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杰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发热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惊厥发生率、发热消退时间、治疗疗效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儿的惊厥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发热消退时间为(7.51±1.14)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3±1.54)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8.00%,试验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8.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发热患儿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惊厥发生率,缩短发热消退时间,促进护患关系的进一步融洽,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护理借鉴。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小儿发热; 不同时期; 干预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117-02
小儿发热的病因复杂多样,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1]。在临床治疗中,按照患儿的臨床症状及发热的严重程度,将其划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体温升高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2-3]。在4个不同的发热时期,患儿的临床发热症状具有一些差异,所以只有认真识别患儿的不同发热时期,才能够酌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有效护理干预[4-5]。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00例小儿发热患儿,分别实施了常规护理方式和循证护理干预,护理后,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发热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50例,
男24例,女26例,年龄7~58个月,平均(36.8±2.4)个月,病程5~32 h,平均(24.1±5.2)h;试验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8~60个月,平均(37.9±2.6)个月,病程7~34 h,平均(25.2±5.3)h。两组患儿的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传统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前驱期循证护理,此阶段患儿经临床体温检测表明处于低热状况,出现比较轻微的四肢疼痛感、烦躁不安、食欲下降等情况,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求家属有效配合医护人员来缓解患儿的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向家属详细讲解患儿发热的具体病因,发病时的症状、拟实施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注意事项以及需要家属密切配合的方面等,为患儿进行常规指标的检查,切实做好护理干预。(2)体温升高期循证护理干预,此阶段患儿经临床体温检测表明体温出现进一步上升,同时其出现了面色苍白、皮肤干燥等临床症状,如果患儿的体温超过38 ℃时,护理人员需立即采取急救护理措施,有效防止高热惊厥症状的出现,对患儿实施有效的物理与药物降温治疗措施,严防发生神经系统病症;对于一些突发高热惊厥的患儿,需立即将患儿平卧、并予以吸氧,将患儿的头部偏向侧位,有效清除患儿呼吸道、口鼻异物;促进患儿呼吸道通畅,采用苯巴比妥或地西泮等药物来有效抑制惊厥,以防惊厥引发脑组织缺氧现象。(3)高温持续期循证护理,此阶段患儿的体温持续升高,与此同时,患儿的皮肤也因此变得潮红,呼吸显得异常急促;护理人员必须即刻按照患儿年龄的大小予以正确护理措施来加速患儿降温;对于新生儿,由于其皮下脂肪相对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得到全面发育[6-7],所以只需为患儿进行宽被、解衣、通风等物理降温,尽可能避免应用药物降温,在物理降温时需有效控制降温的尺度;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胃处于水平位置,发热时常常有腹泻、呕吐症状,护理人员需及时为患儿补充体液,严防虚脱;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可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应用退热药物实施联合降温;护理人员需给予患儿在发热过程中最佳的循证护理方式。(4)体温下降期循证护理,此阶段患儿的体温逐渐下降,散热能力增强,皮肤血管显著扩张,临床症状逐渐消退,在此情形下,护理人员需认真观察其体温变化的具体情况而做好相应的护理操作,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有效避免引发虚脱、肺炎等不良反应症状,同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饮食调节。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将两组患者的惊厥发生率和发热消退时间作为评价指标;(2)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作为评价指标,疗效的评判标准为显效:实施护理干预治疗后的4 h,患儿腋温下降程度超过1℃;有效:实施护理干预治疗后4 h,患儿腋温下降程度在0.5℃~1℃;无效:实施护理干预治疗后4 h,患儿腋温下降程度低于0.5℃者甚至患儿腋温继续升高;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8-9]。(3)将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惊厥发生率和发热消退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的惊厥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发热消退时间为(7.51±1.14)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3±1.54)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8.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循证护理的程序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去进行实证的寻求,再将寻求到的实证和医护人员的护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后选取最优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10-11]。循证护理的护理理念是运用最科学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实施护理[12]。本研究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前驱期、体温升高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循证护理的试验组患儿,其惊厥发生率为2.00%,发热消退时间为(7.51±1.14)h,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儿的8.00%、(9.83±1.54)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8.00%,试验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8.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循证护理干预的显效性。
综上所述,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治疗效果确切,大大提高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患儿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国丽.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201-202.
[2]崔丹丹.小儿发热在不同时期的循证护理[J].中国医学工程,2013,1(8):126.
[3]赵燕,王国琴,许茂莲.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82-83.
[4]冯梅.50例小兒发热伴惊厥的病因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48.
[5]张玉姝.优质护理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8):38-39.
[6]张晓,郝瑞芳,毛雪莲.浅谈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13,1(4):360.
[7]游敏仪,邹光锋,欧惠珍.急诊高热患儿不同降温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6):73-74.
[8]郭小红.急诊高热患儿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护理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00-301.
[9]刘洋.优质护理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5):637-638.
[10]余磊.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6):843-844.
[11]李继亮.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8):3742.
[12]陈小丽.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8):228-229.
(收稿日期: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