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2018-06-26 07:23崔文杰夏飞龙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创新

崔文杰 夏飞龙

摘要:我国的各个产业都面临着产业升级问题。文章梳理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认为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化程度、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路劲依赖、利益集团、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和制度因素。产业升级路径一般可分为三种,选择适当的产业升级路径至关重要。我国经济仍处于追赶阶段,应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关键词:产业升级;创新;比较优势陷阱

一、 引言

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攒了大量矛盾。国务院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的通知》指出:升级就是要全面深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产业升级永远在路上,更重要的是发现影响产业升级的内在外在因素,找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升级路径。

二、 产业升级的分类及驱动力

对产业升级的概念,至今没有完全统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升级进行了界定。大多数研究者更加关注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式,從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两种途径阐述产业升级。产业内升级指的是由产业链的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相对的,产业间的升级指的是产业链条之间的升级,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比如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根据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可分为:(1)需求导致的升级:产业升级只要能依托新产品、新功能创造出新的需求,使产业链向前端延伸一小步,就可以成为产业升级的方向。(2)要素价格变化倒逼产业升级:朱卫平(2017)认为,低端要素价格在产业发展的驱动下日趋提高,诱使比较优势转移到资本、技术方面,引起产业升级。

三、 影响产业升级的外在因素

1. 路径依赖。回顾经济发展史,学者们发现一种技术在一段时期内往往占据统治地位,技术变迁过程中存在依赖和锁定现象。比如:美国人肖尔斯发明的QWERTY打字机键盘移植到了计算机的键盘上;标准铁路的轨距来源于英国马车行驶的轨道距离;丘吉尔对英国海军最大贡献在于使英国海军实现了动力转换,从煤动力转换到了油动力。类似现象的产生,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

诺斯将路径依赖的思想引入到对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在产业升级的研究中纷纷注意到了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通俗的解释就是自以为走老路保险,因为有以前的经验作指导。吴敬琏(1995)认为路径依赖是分析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变化的关键,路径依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内生性阻力。路径依赖的主要特征是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功能,一旦进入路径依赖状态,没有外生变量的推动,很难摆脱锁定状态。

我国的产业升级受到路径依赖的困扰,原因是多方面的。Arrow认为造成路径依赖主要是由于投资的不可逆性。此外,规模经济、学习成本高、预期收益、网络效应等因素,也会增加产业升级的现实成本和潜在成本,导致路径依赖现象的出现。

打破路径依赖,关键在于破坏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破除路径依赖除了利用政府的外部冲击力量,更要立足于产业组织内部,“诱致性制度变迁”或者“创造性破坏”都最好来自于产业组织自身产生的动力,靠自生力量解除路径依赖锁定。对于路径依赖的研究,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路径依赖的成因分析,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破除路径依赖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发掘解除路径依赖的动力源问题,是产业升级研究应关注的方向。

2. 利益集团。褚敏等(2013)认为:中国产业升级缓慢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结合形成的垄断利益集团对经济的控制。利益集团更多是采用固化分配模式、维持当下的产业结构来攫取巨额利润,利益集团的存在造成改革动力不足。在利益集团内部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内耗严重,使改革难以形成共识,只能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借助外部的强大推力来推进改革。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效率指引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必须将既得利益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因素考虑进去,效率机制和既得利益者的博弈影响制度变迁的轨迹。

当制度变迁发生时,如果出现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受损的情况,或者在利益格局中的权重下降时,利益集团会极力阻碍新制度,维护原有的制度安排,尽管新制度会增加社会福利。有些利益集团游说能力强大,甚至在某些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规制俘虏”现象发生,使政府的政策导向符合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导向和偏好,极大的损害产业升级。

3. 价值链低端锁定。当前全球范围的产业竞争的焦点已经发生了转移,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战略往往导致产品低质量,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反而会损害竞争优势。产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业链对产业链、价值链对价值链的竞争,重点是看谁有能力占据价值链高端。

