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毅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结合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运用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数字随机选择的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接受并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将其平均分作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均行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治疗组则采取神经刺激仪与超声引导联合进行,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实施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时间长,并发症少,有助于提升麻醉效果,保障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神经阻滞;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164-03
对于上肢手术患者而言,采取传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主要是根据解剖标志定位,然后经过盲探找寻异感的方式来对神经进行定位,并且主要患者积极配合,这种传统麻醉方式很容易对患者的血管、神经等造成损伤[1]。而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是一种安全、经典的定位方法,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定位的效果显著,尤其是近几年超声技术不断发展滞后,运用该仪器与超声引导联合麻醉的方法更加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青睐,该方法能够显著弥补传统麻醉方法的诸多不足之处[2]。为了对比传统法与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低浓度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本研究随机抽取了104例手术患者进行详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数字随机选择的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
1月-2017年6月接受并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4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凝血功能均正常,且神经阻滞处的皮肤无任何破损、感染,均无局麻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疾病等患者。并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性18例;年龄20~65岁,平均(48.8±6.0)岁。治疗组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24~64岁,平均(48.0±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吸氧,氧流量为2 L/min,与此同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且采取咪达唑仑0.02~0.04 mg/kg联合舒芬太尼0.1~0.2 μg/kg进行适当镇静后,取患者仰卧位,并将头偏向另一侧,取其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交叉点作为本次麻醉的麻醉点及超声的扫描点[3]。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麻醉方法,于穿刺点将麻醉针垂直刺入后将其方向稍向尾端及后内侧,然后在缓缓地穿刺直到患者有异感出现,将针头固定后回抽确定无血液及脑脊液的情况下进行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药物选择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和1%的利多卡因共计20 ml,浓度为0.35%[4]。
治疗组采取超声(UItrasound System便携式超声仪器)与神经刺激仪(美国Braun公司生产的Stimuplex HNS 12型)联合麻醉,将神经刺激仪器的初始电流设置为1.0 mA,超声的探头设置为10 MHz,套上无菌保护套后将超声放置在患者扫描点部位,然后根据超声显示情况对探头的位置进行缓慢调整,以便所获臂丛神经的横切图更加清晰,同时采取平面内穿刺技术,确保整个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清晰、可见,以免对穿刺部位的神经、血管等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当神经刺激针对目标神经进行诱发支配后出现相应的肌肉收缩,此时将电流逐步降低到0.25~0.35 mA,如果患者出现肌颤则意味着定位准确,固定穿刺针之后进行回抽,在无血液、脑脊液的条件下注入0.35%的罗哌卡因和1%的利多卡因共计20 ml,并且在超声引导下对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进行观察[5]。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2)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进行评估比较,如果手术时患者完全呈现出无痛状态,表示麻醉优秀;若手术的过程中患者感觉轻微的疼痛,需要通镇静药辅助方能完成手术,表示麻醉良好;若患者手术时疼痛剧烈,需要加大麻醉药物或者镇痛药物才能进行手術,视为麻醉差。麻醉优良=麻醉优秀+麻醉良好。(3)分别对两组手术患者麻醉过程中的相关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麻醉穿刺时间(6.9±2.6)min、麻醉起效时间(16.5±3.9)min、麻醉维持时间(7.0±1.6)h;治疗组患者穿刺时间(10.3±1.5)min、麻醉起效时间(12.5±1.8)min、麻醉维持时间(8.05±1.8)min。两组患者的麻醉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比较
对照组中,麻醉优秀35例、麻醉良好7例、麻醉差10例,麻醉优良率为80.77%(42/52);治疗组中,麻醉优秀48例、麻醉良好4例,麻醉优良率为100%(52/52);治疗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出现血管穿破2例、阻滞不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6/52);治疗组则无并发症出现,发生率为0;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医院接受的上肢手术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麻醉效果越来越受重视。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这类手术患者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因其具备术后迅速恢复及操作简单、便捷等诸多优点,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6]。
对于这类手术患者而言,以低剂量的罗哌卡因作为主要局麻药物,可以通过印制患者神经元的钠离子通道,使其神经兴奋、传导受到阻断后发挥局部麻醉的效果。采取低剂量的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但是麻醉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头晕、耳鸣、口舌发麻等[7-9]。尤其是采取传统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患者还可能出现并发症,影响麻醉效果。本研究中,对照组发生了血管穿破、阻滞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是11.54%,治疗组无并发症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对照组采取传统麻醉,主要根据解剖标志定位,然后经过盲探找寻异感的方式来对神经进行定位,容易对患者的血管、神经等造成损伤,因此引起了一系列的并发症[10]。
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刺激仪与超声引导联合麻醉越来越受临床青睐,通过超声技术可视化的优势对穿刺点进行准确定位,同时与神经刺激仪所激发的生理定位互相结合,可对患者臂丛神经进行精准定位,显著缩短药物起效时间及麻醉维持时间[11]。在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麻醉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0.77%,显著低于治疗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在超声引导下能够直观了解穿刺部位的神经、血管、肌肉等情况,不必如传统法一样需患者进行配合即可准确进行穿刺点定位。此外,整个进针过程、药物注射及扩散情况均能够通过超声引导观察,保障了麻醉的有效性[12]。
综上所述,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采取神经刺激仪与超声引导下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局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君智,冯硕,姜建利.高频超声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9):69-72.
[2]陈学均,万永灵,温开兰,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的有效剂量研究[J].四川医学,2016,37(2):154-157.
[3]刘涛,朱凤琴,丰浩荣,等.超声引导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解放軍医药杂志,2016,28(4):94-97.
[4]黄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45-148.
[5]黄以庭,邓文广,吴秋瑜,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容量与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16,16(4):481-482,485.
[6]张同寅.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新进展[J/OL].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5):843-846.
[7]汪东学,金侃.神经刺激仪定位在老年桡骨骨折手术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8]赵正兰,方琴,祝燕琴.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7):732-733.
[9]郑官林,郑晓春.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88-90.
[10]孙玥.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932-934.
[11]丁庆民,张海清.超声引导下相等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2):1437-1440.
[12]刘枧辉,曹保锋,陈文娟,等.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15):2285-2288.
(收稿日期: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