙客车为龙头企业,围绕这些龙头企业聚齐了康明斯、汉德车桥、中集专用车、德仕汽车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从汽车产业上游的研发、试验到下游生产、改装等全产业链条;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以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目前园区有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例如,西安大唐电信、联想集团, 形成了涵盖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节能技术等一大批高端信息产业企业集聚。

农矿产品等资源丰富,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要素。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是水果产品全国知名。例如,洛川苹果、户县葡萄、陕北红枣、临潼石榴等;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位居全国前列,例如,盐矿、煤、石油、天然气、钼、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岭土、石棉等矿产资源。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陕西历史源远流长,远可追溯至远古时期,近可至近代我党艰苦辉煌的延安革命岁月。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根据历史出土文物考证,大约80万年前,蓝田猿人在这片土地上使用原始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封建王朝的长久古都。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开始,先后有9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在陕西建都。其中,最为著名的“汉唐盛世”便是在陕西西安发端。这些大一统王朝给陕西西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鼎盛时期的汉朝和唐朝,中外文化在西安(长安)交汇,中华的灿烂文明和先进农耕技术也从这里走出去。例如,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从西安出发,出使西域,即“丝绸之路”。从公元713到766年,盛唐时期,各国使臣来华。唐诗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几乎每首盛唐诗都彰显着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后,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成功在陕北吴起镇会师,从此开起了长达十多年的陕西延安岁月。在这里进行了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同时也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在这里,我们党审时度势,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在这里,毛泽东思想开始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取得理论性创新成果,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窑洞里创作了《实践论》、《矛盾论》,并且还在延安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后续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这些独特的源远流长的古往今来的历史,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为今后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军工工业化历史基础较好,军工资源丰富。建国初期启动的“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6个国防工业重大项目中有 24个在陕西建设,约占六分之一强;1964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启动了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又称作“三线建设”。这次建设,为我国中西部工业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东北的重工业西迁,大量的军工厂在西安及周边建立,给陕西留下了强大的国防军工基础。而这些雄厚的军工基础,也说明陕西今后军民融合发展的根基异常强大。而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的军工工业实力进一步发展,依托本土的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军工科研实力,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目前,陕西军工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例如,正在负责“轰20”研发的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究院(航天4院)、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航天6院)。

三、 陕西“追赶超越”的短板问题

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陕西人的文化观念带有浓厚传统的自然经济特点,其主要表现: 安分知足、重土恋家、怕冒风险。陕西人在自然经济中形成的文化观念,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开拓意识、冒险精神、竞争机制。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把陕西人牢牢束缚在狭小的地域和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压抑人的创造性和潜在能力,阻滞了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由于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贫困状况十分严峻。贫困人口众多,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人口占陕西全省贫困人口的47%,目前陕西仍有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县数量占全省县(市、区)总数一半以上,贫困县数量全国排名第2,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面临诸多发展困境。陕西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总量偏低、产业化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县域“二元結构”等诸多问题。陕西目前绝大部分县为农业县,仅有部分能源开发和传统工业,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导致经济总量偏低;县域农村个体化种植导致效率不高,没有建立产业化基地,导致农业粗放经营,市场化不足;县域交通、教育、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人力、资本和产业的缺失;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县域发展缺少动能,城市发展出现极化阶段无法辐射县域经济,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状,带来了县域经济中的工农业“二元结构”问题。

开发区经济规模小,产业竞争力不强。陕西开发区与其他省市区相比较,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规模,都较小。陕西省拥有全省国家级开发区12家,仅占全国总量的3%,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仅相当于江苏的1/4,浙江的2/5。全省大约4个县(区)有一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到20%;从整体上看,入区的大项目、龙头项目不多,产业集群还没有发展壮大,一些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统一的产业政策协调,重复性建设现象严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趋同性,集聚效应不够,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资源型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低,粗放式发展问题突出。资源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和技术的创新投入程度。然而,陕西全省的资源型产业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上,资源消耗大,产出价值低,而且环境污染较大。这种模式背后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较小,没有有效地提升资源开采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地延升产业链,创新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而且没有强大的人才资源支持资源型产业创新发展。最终导致陕西省资源型产业呈现粗放式、单一性发展特征,产业链条较短,科技投入少,并且科技转化率也较低。

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文化产业缺乏品牌竞争力。陕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还有众多文化资源没有开发或开发不足,呈现碎片化状态,开发过程中缺少协调合作和创新投入。如陕西省重点培育的“十大文化旅游景区项目”中的其它景区项目“岐山西周文化景区、商於古道文化景区、汉长安城大遗址景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景区”等目前的影响力还仍局限于省内,没有形成知名度高的品牌。

軍民深度融合较慢,军工与国民经济相互促进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第一,军工单位的特殊行业背景。军工企业单位首要职责依旧是国防安全,服务于国家战略,其市场经济利润化导向驱动力不足,所以导致军民融合意愿不强烈,第二,陕西深处内陆的地势导致营商理念闭塞,开放经商的理念较弱。这是由于这种思维理念主导,导致“军转民”产业力度不够,看不懂军民融合后丰厚的技术应用价值,缺乏长远的市场前景眼光;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思维仍然存在,经营决策难以适应市场化模式。军工单位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建立的,而且没有市场竞争压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官决策”模式有利于组织调配人力物力军工技术攻关,但是不利于新时代下参与市场竞争,这导致军地经济发展相互衔接不够的原因。总之,国防科技工业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区域国民经济和创新驱动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四、 政策建议

选拔任用一批思想观念开放的干部,带领陕西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陕西传统自然经济文化塑造了陕西人保守、怕冒风险的性格,但并不排外。因此,今后发展,要着力打造一支敢于改革,敢于开拓的基层干部队伍,带领陕西人民解放思想,实现“超越发展”。

着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以产业、就业、教育等三个方面为重要抓手,发挥它们在扶贫中的作用。鼓励贫困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色,发展具有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培育竞争力。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大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陕西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非农就业,拓宽非农收入来源,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发挥教育对阻断代际贫困的作用,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

加大县域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开发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导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县域经济底子薄,基础弱,难以有效吸引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因此,加大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吸引要素集聚;开发区经济规模小,不构成竞争力。因此,要立足全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规模优势,发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工资源工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延长矿产资源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重组优化有色冶金矿产工业,降低能耗,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整合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具有知名品牌影响力的很少。因此,要深入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结合当前时代特色,整合陕西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考虑通过电视剧、电影、话剧、歌剧、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展现表达陕西文化故事。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力破除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解放思想,开放观念,着力破除现有阻碍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强化开放竞争、强化资源共享、强化创新激励的制度机制。降低隐性障碍,扩大对民企开放领域。重视科技研发,促进军地合作研发,集合双方智力资源和技术骨干,搭建一体化科研合作平台,形成互惠互利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发挥金融促进科技创新作用,成立创新基金,支持军民两用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投资引导作用,解决民企资金困难。改进军民融合统计考核标准,尽快将军工企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统计,将军民融合统计纳入常规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杰瞬.关中人的人文特征——西北汉族族群研究之一[J].民族文化研究,2016,(1):54-60.

[2] 叶普万.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2003,(1):8-20.

[3] 姚顺波,韩久保.基于资源丰裕和资源依赖不同视角下的“资源诅咒”问题再检验——以陕西省10个地市面板数据为例[J].经济经纬,2017,(5):14-19.

作者简介:万月(1988-),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李嗜成(1984-),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太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

收稿日期:2018-02-10。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县域经济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荣成市镇街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