Schmitz认为,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维持其垄断地位,会选择阻碍发展中国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的战略。全球价值链深刻影响着产业升级的进程,是后发国家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产业链低端锁定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带来巨大的战略风险,产业链低端锁定将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影响产业升级。在同一条产业链中,不同的环节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只有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才能创造出更高的利润,并且拥有控制、支配整条产业链的能力,在产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会大大提升。

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价值链中只能获取少量代工利润,企业长期处在打工者的位置。产业链低端化,导致企业利润低下,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产业升级;劳动者长期进行重复性的劳动,导致人力资本退化,无法承担创新性的劳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导致产业内企业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损害了创新,过度竞争降低了企业通过创新获取收益的持续时间,并且抑制了企业从事创新的积极性。一旦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价格提高,比较优势丧失,跨国公司纷纷将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导致所在国产业升级出现断档情况,高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低端产业大量转移,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等社会问题出现。

4. 制度因素。产业升级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制度是影响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变量。产业升级的微观主体是企业,好的制度能为产业升级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降低产业升级的制度成本,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制度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需要合适的制度环境,制度对比较优势从潜在转化成显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按照要素禀赋进行制度创新,可以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制度变迁分为需求诱致和供给主导两种类型,我国的制度变迁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改革应坚持自发方式与强制变迁方式并重的原则,当改革裹足不前、影响产业升级时,应采用强制性措施,借助外生变量的推动力强制变革。

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主要是由于外生性的力量迫使变革,制度稳定是由于内生性变量的维持。最近的研究发现,制度变迁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内生的,制度维持也有外部性的影响。发现制度变迁的内生、外生性因素和变迁路径,发挥制度的力量,促进产业升级。

四、 影响产业升级的内在因素

1. 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信息化能显著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减少搭便车现象。信息化能极大提升产业升级的速度,信息化水平降低创新要素的交流成本,地理空间的远近影响隐性知识的溢出,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则会加快显性知识的传播速度。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传播的密集度更强,速度更快,信息之间的比对更加充分,有利于企业比对信息,从中发掘整理有价值的线索帮助决策。在信息不断的重新组合中,就会产生出创新,信息化水平能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

2. 创新。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市场、创造新需求、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升级需要更加细致的专业化分工,要求技术深化,而不是盲目多元化。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产业升级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当前的产业升级会为未来的产业升级提供基础保障,技术创新也需要具备连续性来匹配产业升级的渐进性特征。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交互作用刺激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保持已有利润,会加快技术创新速度。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技术选择的适宜性问题与产业升级关联度较大,技术变迁的方向首先应该考虑资源禀赋等基础性问题。无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都是基本选择。产业升级的具体路径包括:一是通过自身的资源搞自主研发;二是技术引进;三是借力外部智力资源搞协同创新。任何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期,技术进步的速度会放缓。自主创新成本高、风险大,实行引进后再创新,对大多数产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因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满足需求的动态化过程。同时,创新也会制造出新的需求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应依靠自主创新,促使产业升级的方向转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3. 企业家精神。钱颖一(2010)认为,企业家精神在中国的当前语境下,特别难得,在中国举国体制抵制金融危机成功之后,中国模式的胜利使大家特别容易忽略企业家精神存在的重要性。企业家精神包括冒险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更在于对技术模仿和创新的持久性。企业家在模仿当中会熟悉工艺、管理流程,提高效率,并发现现有产品中的缺点,用以校正创新的方向;企业家是机会发现者和风险承担者,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微观组织保障。现有的研究,对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的作用都是高度认可的。

企业家精神是实现产业升级内生性驱动的重要推动力,产业升级困难与企业家创新活跃度低有直接关系。技术创新成果要转化成看得见的财富,需要企业家发现、识别、利用创新的价值。只有通过企业家的不断整合创新资源,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并推动对产业升级。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产业持续升级能力的形成,随着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和复杂化,各产业需要强化企业家精神。

五、 产业升级的路径

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路径选择最为关键,产业升级的路径不是线性的。多年以来,对于产业升级的路径问题,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是遵循比较优势、是偏离比较优势,还是相机选择比较优势。从各国产业升级的经验中看出:提高产品附加值,抵减成本上涨的压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升级的通常路径。

