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娟 邱正明 袁尚勇 殷新娟 矫振彪 焦忠久
导读:湖北省是蔬菜大省,其中十字花科是占比最大的蔬菜作物。总结了湖北省十字花科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针对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对区域特色、配套技术与装备、品牌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湖北省十字花科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湖北是蔬菜生产大省,2016年全省蔬菜(含菜、瓜、菌、芋)播种面积124.8万hm2,总产量4 002万t,总产值1 354.5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在全省经济作物中居第1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其中,十字花科蔬菜播种面积最大,近66.7万 hm2,萝卜 11.95万 hm2,大白菜 11.30万 hm2,小白菜9.35万hm2,甘蓝8.66万hm2,花椰菜2.76万hm2。十字花科蔬菜是湖北蔬菜主产区的骨干品种,支撑着地方经济,影响全国市场走势。
湖北蔬菜区位优势和特色明显,形成了五大特色蔬菜板块: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城郊精细蔬菜基地、交通干线沿途的设施高效蔬菜基地、以江汉平原为重点的瓜菜基地、鄂西高山蔬菜基地、长江及汉江沿线的水生蔬菜基地。十字花科蔬菜在每个特色板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水生蔬菜中的豆瓣菜也属十字花科蔬菜。湖北涌现一批大型十字花科蔬菜板块基地,如嘉鱼40万亩(2.67万hm2)甘蓝基地、沙洋15万亩(1万hm2)萝卜基地、钟祥5万亩(0.33万hm2)大白菜基地、天门5万亩(0.33万hm2)花菜基地、武汉江夏区5万亩(0.33万hm2)红菜薹基地以及仙桃万亩西兰花基地、枝江万亩白菜薹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发展对保障全国的蔬菜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字花科蔬菜生产季节由以往的秋季为主,发展到春、夏、秋、冬多季节栽培(表1)。近年来,平原露地越冬和高山越夏反季节栽培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茬口,可满足蔬菜周年供应。茬口搭配多元化[2],如平原露地:冬瓜、南瓜—甘蓝、白菜,平原大棚:苋菜—油麦菜—生菜—苋菜—大白菜秧—小白菜—小白菜;高山露地:大白菜—番茄等。
表1 部分十字花科蔬菜种类的茬口安排
十字花科种类丰富,分萝卜属(萝卜)和芸薹属。其中芸薹属又分为白菜类(结球白菜、小白菜、油菜、芜菁、乌塌菜、红菜薹);甘蓝类(普通甘蓝、羽衣甘蓝、球茎甘蓝、抱子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芥蓝);芥菜类(叶用芥菜、茎用芥菜、根用芥菜)。长江流域垂直气候及四季气候差异明显,茬口繁复,种类多样,生产中选用的蔬菜品种更是不胜枚举。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摸索高效茬口模式及主栽品种,集约化育苗技术、冬季设施蔬菜“三膜”覆盖促早栽培技术、土壤高温消毒、生物导弹天敌应用、高山番茄避雨栽培等防病技术。机械化在部分地区普及。生产主体多样化,包括蔬菜种植个体户、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销形式多种多样,有“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基地+商户”等。销售渠道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摊点、上门配送等。有的大老板纷纷在上海、武汉、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置固定摊位、挂牌销售;有的引进客商在种植季节之前就签订“定单”,收获时节进行现场收购。
各地冷库加工不断完善,如长阳全县兴建高山冷库64家,冷藏机组128台,库房284间,总库容量48 867 m3,预冷量可达1 200 t左右。
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网络逐步完善,武汉白沙洲、四季美,鄂州蟠龙,宜昌天桥等大中型批发市场,为物流提供了市场保障。全国形成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冬春和夏秋淡季的蔬菜生产,由过去的有啥吃啥变为吃啥有啥,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
国内缺少优异种质资源,如耐寒、耐抽薹、耐裂、抗根肿病等品种,高山萝卜、大白菜及平原越冬甘蓝等几乎是国外品种抢占市场。
表2 平原和高山地区部分十字花科作物的主栽品种
受每年暖冬和冰雪灾害等不确定因素,以及季节茬口和品种结构、生产方式雷同等方式的影响,蔬菜产量不稳定,经常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且以露地蔬菜为主的大宗蔬菜价格起伏较大,市场供求总量平衡有余,导致“卖菜难、买菜贵”“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蔬菜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增长较快。高山背萝卜一天400元以上,高山种植一茬萝卜平均667 m2的成本约1 560.1元[3]。劳动力成本上涨直接推动生产与流通成本的上升,导致“菜有价却收不起”的“毁菜事件”屡次发生。
现代蔬菜生产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化水平。大部分地区农业企业缺管理、缺技术,生产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种菜技术较为落后,管理粗放。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自身效益低。
蔬菜的采后处理、运输、保鲜缺乏先进的技术与装备,运耗大,浪费严重。蔬菜加工品多为初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仅长阳县高山蔬菜产业每年产生尾菜20万t以上,80%以上尾菜仍然是乱扔乱放,腐烂后会严重污染环境。
部分地区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和盲目随意情况严重,既增加了种植户的成本,又产生严重的面源污染,降低蔬菜的品质,且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蔬菜基地可持续发展。国家和省里重视蔬菜化肥及化学农药减施集成研究和示范推广,减施增效是一个长期过程。运用蔬菜“两减增效”技术产品优质不优价,影响农民“两减”措施推广的积极性。
育种目标由传统注重丰产向现代目标转变,注重优质、抗病抗逆、丰产及消费需求多样化、小型化、耐贮运、适于机械化生产、多茬口等育种目标。
信息化互联互通
目前,湖北省十字花科蔬菜的生产总量基本满足需求,不宜再扩大面积,应以提质增效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优势区域科学规划布局,优化高效、安全和省力的周年茬口模式。扶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依法应用土地流转政策,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多元化发展助推多产业融合发展,以美丽乡村、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性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模式。
建立育苗、机耕、植保等专业化服务队伍,生产环节中应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轻简化生产技术,节约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常态化、多形式的农民、科技骨干职业培训机制。建立蔬菜农产品市场互联网信息平台,架起供农资商、农户、技术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消费者进行技术在线咨询、病虫害远程诊断、互联互通、产品销售和蔬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的平台。
完善冷链设施建设,做到储旺补淡。研发有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尾菜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特别是高山地区研究蔬菜废菜处理的可行性技术方案,减轻环保压力及病害发生,变废为宝。
深化蔬菜减施增效创新研究,新型肥料产品替代、精准施肥与化肥高效施用技术创新;筛选优质抗病抗逆蔬菜新品种,进行新型农药产品替代、高效施药装备与减量精准施用技术创新。提高蔬菜质量,创建技术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达到减施增效的目的,提高农民、市民的接受认可度。
[1]朱凤娟,邱正明.湖北甘蓝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思考[J].长江蔬菜,2008(9):1-3.
[2]朱凤娟,邱正明.湖北甘蓝栽培模式及主栽品种[J].中国蔬菜,2015(十字花科专刊):27-29.
[3]朱凤娟.高山萝卜种植技术及成本分析[J].长江蔬菜,2012(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