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类成语分类及影响

2018-06-26 07:24李尧天
现代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类

李尧天

摘 要:网络类成语是在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仿四字格成语结构构成的词语,其本质是一种基于语言模仿现象的文化创作,属于伴随网络发展的网络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发展,漢语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网络本身带有开放性,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方式也来源不一,对不同生成方式的网络类成语进行分类,与传统成语的生成方式比较,能够方便我们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认识与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网络类成语可能会给现代汉语的教学与发展带来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它的规范化工作。对于网络类成语中一部分具有良好社会接受度的内容,如果经过严格的规范过程,是有进入现代汉语成语系统价值的。

关键词:网络类成语 生成方式 分类

一、引言

网络类成语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仿四字格成语结构构成的词语。其能否称为“成语”的争论,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就现阶段来说,称其为“网络类成语”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称谓,指“网络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类似成语的四字格词语”。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交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方式。网络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性、时效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赋予了网民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成语本身具有通俗易懂、方便传播的特点,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习。当网络的高效率与成语本身在文化上所带来的便利产生交集时,网络类成语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方便人们交流”的职责。人们接触网络经历了“接受网络文化—学习网络语言—创造网络词汇—传播网络词汇”这一过程,“创造网络词汇”是其中的重点,是网络使用者身份由文化传播者向文化创造者转变的关键环节。

网络类成语是网络语言的组成部分,也是具有鲜明汉语特点的网络文化形式,其本身是汉语与网络交汇的产物。目前,我国网络发展面临着网民人数不断增加、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网民平均年龄向低龄化发展的现实。网络语言在现代汉语教学与发展中都是一项难以回避的内容,而网络类成语作为近年来网络文化的“新宠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类成语的产生背景

成语是汉语文化所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成语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不断得到充实,历史上,无数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交集,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被称为“博大精深”。网络时代产生的网络文化为这一交集提供了新的来源,也为汉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更多新的创造外延与思路。

网络类成语的出现主要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新闻时事,微博、豆瓣网、百度贴吧等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为这种文化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并逐渐推进这种文化创作发展成为网络上的一种大规模的文化创造。这些网络类成语往往结构固定,由于是仿造传统成语格式创造出来的,因此多以四字格为主。例如: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是觉得听起来很厉害,常用来形容他人说话过于空洞或专业性过强,有时也用来自嘲才疏学浅)、细思恐极(经过仔细思考,发现这件事真是恐怖极了,常用来形容后知后觉)。

三、网络类成语的分类

要了解网络类成语,首先要对网络类成语按照生成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一)将时事凝练为四字格结构

传统成语来源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引用典故。前人从神话寓言和历史故事中提炼了大量的成语,例如:精卫填海(取自《山海经·北山经》)、四面楚歌(取自《史记·项羽本纪》)等等。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各类实时直播平台的上线让观众如临现场。人们每天都会获取大量的信息,为了方便记忆,也方便传播,模仿传统成语将时事凝练为四字格结构,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因此,这类网络类成语的产生方式可以看作是由传统成语引用典故这一方式延伸与拓展的结果。例如:世林点赞:义为足球运动员孙世林认为某事很正确或赞同某项决定,引申为“落井下石、乘人之危”义。

2017年3月11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上海绿地申花队对阵天津权健队的比赛中,权健队外援帕托在罚失点球后,遭到申花队球员孙世林竖大拇指嘲笑。此行为在直播中播出后遭到了国内外媒体和球迷的强烈批评,而球员本人辩解称他“当时那个点球很明显是裁判误判,帕托是故意将球罚丢的,体现了职业足球公平竞技的精神,竖大拇指是为帕托这种精神的一种赞同”。

显然,这个漏洞百出的解释并不能让广大观众原谅他当时过分的行为。网友根据这件事创造出了“世林点赞”这个成语,用来讽刺孙世林这种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而有了引申义,用以表达球迷对球员认错态度的不接受和失望。

还有很多采用相同方式创造出来的网络类成语,例如网络类成语“正龙拍虎”(常用来形容一些人弄虚作假、欺骗他人)和传统成语“叶公好龙”的语料来源都是带有一定讽刺性的典故。这类网络类成语在语料来源的选择上仿造传统成语用典的方式,具有精炼性和典型性等特征。