1. 产业升级沿循比较优势的路径。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的路径以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为主要代表。新结构经济学指出,每个经济体在不同的坐标点上都有相对应的要素禀赋,如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这些要素禀赋每个经济体都有,但是有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要素禀赋的外在表现形式,要素禀赋是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由于要素禀赋的变化引起的(张维迎、林毅夫,2017)。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遵循比较优势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最优选择,遵循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和消除贫困的好办法(林毅夫,2017)。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动态的要素禀赋转化将直接导致要素价格的变化,从而导致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断转化。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有发生比较优势断档,引发经济衰退的风险(张其仔,2008)。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约束、资源约束、人口红利的减少决定了我国必须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Hidalgo创造性地提出产品空间理论,从动态比较优势视角,指出初始禀赋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影响。曾世宏、郑江淮(2008)认为:产品空间理论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相对贫穷的国家位于产品空间的外围,向新的产品方向移动很难。产品升级是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产品间生产的难度跨越决定了产业升级的难度,产品间生产能力的相似性决定了产业升级能否顺利进行。产业升级的距离与技术联系的紧密度有关,产业升级依赖于现有的技术、资源等,技术跨度太大,很难实现跨越式产业升级。

2. 产业升级折中比较优势的路径。对一国而言,产业升级是遵循现有的比较优势,还是创造的比較优势,是一个权衡取舍问题,对比较优势的认识也经历着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静态比较优势战略会阻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处理好顺比较优势与逆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产业升级不能仅仅关注静态比较优势,采用静态比较优势还是逆比较优势,要选择合适的切入时机,关键时刻可以采用逆比较优势战略(郭克莎,2004)。张其仔和李颢(2013)发现:主要经济体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违反比较优势,也没有完全沿循比较优势,而是采用了平衡策略,更加注重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3. 偏离比较优势的跨越式发展路径。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后,跨越式发展引起学术界关注。朱富强(2017)认为,后发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建立和保护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必须的。对后发国家来说,要素积累的载体是产业,要素具备异质性特征,不可能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自由流动;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需要干中学,从经验中积累,这一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路径,由于中间省略了不少环节,需要投入巨大的开发费用,对产业而言,学习成本、转换成本使产业升级充满更大的风险性,远不如渐进式的沿着比较优势的路径实惠,因此,要实现赶超战略,最好是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实行。

六、 结语

产业升级一直是学界、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是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比较优势演进的关键是从潜在转化成显性,成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升级的途径。如何发现内生和外生的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升级,制度禀赋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具体的产业层面而言,易选择渐进式的沿循比较优势的路径,通过干中学、研发中学,不断积累经验,实现小步快跑式升级;对国家战略性产业而言,可以采取偏离比较优势的跨越式升级策略。

产业升级过程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确实可能带来“比较优势陷阱”,技术创新有助于跨越比较优势陷阱,促进产业升级。如果不能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比较优势固化,产业转型升级则很难顺利完成。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掘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异质性资本。要重视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精神能统筹影响变量,使产业升级沿着节省成本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 褚敏,靳涛.为什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步履迟缓——基于地方政府行为与国有企业垄断双重影响的探究[J].财贸经济,2013,(3):112-132.

[2] 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4,(1):30-41.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J].经济评论,2017,(3):4-16.

[4] 钱颖一.创新源于企业家精神[J].新经济导刊,2010,(11):12-13.

[5] 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对诺斯教授演讲的评论[J].改革,1995,(3):57-59.

[6] 朱富强.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来实现产业升级——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7,(49):64-79.

[7]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58-68.

[8] 张其仔,李颢.产业政策是应遵循还是违背比较优势?[J].经济管理,2013,(10):27-29.

[9] 曾世宏,郑江淮.产品空间结构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8,(11):21-23.

[10] 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60-66.

[11] 张维迎,林毅夫,著.政府的边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崔文杰(1975-),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夏飞龙(1987-),男,汉族,江西省吉安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

收稿日期:2018-02-16。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创新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