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梅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不孕症主要是指同居时间长达两年,且在性生活正常未避孕情况下仍未受孕,不孕症在已婚夫妇中约占10%[1]。由于不孕症女性往往承受着来着社会、家庭及婚姻的巨大压力,普遍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不孕症虽不属于致命性疾病,但可导致家庭不和、夫妻双方感情破裂等社会问题,对夫妻感情造成不良影响,是当前全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及医学难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足够重视,尤其是针对不孕症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2]。本研究探讨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其护理体会,现作以下报告:
临床纳入本院2015~2018年期间收治980例确诊为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入选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4 9 0例。研究组年龄26~45岁,平均(34.79±3.25)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86±0.37)年;对照组年龄25~45岁,平均(34.86±3.57)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74±0.52)年,P>0.05,具有可比性。
由护理人员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基础护理、环境管理、行为干预等常规护理内容。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及优质的护理服务水平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信任,确保后续护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对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护理问题进行合理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根据不同患者病情、心理特点进行相应心理疏导,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尽可能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及自卑感,加强对患者的鼓励与支持。引导患者通过倾诉的方式减轻心理压力及精神负担,使其维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相关治疗,进一步增强治疗信心。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对不孕症患者的健康宣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解答患者所提出疑问,解除其疑惑,帮助患者以正确心态对待不孕问题。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尽量为患者创造单独交流条件。此外,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使患者更加了解各项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鼓励夫妻双方共同来院检查、就诊,提高女方安全感,同时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适当配合心理咨询及治疗。
将焦虑量表(SAS)与抑郁症量表(SDS)作为评价标准[3]:<50分为无焦虑、抑郁;50~60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1~70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未达到60分为不满意。
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8.98%,较对照组的92.04%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n(%)]
随着现代医学理念不断发展,针对不孕症患者的治疗不仅需满足身体方面要求,同时应高度重视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加强在心理上的支持。当前临床在治疗女性不孕症的同时,提倡同时配合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可对不孕症患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4]。此外,对部分患者而言,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疾病因素,而心理因素往往才是最主要的,若及时将心理障碍排除,即可达到受孕目的,起到良好治疗效果。
不孕症患者需长期、反复接受一系列治疗,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持续性、科学性及规范性心理护理服务,消除由疾病带来的自卑感,同时加强对不孕症患者的心理支持及社会支持,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心理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消除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当前研究结果大致相符[5]。此外,大多患者经过各种努力及治疗,耗费大量精力、时间及金钱,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均较重。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理解患者,运用护患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了解不同患者心理特点,鼓励患者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对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家属加强对患者的情感支持,使其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治疗信心。通过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8.98%,较对照组的92.04%明显更高,P<0.05,提示心理护理的实施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有利于促进护患和谐[6]。
综上所述,不孕症患者普遍心理状况较差,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对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护理质量、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1] 周一帆,董熙远,王 睿,等.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5):1030-1033.
[2] 周飞京,董悦芝.不孕女性心理压力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15,36(18):59-60,84.
[3] 赵雪丽,赵丽丽.不孕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1):60-61.
[4] 王 倩,计红苹.心理咨询对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妊娠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0):2916-2918.
[5] 肖素梅,温肖依.江西省萍乡市不孕症女性患者的心理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2):3863-3864.
[6] 陈 雪,林 彤.社会支持护理对不孕症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23):2846-2849.