(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对传统成语重新解读

词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形式,其语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空穴来风”,古时指有确切来源的消息,发展到如今已经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释义,用以表示毫无根据的谣言。汉语多义词和同音词现象非常广泛,很多词对应不同语境,在义项上有着相应的选择。传统成语要结合整体和语境进行解读,然而网络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叛逆性”使一些网民在线上交流这一特殊语境中,解读成语时采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或选用传统成语中某一字与传统意义不同的其他义项,使传统成语被解读出与其本意截然不同的含义,进而将这种传统成语的新解说引申为网络类成语。例如:杯水车薪,原义是“比喻力量太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随着“吃空饷”“挂空职”类新闻被媒体曝光,这个成语被赋予了网络新义:每天的工作就是接一杯水坐一天,却能领到需要用车去装的工资。比喻付出少,回报多,用来讽刺某些部门的办事人员不作为或玩忽职守的现象。

又如:“度日如年”原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困苦的日子长久难熬”。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这个成语也有了新的含义: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用到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每天的生活都像在过年一样。“度日如年”网络新义从侧面肯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现阶段的汉语发展来说,这种网络新释义并不规范,是在望文生义的基础上,对传统成语的一种歪曲理解,会对汉语传承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汉语教学工作,所以在规范其使用方式之前,不宜将这些带有网络文化色彩的含义视为传统成语的新义项。

但是也有例外,如“嫦娥奔月”这个成语出自神话故事,“嫦娥”这一形象千百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中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网络上大量出现用“嫦娥奔月”代指该时事的新闻报道。“嫦娥奔月”成为中国国家科技实力发展的象征,网络文化为“嫦娥奔月”赋予了带有时代色彩的新含义。

(三)同音语素替换改变词义

现代汉语的一大特点是同音语素多,同一个读音可以对应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汉字。大量的谐音字为网络类成语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汉语修辞中的语音双关也为这种创造提供了灵感。网民通过将传统成语中的某个语素换成表不同意义的另一同音语素,使新产生的网络类成语在读音不变的前提下语义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达到表达意见、讽刺现实的目的。這种方式与前一种生成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保留了原始成语的形式和结构,只是赋予其新的含义,换掉其中的某一关键语素,并且在替换的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感情色彩完全不同的内容。例如:网剧《人民的名义》中,演员侯勇在剧中扮演的贪官“赵德汉”这一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这个角色为原型,一个改编自“前赴后继”的网络类成语“前腐后继”开始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和新闻评论中。人们借这个词语讽刺了在党中央大力治腐过程中那些接二连三落马的腐败官员。他们中有些人的前任就是由于相同原因离职,继任者非但不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贪污腐败,最终步于前任官员的后尘。二者都是表达“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但是二者感情色彩不同,形成强烈的对比。

又如:最近几年,“雾霾”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大气污染问题长期占据新闻报刊头版,人们改“十面埋伏”为“十面霾伏”,保留了原始成语中“无处可逃”的义项,又表现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以及对空气污染的无奈之情,颇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四)流行歌曲歌词缩略成词

传统成语有一部分来自于各个时期的诗词歌赋,例如:物是人非(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心有灵犀(李商隐《无题》),这类来源的成语相对其他来源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由于诗词本身已经对格律和字数有了严格的限制,将这种凝练的语言再次压缩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人们往往习惯于从中截取一部分作为成语独立使用。

诗词发展到现代,其自身所承载的音乐性已经从这种文学体裁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网络类成语中也有个别来自于这些流行乐,例如:人艰不拆(林宥嘉《说谎》)。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比较零散,传递的内容较为单一,这些因素给歌词的凝练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这种来源的网络类成语在整个网络类成语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但不可否认其作为一种来源也为网络类成语的产生提供了创作思路。

四、网络类成语的影响

“网络类成语”这一语言现象在网络上已经逐渐发展成一种全民性的“文化狂欢”,其创造门槛低,一改传统成语书面语色彩重的特点,在网民中有着较大影响。因此,讨论网络类成语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这种新生的语言现象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类成语的创作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网民的创作激情。由于网络文化的全民性特点,网络语言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中话语权掌握在拥有知识的精英阶层这一桎梏,将文化的创造权重新交还到文化的全体使用者,从网络类成语较快的更新速度也可以看出网民对于这种语言现象的创造保持了一定的热情和动力。网络类成语也从最早的将句子简单缩略成毫无语言价值的四字格词语逐渐发展到了如今形式多样的仿成语模式。这种创作从最初带有一定随意性逐渐成为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这些变化都说明了网络类成语这种语言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网民的文化自觉性。对网络类成语内容进行适当地引导和规范,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网络类成语的用词比较简单,相比传统成语,少了一份书面语的疏离感,多了一份“接地气”的亲切,同时对传统成语诙谐生动的特点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人们可以用这种网络特有的语言方式表达一些无法表述或三言两语无法说明的情感。

(二)消极影响

网络类成语在网络语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创作者的身份、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再加上这些作品没有经过语言规范化,因此网络类成语或多或少都会对现代汉语系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1.时效性强,脱离语境适用范围窄,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由于网络类成语的生成语料来源主要是一些时事新闻,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网络类成语的作用是用来反映时事的。但是,网络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每天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虽然其中不乏一些热点内容的热度可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但最终会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网络流行过的一个网络类成语“兆山羡鬼”(指说话人不考虑群众感情,只关注言论的政治作用),时隔九年后还知道这个词义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这样的词在网络类成语系统中大量存在,其所选事件是有一定热度的时事新闻,但是由于时效性太强,一旦脱离了产生的语境就基本没有适合使用的地方,如果放任这样的词产生,会造成汉语中包含大量冗余词汇,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2.语言内容不健康,不文明。网络类成语创作具有全民性特点,这一特点本身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激发了网民的文化热情,另一方面也会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语言带入网络中。另外,网络具有的匿名性特点也助长了这些不文明语言现象的发展。如“体亏屁思”(遇到的问题都是体制的原因,我等屁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样的词汇一旦进入汉语词语系统,对汉语的纯洁性将是极大的损害。

3.构词格式不规范。传统成语在创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汉语的构词法,无论是基本的主谓结构“盛气凌人”“衣冠楚楚”,或是动宾结构“墨守成规”“顾全大局”,还是特殊的连谓结构“画蛇添足”“解甲归田”等等,都符合汉语中词法与句法规则基本一致这一特点。但是网络类成语中的一些词语很难从语法的角度去划分,如“十动然拒”“累觉不爱”等,这些词语如果不加规范就进行推广和使用,对语言教学是不利的。

4.受众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网民之间。由于网络类成语主要应用语境是网络,因此一些不常使用网络的人对这类词汇的接受程度较低,在实际交际中如果不考虑对方身份,随意使用网络类成语可能会增加交际中的障碍,反而不利于交往。

五、结语

目前,学界在讨论网络类成语是否具有进入现代汉语成语系统的价值时大多集中在语法结构方面。一些学者认为网络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会给现代汉语教学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污染语言环境。语言学家王希杰(1995)说过:“在语言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语言自身并不是完全地消极无能的,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听取于语言之外的某物的。语言之外的某物对于语言的干扰不但是存在着的,而且是影响到语言的发展和演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地强加到语言上,它只能通过语言的内部运动来进行自己的工作。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语言的纯洁健康规范做了许多的工作,但是这一点比起整个语言的发展和演化来看,是很微不足道的。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规范化工作,的确是有的成功了,有的并没有收到效果,或者干脆说是失败了。对于许多语言来说,似乎人们并没有自觉地、主动地去对它进行过规范,它似乎也没有因此就从混乱走向混乱,它还是在健康地向前发展着。”①(P11)

任何一种事物从产生到成熟都会经历规范化的过程,对于网络类成语而言,从产生至今不过短短十余年时间,相比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成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行大量的规范化工作。

成语作为汉语文化圈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只有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内涵,才不会停下发展的步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时已经作出了一些尝试,收录了一部分网络词汇,例如:“粉丝”“团购”“山寨”“给力”“雷人”等等。这说明一些高频使用的网络新词正在逐渐被规范的汉语词汇所接纳。

历史上,我国曾经数次大规模翻译佛经,每一次翻译,汉语都会增加许多新词汇,例如:皆大欢喜(语出《金刚经》)、心猿意马(语出《维摩经》)、不可思议(原为佛教计量单位),这些词语在作为“新成语”时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使用的语境和现在完全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使用的时候结合汉语文化习惯对这些外来词汇做出了重新解释,最终它们都进入了汉语词汇系统,成为“土生土长”的汉语成语。因此,对于一些有利于日常交流的网络类成语,我们应该理性对待,通过语言规范化工作将其中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内容改造,并且考察其使用情况。对于那些在群众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可以考虑列入词汇系统中,使之成为可供后人借鉴使用的成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下

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4-256.

[2]邵倩.網络新成语的语言偏离及其规范[J].太原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宋嘉庚,徐晨露.网络新成语的形成与传播原理

[J].青年记者,2014,(9).

[4]曹翠红.试析网络新成语[J].传播与版权,2015,

(3).

[5]康美权,刘小国.网络新词,流行但不美[J].声屏

世界,2014,(7).

[6]车飞.“网络新成语”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新探索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9).

[7]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

[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猜你喜欢
分类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垃圾分类我能行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无图问题细思考,位置不明需分类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分类,正确求解的好帮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